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摘 要:摘 要:地方本科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一支重要生力军,培养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根本任务。本文分析了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尝试性地提出了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构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关键词:地方性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教师节前的讲话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公开征求意见稿)的序言中都指出了:“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其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适应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从人才结构上讲,我们不仅要培养学术型和研究型人才,而且要培养大量应用型人才,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要;从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看,当前地方性本科院校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培养的学生基础理论和研究能力不如一流大学,实践动手能力不如高职高专院校;从人才培养的过程分析,偏重学科体系或知识体系的经典或传统理念与做法不适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要解决不适应问题,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就要真正深入到教学过程中去,明确怎样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入思考并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中切实加以解决,这是地方本科院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不能凸现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特色
地方本科院校应该有区别于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特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以发现和研究社会客观规律推动社会发展创造社会效益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以职业技能和岗位技术操作等规范性活动创造社会效益的技能型人才。在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服务的过程中,应用型人才承担的是转化应用、实际生产和创造价值过程中的组织、管理、指导和操作等任务,其在社会中的价值主要体现于对知识的集成转化及综合应用上,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应当具有这样鲜明的特色。但实践中,受办学定位、经费投入、教育理念、质量观念、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因素影响,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很难与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区别开来,很难具有自己的特色,甚至与高职院校培养出的人才相比也难有自己的优势,从而造成在就业市场上“高不成、低不就”的被动局面。
(二)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还有所欠缺或不足
从人才结构角度分析,应用型人才应当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备将所掌握的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高尚的政治素质、品德素质、身心素质等。但实践中由于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大都沿袭学术型、传统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知识、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轻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重视综合素质教育,使得培养出的人才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多欠缺和不足,诸如知识结构不够全面、专业,实践应用能力不强,特别是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政治素质、品德素质、身心素质不高等。也正因如此,从而导致前面提到的地方本科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要求,不能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具有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
二、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的本质与核心集中在“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问题上,那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和操作程序——培养方案也就要做好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的文章。
1、教学计划
为了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本科知识结构,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全面发展的素质质量观,以“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制定教学计划。
2、教学内容
(1)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改革与建设
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坚持“突出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原则,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基础,构建以“学科-应用”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形成“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大类基础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核心教育平台课程—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四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开发以形成专项职业应用能力为核心的模块课程和“双证”课程,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基本职业素养和职业应用能力的培养。
(2)教学大纲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来说,势必要求课程大纲或课程内容充分考虑适应学以致用的特点,提供面向职业生涯的、以应用为本的课程。就课程大纲而言,我们的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以及教学内容范围就要据此制定和取舍。也就是说,哪些必须讲,哪些可以不讲;哪些讲得多,哪些可以少讲;掌握水平要求到什么程度,则都需要依据学科知识体系、知识属性的厘定和职业生涯、实际需要、就业市场两个方面加以确定。
3.实践教学
出于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学生职业生涯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一环。在形成相对比较完整的、由课内实践环节、课外实践环节和校外实践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与基础上,主要切实解决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问题。其关键点是要注重和实行知行统一,即理论教学与实践动手之间的有机结合。同时,在校内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毕业设计(论文)和社会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计划中的比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实现条件
培养模式的转变,教育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的实施需要必要的条件保障。尽管大学的规格、层次、水平、特色以及校情不尽相同,存在明显差异,但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在实现条件上还是有许多共同点和客观规律可以遵循的。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应用型教学团队
为了切实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实到各个专业,尤其是各门课程和教学环节中去,克服运作逻辑上存在的脱节现象,我们必须培养和造就一支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懂教育、通实践”教师队伍。所谓“懂教育、通实践”,就是他们不仅要成为学术水平高的“学者”,而且要成为教育理论素养和养成水平高的“教师”;不仅精通学科理论与专业知识,而且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要做好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且要坚持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努力形成三者的最佳平衡。这就要求学校既要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选拔,又要重视人才培训;
既要重视教师教育技能和实践技能培训,又要重视教育理论学习、教育理念更新和职业道德培训。
2、政策鼓励和资源支持
(1)不断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加强校内实验室建设,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管理。
(2)积极组织学生广泛开展各种课外学术科技活动,激发、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如各级各类创业大赛、锻炼学生创新技能;积极鼓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科研训练, 实施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计划,增加经费投入和项目数量,扩大学生参与面。
(3)加大优质资源建设,加强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强数字化图书馆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4)实行分流培养
满足学生成才要求,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基础、兴趣、特长、能力及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继续深造的学生,还是以择业为主的学生,必须给予他们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知识,实行分流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增加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机会。结合社会发展需要,采取院系专业组内选择、学科大类内选择、全校范围内选择等不同方式,实行分流培养。
(5)积极推行“导师制”
导师制是从英国牛津、剑桥大学发展而来的一种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教学制度。导师制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多样性,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创新精神。导师制要求导师不但对学生授之以知识,而且言传身教进行道德熏陶,可以有效地促进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上一篇:充分发挥文言文的教学美
下一篇:“三步”“五段”课堂教学法初探
热门论文
- 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
- 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前
- 应用型本科院校卓越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 地方高校英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会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 应用型本科院校资产评估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 师范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
- 普通本科院校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
- 普通本科院校国贸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
- 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地方本科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 关于工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的思考
-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地方民族院校复合应用型林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