浅谈学生在数学质疑中的作用
摘 要:
关键词:
我认为: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简单的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而是主动的、积极地体验、构建知识。老师在教学中应安排适当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索问题的结论。由此可见,“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样重要,“疑”是思维的开端、创造的基础。对于刚踏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自身知识能力的限制、生活经验的缺乏和个性特征的差异,并非每个学生都敢于提问,都善于提问。很多学生缺乏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导致了知识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局面。与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合作一样,学生质疑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必备的能力之一。那么,怎么提问,如何释疑,应从哪几方面入手呢?
一、培养敢于质疑的习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一年级起,学生就应养成“说理有据”的态度,尊重客观事实的精神,养成质疑、反思的学习习惯。“最精湛的教学艺术,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人的创造性中最大的特征就是大胆怀疑、提出猜想。在学生眼中,老师和书本是神圣的,不可能出错的。一年级孩子更是如此,他们对老师和书本充满了崇拜和信赖。但这种“唯书是信,唯师是从”的人格一旦养成,长此以往,会让学生失去判断力,没有主见,形成盲从。如“人云亦云,鹦鹉学舌”,限制了学生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从学生入学伊始,我就注意在课堂上提供材料、创设情境,引发讨论,促使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第一册“数一数”这一课,在看图数数时,我装作认真地数了一遍,故意说:“图上共画了20个小朋友在操场上玩”,大多数学生认同了我的说法,没表示异议,而个别学生却在小声嘀咕。于是我请他们发言,学生说:“老师数错了,不是20个小朋友,是19个小朋友。”而另一些同学大声说:“老师怎么会数错呢?”于是,我用赞赏的语气表扬了“小声嘀咕”的这几个学生,肯定了他们不会在“师道尊严”的压制下泯灭说真话的个性。我说:“其实老师有时也会因粗心犯错误,同学们遇到问题应冷静思考,仔细观察,不要盲目地下结论”。此外,我还经常在数学练习中插入一些不合情理、不合逻辑的题目,以此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习惯。如“小明有4个大本子,5个小本子,还剩多少?”让学生独立判断题出得是否正确,怎么改才合乎逻辑和情理。
二、营造勇于质疑的课堂氛围
情感与兴趣一样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对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一个生动的学习情境的营造,可以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和亲切感,使其注入自己的激情,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活动。只有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让学生心情放松,积极思考,敢于提问。而对学生的提问,不论其合理与否,他们那种求异思维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千万不能嘲笑讥讽,从而泯灭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培养质疑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应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让学生遇到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达到“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的高度。“问是求知探索的基础,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从敢问到养成习惯爱问,从爱问到善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适应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引导、点拨、鼓励就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小学生缺乏适当的提问情境,或是老师没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容易导致一些学生只想当“观众”或“听众”,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为此,教师平时应深入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特点和思维方式,因势利导的把握好问题空间,积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处于思维的活跃状态。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学生分组交流、合作讨论的方式。如划分强弱、强强、弱弱搭配的学习小组,让学生新课前作好预习,在课堂上对新课内容进行提问比赛,开展好组内比、组与组比的活动,评出最佳“质疑能手”。从一年级就开展这种训练,既为课堂带来乐趣,又为活跃其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创造了无限空间。
四、培养学生质疑的方法
(1)在交流中质疑。
交流讨论是学生体现自主探索精神的重要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取长补短,对知识的内化。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而且激励学生去积极思考。如教学“连加”时,我出示图画:草地上有3只小鸡在吃虫子,又来2只母鸡和7只公鸡,一共有几只鸡?学生解答时出现了两种列式:①3+2+7=12 ②3+7+2=12。到底哪种正确,我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们各抒己见。通过讨论,意见得到了统一,两个算式都正确。但列式②的同学说,3+7刚好凑成10,计算更简便迅速。这样,无疑为今后学习加法的简算打下了基础,学生的思维也再次得以拓展。又如教学“10”这一课时,有学生提出了一个“古怪”的问题:“老师,以前你说过0表示没有,那么‘10’中的‘0’是否可以不要呢?”这问题提得非常好,当即我让学生加以讨论,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0”的又一作用——“占位”这个结论。
(2)从生活经验中质疑。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最直接、最不可忽视的认知途径。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给学生提供熟悉的活动情境,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对于形象思维丰富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更是如此。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引入了购物付款的情境:小红买一个3角钱的本子,付了7角钱,应找回多少钱?该题表面无误,但用生活常识琢磨、分析,就有了可笑可疑之处。果然,一位细心的同学说:“老师,人民币的角币只有1角、2角和5角,买3角钱的本子,只要付3角(2角和1角各一张),或4角(2角两张),或一张5角即可。怎么会将7角钱一起付呢?”这位学生简直让我大吃一惊,不由让我大大赞叹。可见联系生活的真实来质疑是多么可贵!
又如认识“立体图形”这一课,学生认识了圆柱体后,一位学生问:“我校表演节目的锣鼓和腰鼓也是圆柱体吗?”我让学生根据“圆柱体上下一样粗”的特征全班讨论。后来,学生又提了:“为什么圆柱体能滚,而长方体不能滚”诸如此类有趣而发人深思的问题,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只要把握思、问、练、议这几个环节,就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成果。
上一篇:浅谈大明宫建筑名体现的道教思想
下一篇: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