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维经斯基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

发布时间:2015-12-15 10:45

摘 要:维经斯基作为中共早期党组织创建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初次访华对中共革命工作的展开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试图比较全面客观地挖掘维经斯基对于中国共产党成立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首先分析维经斯基给中共建党理论上的帮助,然后分析维经斯基在实际行动上对中共建党的贡献,最后总结维经斯基首次访华的任务和使命完成情况。

关键词:维经斯基;中共建党;贡献

一、维经斯基对中共建党在理论上的帮助
  在早期中共创建的过程中,在中共建党的理论准备上,维经斯基虽未进行学理性研究和阐释,未能对建党理论提出学说观点,但他通过亲身宣传共产主义知识,帮助搜罗国外马克思主义文章和著作,间接地起到了建党理论储备和宣传作用。
 (一)亲身宣传共产主义知识,做中国早期马列知识的扫盲人
  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中国民众觉悟空前提高,爱国情绪也空前高涨。各种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版。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刊物少之又少,有的也只是一些关于马克思主义简单介绍的小册子,大部分的知识分子对“何为社会主义”还理解得不够成熟。只是在爱国情绪的鼓动下借着社会主义的旗号进行民族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解放战争。“许多青年与其说为了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不如说为了从事抗日民族解放斗争而加入共产党……我们多数同志几乎是先当了共产党员才学习马列主义”①1920年以后,得益于维经斯基等苏俄和共产国际使者们的帮助,情况开始好转。当时,上海聚集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维经斯基以座谈会的形式曾先后会见过这些知识分子。李达曾回忆道:“维经斯基到了上海,访问了《新青年》《星期评论》《共学社》等杂志、社团的许多负责人——如陈独秀、李汉俊、沈玄庐及其他各方面在当时还算进步的人们,也举行过几次座谈,其经过也和在北京的一样,最初参加座谈的人还多,以后就只有在当时还相信马列主义的人和维经斯基交谈了。由于多次的交谈,一些当时的马列主义者,更加明白了苏俄和苏共的情况,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走俄国人的路’。”②可见,当时维经斯基在中国积极宣传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做了中国早期马列主义者的知识扫盲人。
 (二)帮助搜罗国外马克思主义文章和著作
  得益于维经斯基的成长经历,在传播布尔什维克主义文献方面,维经斯基也起了不小的作用。14岁时,维经斯基随全家移居美国,在美国生活了十年后回国参加革命工作。在美国的十年中,他曾加入过美国社会党,对美国社会主义著作的出版情况比较熟悉。在1920年秋《新青年》杂志改版为共产主义宣传机关刊物后,他便将美国刊物诸如《苏维埃·俄罗斯》上的布尔什维克主义文章介绍给《新青年》。美国社会党系统出版社的著作,维经斯基也将其引进到中国,供中国的社会主义者翻译、出版。更可贵的是,在维经斯基即将离华的时候,他仍惦记着为中国提供外文书刊的事宜。罗章龙曾经回忆:“V(维经斯基,著者注)还赠送了一些书籍刊物作为礼物。V行前与我重谈了一次话,主要是有关双方联系技术方面的事,把我们的名字通讯处记下来,以便日后经常通讯联系。我们后来源源收到外国寄来的外文书刊。”维经斯基为中国搜罗的这些外文书刊和文章,撒下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火种,提高了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素养,加深了工农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认识。
  二、维经斯基对中共在实际创建中的贡献
  尽管五四运动以及早期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共成立有着一定的环境优势。但在中共成立的过程中,更应关注的,是维经斯基接受派遣来华后在中共建立中所做的贡献。是他的活动,以及苏俄和共产国际的使者们的努力,将仍处在萌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说付诸实践,在中国大地上创立了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
 (一)创建社会主义组织
  中共在上海创建共产党小组的过程中,维经斯基付出了很大的心血。周佛海曾经回忆道:“有一天我和张东荪、沈雁冰,去环龙路渔阳里(现在似已改为铭德里)二号,去访仲甫。当时有第三国际远东代表俄人吴庭斯基(维经斯基,引者著)在座。吴大意说:‘中国现在关于新思想的潮流虽然澎湃,但是第一太复杂……第二,没有组织。做文章,说空话的人多,实际行动,一点都没有。这样决不能推动中国革命’。”③维经斯基是个对中国情况很了解的人,早在来华前就对中国问题做过研究,因此看出了当时中国革命的困境——缺乏行动和组织。他来华后就开始着手准备建立社会主义组织。他召集了上海的各种革命团体,无政府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联合各革命团体,以壮大中国的革命力量。然后又以座谈会的形式,召集中国的进步力量,留下了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最终,在维经斯基等国际代表的帮助下,在陈独秀的推动下,1920年8月,上海成立了第一个共产主义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④紧接着,从1920年8月到1921年春,北京、广州、武汉相继建立了与上海发起组相似的早起共产党组织,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和实践工作。
 (二)提供经费
  维经斯基来华,为中共开展活动提供了大量的活动经费,为中国各项革命工作(包括出版杂志、建立工会、办学校)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基础。维经斯基第一次来华,是受西伯利亚东方民族部派遣的。因此其活动经费,便由西伯利亚东方民族部提供。“而东方民族部为筹措经费,曾派遣特使带上价值10万美元的钻石到上海去卖,并不止一次地托人带钱或汇款给维经斯基,已知一次带去的确切数目为2000美元。”⑤
  维经斯基带来的经费数额巨大,当维经斯基1920年12月离开上海返回俄国时,对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产生了很大的打击。“中国共产主义组织经费一度支绌,今年(指1921年)1月份后半个月,工作出现停滞。我(指共产国际全权代表舒米亚茨基)不得不采取大胆的办法,举借贷款和使用其他手段,这才挽回了局面,报纸和出版工作才得以维持下来”⑥连《新青年》杂志,也因维经斯基走后,经费无着,不得不停止。《共产党》月刊也是因经济来源中断而停刊数月。这些无不反映了当时维经斯基来华后,给中国建党工作在实际上提供的帮助和做出的贡献。
 (三)联合工人阶级,帮助成立真正的工会
  早在五四运动时期,随着工人阶级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工会就已开始出现。1919年4月,中华工业 协会成立。接着,各种工会纷纷在各地建立。但这类工会实质上是由资产阶级领导和控制的,工头具体运作的,工商不分、劳资混合的冒牌工会。虽然它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和历史作用,但是它并不能为工人阶级谋求自身的解放和发展。维经斯基来到上海后,非常注意考察中国的工人阶级,提出要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并资助中共上海发起组创办了《劳动界》等工人刊物。同时,在维经斯基的指导下,1920年10月3日召开了上海机器工会筹备会。陈独秀和杨明斋都做了讲话。当时杨明斋是维经斯基的翻译。由此可见,维经斯基对真正的中国革命工会的成立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维经斯基的任务完成情况
  在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和以后的发展打基础的过程中,维经斯基带来了大笔经费,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仍有一个疑问是,维经斯基是否完成了他的第一次赴华使命。因此,这里需要讨论一下他来华特别是第一次来华肩负的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关于维经斯基第一次赴华的使命,苏联历史学家K.B.舍维廖夫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一文中,写到:“一九二O年四月,经共产国际领导的同意,俄共(布)远东局符拉迪沃斯托克处的领导人之一维连斯基—西比里亚科夫派遣苏共党员维经斯基、其妻库兹涅佐娃和翻译杨明斋等一行人赴中国。他们的任务是了解中国国内的情况,与中国的进步力量建立联系,同时考察是否有可能在上海建立共产国际东亚书记处。”⑦日本学者波多野乾一认为“列宁给了维经斯基使华三任务:(1)同中国社会主义团体联系,组织正式的中国共产党和青年团;(2)指导中国工人运动,成立各种公会;(3)物色一些中国进步青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并选择一些进步分子到苏俄游历,但波多野乾一提供的这一资料未注明出处,所以无法证实。” ⑧从现在看来,无论是波多野乾一所说的列宁给三个任务还是舍维廖夫提到的两大任务,从事实上,维经斯基也都基本完成了。首先,维经斯基一到中国,利用俄国侨民和苏俄相关对外机构与当时中国思想先进且有名望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等取得联系,并帮助中共成功建立了各地的共产主义小组,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第二,维经斯基的直接领导人威廉斯基—西比利亚科夫在1920年9月的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今年(1920年)5月,为领导业已展开的工作,成立了临时的集体中心机构。其驻地设在上海,取名‘第三国际东亚书记处’。”⑨对维经斯基在中共建党方面所做的贡献,中共早期的一些领导人亦有评价,如早期中共小组的成员张国焘曾这样写到:“与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发生联络,协助中国共产党的组成,并促进其与共产国际的关系,威金斯基实为最初且最有贡献的一个人。”⑩维经斯基的首次访华,不仅帮助中共建立了早期组织,而且还成功的完成了赴华使命,也为苏联在华设立共产国际的战略支点立下了功劳。

① [日]石川祯浩著,袁广泉译:《中国共产党成立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译:《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432页。
③ 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编:《党史研究资料第一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05-206页。
④ 目前学界有人认为维经斯基建立的只是社会主义者和无政府主义者的联盟——社会主义同盟,而不是中过共产党。详见金立人:《创建中国共产党—维经斯基的误导与陈独秀的正确》,《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年第9期,第11页。
⑤ 何云庵:《苏俄、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7页。
⑥ 转引自同上,第207-208页。
⑦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一大”前后(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55页。
⑧ 《“一大”前后(三)》,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54—155页。
⑨ 《威廉斯基—西比利亚科夫就国外东亚人民工作给共产国际执委会的报告(1920年9月1日,莫斯科)》(《文件四》)。
⑩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4页。

上一篇:让我们用爱护送每个孩子飞翔

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