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的存在问题及反思
摘 要:摘 要:高校大学生是我国经济建设未来发展的储备力量,本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但是,能否真正发挥其作用还要看其是否具有良好的品质。只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当代大学生才能成为祖国发展的栋梁之才。因此,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专业培养同等重要。我国近现代史记录了我国一段重要的历史,其中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心酸与成就,因此,对于后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中国近代史也是我国通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大的历史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教学价值。本文重点论述当前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参考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存在问题;教育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度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受到西方经济以及文化的影响,九零后的一代人更加的追求自我,以自我为中心是其做人的原则。这样也许对于其创新性的培养,个性的展现有很大帮助,但是,给人的感觉离中国的历史越来越远,也许任其发展下去,终将忘记中国的历史文明,而逐渐被西方所同化。这些对于我国的未来发展,民族精神文明建设都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工作已经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牢记中国的近现代屈辱史,认清历史,爱国爱党,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成为思想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中的重点学科,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对于学生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媒介,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些年,我国教育部对于这类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爱国意识。然而,尽管在教学过程中增设了大量的近现代史的相关课程,但是,毕竟这些历史事件距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太过遥远,学生对其只能是从书本上获得一知半解的内容,从而给教学工作造成很大的困难。近年来,我国教育部大力推进《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本文针对这一浓缩了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课程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当前近现代史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近现代史重视程度不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的大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来自人才的竞争,人们对物质的追求日趋狂热,人们的工资收入与消费水平不成正比,人们生活工作的步伐不断加快,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如此复杂的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压力、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在巨大的压力面前,他们开始意识到物质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滋生物质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与此同时,西方文化极力渲染的“物质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他们开始变得更为关注个人利益,盲目追求金钱和物质享受。部分大学生认为市场经济主要是看经济效益,与政治、历史无关,因而造成他们对历史知识学习的冷漠、不重视。
(二)大学生历史知识相对缺乏
据2003年的一份关于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掌握情况的抽样调查显示,受测试的1065人,平均得分为27.69分,及格率为15% ,其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平均得分也只有33.46分,仅比一般人高出5.77分。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时,《海南经济报》记者对海口市部分大、中、小学校的学生进行有关抗战历史知识的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居然有多达70%的人不知道当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而当记者提问“七七事变”的爆发地点时,得到的答案竟然是:“可能在河北,要不就是遵义”。本次问卷调查中,在问及“你历史知识储备如何”的问题时,14.97%的学生回答是“丰富”,60.96%的学生回答是“一般”,19.79%的学生回答是“缺乏”,4.28%的学生回答是“严重缺乏”(见表3)。以上三组调查数据显示,现代社会青少年历史知识的相对缺乏,大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但是这些历史知识的储备还远远不够。此外,仍有不少学生历史知识储备缺乏和严重缺乏,尤其是理工科大学生,历史知识相当贫乏。
(三)教育的师资队伍不够稳健
目前,我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师资队伍主要包括两种: 一是从事“两课”教学的教师,一是从事历史教育的专业历史教师。这样一来,不仅师资队伍缺乏稳定性, 而且各有各的专业研究方向, 缺乏有机的整合, 这种状况当然不利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既不同于其他政治理论课课程,又不同于历史专业课程。总体来说,“两课”教师擅长思想政治理论讲述,但是对历史知识、尤其是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了解和研究的不够深入和全面,针对近现代史中一些比较重要或者具有争议的历史人物、事件不能给予科学、深入地讲解,不能全面、科学解答学生提出的千奇百怪的近现代史方面的问题。与此同时,历史学专业的教师虽然精通历史,对中国近现代历史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可以解答学生相关方面的疑惑,但对思想政治理论的把握又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师资来源不一, 在知识结构与理论素养等方面也存在着亟待充实、提高的问题。
二、提高近现代史教学的主要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观培养的重视程度
现代社会文化出现多样性的局面,西方一些社会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冲击,表现尤为突出的是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观教育产生的巨大冲击,历史虚无主义企图虚无我们近现代史,虚无共产党的领导,诋毁社会主义制度、污蔑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因此,大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观的教育变得日益重要。战后的日本政府却始终对战争性质和战争责任问题采取回避政策,在历史观教育中误导日本国民特别是年轻一代。由此可见,日本人对其青年学生的历史观教育的重视,对日本侵华历史的回避和误导,因此,我国也应该加大对当代大学生历史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历史观培养要注意从实际出发,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中国近现代史,清醒认识中国近现代的屈辱史,激起大学生内心中的爱国主义精神。21世纪,世界进入了一个
全球化的时代, 西方国家利用其经优势, 对我国进行文化侵略、渗透, 麻痹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大学生加强历史意识的培养, 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认清西方国家文化侵略的险恶用心, 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自觉维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独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看待外来文化,取之精华、去之糟粕,不向西方文化屈服, 并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创新。
(二)加强对《纲要》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 要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提高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做教书育人的表率, 做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由此可见,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素养要求。我国高校虽然有充分《纲要》师资保证,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纲要》教育的师资队伍体系不够完善,教师队伍不够专业,《纲要》教师多是一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老师,或者是一些历史专业的老师,这些都不能达到《纲要》教学的目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师资队伍, 集中精力进行教学与研究, 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很好地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改革精神。
(三)发挥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纲要》教育实效性的积极推动作用
首先,发挥校园文化中的物质文化对大学生《纲要》教育实效性的环境影响作用。如校园文化设施的建设,树立校园历史名人雕塑、画像,在雕塑或画像下面赋上该历史名人的代表性事件或者小故事,学校走廊、教室书写历史名人哲理警句等,从而形成优美的校园环境形成的和谐愉悦的校园文化氛围,可以潜移默化地推进《纲要》教育的实效性。其次,发挥精神文化的推动作用,强化校园舆论,如学报、校报、广播、宣传栏,课堂讲台、学术讲座、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几块阵地的领导和管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爱国主教育基地、课外实验实践基地、学生文化活动中心等宣传教育阵地,通过主题座谈、历史知识竞赛、图片展览、演讲比赛、读书活动、征文比赛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活动,并不断在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上下功夫,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纲要》教师们还可以主动与学校团委、学生党支部、学生会联系, 利用校园文化活动、党团活动, 节日纪念活动等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历史教育活动, 拓宽历史教育的渠道, 形成全校各个部门都来关心大学生历史教育的良好氛围。
(四)注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纲要》教育的促进作用
校园网络建设一定要注意及时更新丰富网站上的内容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我们可以建立经济、政治、社会、文化、法律等多方面的栏目设置,当然内容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比如,法律方面可以上传一些比较典型的又和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紧相关的案例。再比如,可以在网站开设社会时事、新闻焦点、热点等方面的论坛,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参与讨论国家大事,交流思想,增强网络服务的功能。另外,校方可以将有关中国近现代历史的视频资料,如记录片、电影、电视等上传网站上,吸引学生上网浏览。网络教学要有生命力, 关键是要将网络形式的艺术性、生动性与网络内容的教育性结合起来, 加强管理,提高学生点击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网络文化的促进作用。
四、小结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现今的大学生并没有经历过近现代那段刻骨铭心的历史,反而,受到了西方思想的严重影响。这对于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事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非常不利。因此,对于当代大学生的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工作已经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牢记中国的近现代屈辱史,认清历史,爱国爱党,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其成为思想政治过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接班人。
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是我国高等院校人文教育课程中的重点学科,其肩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对于学生的历史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了重大的引导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媒介,其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近些年,我国教育部对于这类历史课程的重视程度逐年提高,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的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以及爱国意识。因此,现今的高校教学工作者一定要给予高度的重视,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龚云.20世纪80~90年代中国近代史研究“现代化视角”的兴起[J].武陵学刊,2010,02.
[2] 艾海提•斯拉木.民族地区高师院校双语模式下“历史人物教学”——以《中国近代史》课程为例[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06.
[3] 王虹波.对普通地方高校“中国近代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1,05.
[4] 赵金康.关于中国近代史教学的两点思考[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0,03.
[5] 董恩强,陈洪鹏.中国近代史教学改革初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2.
[6] 郭伟.中国近代史上不平等的鸦片贸易对实现中国中医药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启示[J].亚太传统医药,2007,02.
[7] 刘玉泉.论武术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中的重要价值[J].中华武术(研究),2011,05.
[8] 郝慧芬.研究性学习在高师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以《中国近代史》为例[J].运城学院学报,2011,03.
[9] 李建国.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02
[10] 曹明臣.近代报刊史料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
[11] 刘永国.中国近代史文本体系的重构——兼论中国近代史的两种研究范式[J].理论界,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