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自主探求科学
摘 要:小学自然教学大纲提出:“自然教学的基本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认识事物和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地启发学生自行探究和应用知识。”它要求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探究未知的事物,使儿童“经历探究过程”。
关键词:小学科学 自主探求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提到:“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通过几年的科学教学实践,我觉得在科学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主去探究有着无穷的魅力。
一、 通过自主探求,让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自行探求的实现,完全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卢梭说过:多给孩子真正的自由,少让他们囿于别人的思想;多让孩子自己动手,少让别人替他们做事。这样才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真正的解放。所以学生通过自行探求,使他们真正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力。
1、学生成了课堂中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由于只扮演的是一个学习矛盾的挑起者、问题情景的创造者、探究活动的促进者,良好氛围的创造者、课堂方向的调控者,所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了学习干预,同时也打消了学生在课堂上时时依赖教师的念头,从而使他们真正成了课堂上的主人。比如我在教三年级《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的时候,我只组织他们到校园里去观察树,没有其他的干预,但学生们观察树的时候,真的很像科学家。他们或抬头仰望,或低头细瞧,或用手抚摸,碰到新发现时,几个人或是七嘴八舌,或是惊讶,或是惊喜,想干什么就做什么。教师此时只是一个旁观者。但是我觉得学生们正是由于没有了教师的干预,他们才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不时时依赖老师,而主动去寻求知识的学习习惯。
2、激发学习兴趣
正是由于教师在学生自由探索过程中,只充当环境的创设者。使学生的学习少了一份干扰,学生的学习感到没有负担。自然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比如我在教四年级《科学》中《磁铁的磁性》这一课时,我只分给同学们几块磁铁、铁、塑料、铜等材料,交代我们这节课研究磁铁的磁性。学生们可来劲了。特别是男孩子们,因为早已玩过,所以玩磁铁的动作远远超出了我的计划范围。在教室里任何东西都是他们选择的目标,他们高兴极了。教《我看到了什么》也同样,学生们有的竟爬到树上去。(虽然不对,但这为之后开展讨论提供了真实的材料)看学生们这高的兴致,我真的不想做应有的“干预”。
3、学生的自信心增强
以往学生在学习中表现一种学习上的胆怯。究其原因,是由于教师对学生发表的意见多进行评判的结果。也就是对学生的探求进行了干涉,束缚了他们思想的同时,也大大减弱了他们的学习自信心。放开让学生去探求,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他们通过自己探求,虽然难免会有不准确的结论,但它毕竟是自己的探求成果。有了自己的看法,他们因此而感到自傲。比如我在教四年级《科学》中的《植物怎样生存》这一课时,我偶然发现一位上课很少发言的学生竟然与同学为一个不同的看法争了起来。我看到她们因争论而发红的脸,不禁笑了。
二、通过主动探索,提高了学生们认识事物的能力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自行探求,从中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逐渐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在学生自行探求中,我们并不在意学生的探求结果,而是注重学生的探求过程,所以学生们有了探求的时间和探求的自由。从而为他们认识事物,揭开自然奥秘,打开科学之门提供了便利。虽然学生们的认识事物的结果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可笑的、幼稚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们却觉得十分惊奇,很了不起,这种惊奇是促使学生们加速对事物进行探求认识的一种刺激。如在教《我看到了什么》这一课时,我问:“校园里的树有什么不同?”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回答,“有的树上有花,有的没有花。”“有的树上花是红的,有的是白的。”“有的花大,有的花小。”“有的树上有果子,有的树上没有果子。”“有的树上果子能吃,有的树上果子不能吃。”“有的树上的叶子大,有的树上的叶子小。”“有的树枝比较粗,有的树枝比较细。”“有的树干比较硬,有的树干比较软。”“有的树枝多,有的树枝少。”“有的树枝长,有的树枝短。”“有的树干表面比较粗糙,有的树干表面比较光滑。”“有的树皮厚,有的树皮薄”“有的爬上去容易,有的很难爬上去。”“有的树上有好多虫子,有的树上虫子很少。”“有的把耳朵贴在树上能听到吱吱的声音,有的却不能”“有的……”。学生们对于树的不同点,从上面树梢到下面树根,一下子说出80多种。仅仅关于树的叶子,同学们就说出了30多种。从叶子的大小、颜色、形状一直说到叶片上的花纹。我真的为三年级学生有如此认识事物的能力感到惊奇。这我才真正懂得兰本达说的话“在探索过程中,孩子是一个小科学家”的真正意思。同学们在自行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他们学得既主动又生动,有效地锻炼了学生们去认识客观事物的本领。
三、通过自行探索,使学生们的创新意识增强
由于在学生自行探求的教学中,教师把“指导”的侧重点放在感知的环境中,为学生创造自行探究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学生自行探求的空间,创设自由、民主、平等、和谐的创新环境。让学生在这个没有干预的环境中产生好奇,这种好奇心又促使学生们不断地自行探求。
四、通过自主探求,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科学课上一定要讲科学,要尊重客观事实,要按照科学自身的特点学习科学,不能迷信权威和盲目顺从。在四年级《科学》上册《植物怎样生存》这一课中,我让同学们讨论探究海尔蒙的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资料也明确说明:“长成大柳树的物质显然不是从土壤中得到的”。讨论汇报时,袁硕同学说:“我们认为植物的生长与土壤无关,因为5年时间共少了0.1千克的土壤,太少了,可能这一点也是5年间里被一些小动物或风带走的呢!”。讨论回答固不出我所料,但是后面几组代表的讨论结果却让我非常的惊讶,使我不得不佩服这些同学。同学刘佩佩说:“有关,土壤能让水保持住,既不使植物被淹死,也不会使植物干枯”。袁琳说:“我们认为与土壤有关,如果没有土壤的话,植物就会倒下”。更让我惊奇的是刘斯佳代表小组的汇报:“我们认为植物生长与土壤有关,只不过它需要的量极少罢了。5年时间只要从土壤中获取0.1千克的物质就已经满足了它生长的需要。就像烧菜放味精一样,虽然按比例它放了一点点,但它的作用却是很显著的。”这多么好的见解呀!这是自主探究的结果。如果老师把自己的理解进行一味的灌输,怎么会解放同学们的思维。如果平时不鼓励同学们发表个人的见解,他们又怎么敢与权威“对抗”。不迷信科学,尊重事实,这不正是我们一直要培养的科学态度吗?而这种态度的养成离不开让学生自主去探求。
通过让学生自主去探求科学的实践,让学生真正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利,逐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认识事物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的创造意识。使学生自行探求在科学教学中显示出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