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基于预警机制的旅游惠民和生态保护协同行动模

发布时间:2015-12-15 10:40

摘 要: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惠民主要涉及到四方利益主体,即当地政府、开发企业、当地居民、旅游者。在构建预警机制基础之上,本文尝试以博弈分析的方法,肯定了合作博弈方式的利益获得,构建一种协同行动模式,从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惠民的目标。

关键词:博弈;非合作;合作;协同行动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涉及到当地政府、原住民、企业和外来游客四方利益,在预警机制条件下,各利益主体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那么如何去满足这些利益诉求?如何去平衡各利益主体,以求保障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行,从而保障最大程度的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真正的旅游惠民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尝试以博弈分析的方法,构建一种协同行动模式,平衡各利益主体的利益诉求,以求保障预警机制的顺利运行,从而实现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旅游惠民的目标。
一、博弈分析方法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主要包括参与人(players)、行为(actions)、信息(information)、支付(playoff)。根据人们的行为相互作用时,当事人能否达成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binding agreement),博弈论可以划分为合作博弈(cooperative game)和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合作博弈强调的是集体理性,非合作博弈强调的是个体理性。
二、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各利益主体的非合作博弈分析
  我们考虑的是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即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均衡的问题,因此,在这里的不合作只是表现为当地政府、原住民、企业和外来游客四方在自己的利益诉求下对环境(包括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保护、破坏和收益三类。  
  综上,我们说生态环境的实施者应对策略主要有投资保护和不保护;生态环境的收益者相对应也有两种策略应对,即补偿(到旅游地旅游、高额景区门票等)和不补偿(不去目的地旅游)。相应的二者的投资保护、补偿行为为合作;不投资保护、不补偿行为视为不合作。
     (一)博弈假设
  假设各方是完全理性的,假设信息是不完全的,缺乏制约彼此行为的“协议”。
  选择保护,此时实施者承担了生态保护成本以及限制发展的机会成本,旅游者作为受益者分享了由实施者“贡献”所带来的收益,并对实施者进行补偿;选择不保护,实施者获得了短期旅游开发的所有收益,此时,旅游者获得了一定收益(如旅游公共服务设施、旅游商品等),但实施者此时必须要付出一定代价(旅游者的预期满意度下降、重游率降低等)。
  旅游者合作的概率根据整体情况进行估计,合作为,不合作则为1-,同理,实施者合作为,不合作则为1-。假设一方合作,另一方不合作,那么不合作的一方收益为3,另一方为0;双方都合作,那么其收益都为2;双方都不合作,那么其收益都为1;因此,
                (二)博弈分析
  以实施者为例进行分析,不论旅游者选择补偿或不补偿,实施者的选择总是保护或不保护。
  选择保护策略,期望收益为2+0=2;选择不保护策略,期望收益为3+1-=1+2。很明显,实施者选择不保护策略的收益要大于选择保护策略的收益,因此,无论旅游者的选择是什么,实施者总会选择不保护策略,获得最大收益。同样的,对于旅游者来说,期望收益和实施者是一样的。
  所以如上图所示,双方都以自身最大利益出发选择不合作策略,其结果是达到我们所说的“纳什均衡”(1,1)点,双方都采取对于他们来讲积极的态度。但此时,很明显双方的收益都不是最大的,要在理性条件限制下,信息不完全对称条件下,达到双方的收益最大化,即实现(3,3)最优,双方都应该采取合作策略。
  另外一方面,不合作的n次(n是无限的)重复博弈是一个长期过程,不是短视的,在长期的过程中信息沟通是顺畅的,互动是频繁的,因此,合作是完全可能的,从长期来讲,也是一种个体的理性达到集体理性。
  在这里,我们不进行n次非合作重复博弈的趋于合作的论证,而是从第一个角度出发,在某种协议、条件制约下,双方采取合作策略,达到集体理性。
三、生态脆弱民族地区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的转化分析
  非合作博弈中,主要强调的是个体理性和个体最优决策,只考虑自己的当前利益而不顾长远利益,导致博弈结果的无效率。而合作博弈强调的是团体理性、效率、公正和公平,使团体利益达到最大值。
  在本文当中,博弈各方的基础基于一个具有约束力的协议主要是指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开发的预警机制约束,这种预警机制的运行是需要当地政府主导的。
  另外一方面旅游者作为博弈的参与者,其对生态脆弱民族旅游地的影响是在旅游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人文生活环境的冲击,从旅游者的利益角度来讲,是不反对开发旅游的,因此,在这里只进行政府和企业、政府和原住民的博弈分析。
     (一)当地政府、企业的合作博弈转化分析
  突出强调政府的主导作用,在博弈中对没有进行环境污染进行治理的部门进行征收税收或罚款,,分别表示对两个企业的处罚。两个企业的预期收益为,,其承担保护环境的成本为C,因此,
  
                                            可见,两企业作为理性参与人,他们的选择(不保护;不保护)为纳什均衡,要想达到帕累托最优化选择,必须使得U-C要大于U-Q,即Q要大于C,即政府的处罚力度要加大,这样,旅游开发企业才会选择都共同保护环境的策略,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当地政府和原住民之间的合作博弈转化分析
  对于当地政府来说,假设旅游开发的财政支出为,财政收入为;另外一方面,开发旅游会损失一定的机会成本,不开发旅游则会造成原住民的反对而造成的损失为。
  对于原住民来说,他们原有的收入为,开发旅游会获得新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假定为;由于开发旅游造成当地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破坏引起的损失为,如果原住民反对旅游开发,其成本假设为。因此,
        
          =/(-)     综上,我们说在合作博弈转化分析中,政府的主导作用显而易见,一方面应该加大对旅游开发企业环境破坏的惩戒力度,另外一方面,政府加大旅游开发富民的决心的同时,对旅游开发对于原住民的切身利益应加强宣传,注意引导,使其支持发展旅游。这样,才能从两方面达到理性人的纳什均衡和帕累托最优化。
四、以预警机制为约束条件的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协 同行动发展对策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知,促使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化的条件是在预警机制约束条件下,发挥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使博弈各方形成一种经常性的合作协议,从而实现各方合作博弈,真正促进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旅游惠民。基于此,文章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合作旅游开发。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保障博弈各方利益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当地政府要为各旅游开发企业的合作博弈制定新的博弈规则,既要能体现合作的优越性以能吸引群内各博弈主体的积极参与,又要能规范博弈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以约束各博弈主体的行为,实现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
     市场竞争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原则。既要实现政府的宏观调控,又要实现市场机制对旅游资源进行有效配置;既要实现在合作下进行竞争,又要实现在竞争之中进行合作;既要实现在竞争失控的情况下按合作博弈规则办事,又要实现在合作中按市场规律办事。
     (二)其他各博弈方的合作博弈
     博弈各方应深化合作博弈措施、提高合作博弈的效益和水平,以推动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坚持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作博弈各方的合作应以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原则为目标,不能以牺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发展为代价;开发旅游资源时要看准有利条件,抓住增长点,利用有利时机,确定合作要点;采取分期实施、滚动发展的战略,不能急于求成。
五、结语
     生态脆弱民族地区的旅游开发过程中,各利益主体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对地区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根据非合作博弈论原则,博弈方的利益也难以达到最大化,在此条件下,本文不论证博弈各方在长期的非合作中的自身调节,而是提出了合作博弈的转化,在预警机制约束条件下,发挥生态脆弱民族地区当地政府的主导作用,构建合作博弈的条件,使各方在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保障生态脆弱民族地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冬平.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J].经济地理,2005.25.
[2] 沈玉芳.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态势和产业发展的前景顶侧[J].上海综合经济,2003(11).
[3] 李军林,李岩.合作博弈理论及其发展[J].经济学动态,2004.
[4] 王兆峰,旷健玲.基于合作博弈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2007,9.
[5] 宋伟.景区旅游供给中的博弈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5.
[6] 王俊能,许振成,彭晓春,赵晓光.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的进化博弈分析[J].环境保护科学,2010,2.
联系方式:
姓名:王瑀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高新区益州大道北段15号成都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
邮编:610041
1王瑀(1981—),男,山西晋中人,讲师,成都职业技术学院旅游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
---------------

------------------------------------------------------------

---------------

------------------------------------------------------------


1


 

上一篇:浅谈对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

下一篇:“元认知”视域下反思性教学策论: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