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现代建筑设计嬗变原因阐释

发布时间:2015-12-15 10:46

摘 要: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末的百余年中,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所呈现出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思想突破、科技进步、需求改变、目标人群转向等众多因素共同作用相互激发既促成嬗变,又产生巨大动能,影响波及广泛,对建筑城市及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
  十九世纪后期至二十世纪末的百余年,现代建筑设计呈现的是一场颠覆性变革,其间充斥着无数由逐渐演变而引发的突变,突变而构成的嬗变。主要缘于思想突破、科技进步、需求改变、目标人群转向等因素。工业革命所带来的辉煌成就,使科学精神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倍受推崇。现代主义在哲学方面继承了传统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的拜物教,现代主义对理性的崇拜,处处表现在对功能结构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的崇尚。现代艺术的直接推动都使现代建筑思想得到极大的解放。追本溯源,二十世纪初欧洲社会流行的无政府主义思潮是现代艺术与设计思想理论建立的重要源泉动力,现代艺术不再是宗教性道德性的训诂,而现代设计更是把人的需要作为聚焦的中心,开始关心大众的需求,这都为现代建筑与城市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未来主义强调以机械为未来的审美中心,崇尚机械美,崇尚与传统决裂的崭新的、现代的形式和风格。在此召唤下,现代建筑设计中高技派的诞生与延续,柯布西耶机械理性城市观的确立也就显得顺理成章,甚至对当下建筑设计思想仍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未来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审美立场,为现代主义建筑冲击传统建筑提供了有力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方法。
  建筑用以政治性表达,王权时期已极为普遍,即使在君主政体倾覆的共和时期依然盛行,典型的如拿破仑时期,雄狮凯旋门、旺多姆广场雄狮柱等建筑物及巴黎新规划设计,这些伟业得以兴建乃至它其特有的帝国容颜,本身就是在取悦政治,用建筑艺术不遗余力地颂扬统治;19世纪中叶,占世界人口2%的英国生产的工业产品已占到世界工业产品总量半数“世界工厂”之誉当之无愧。1851年伦敦世界博览会及其展馆“水晶宫”,极大展示了全球第一经济强国的实力,及工业化的现代新姿;埃菲尔铁塔用钢铁巨人的雄健身姿彰显了法国共和制度的优越性;巴塞罗那世博会德国新精神馆,名如其实,亦被作为一战催生的共和制政体—魏玛共和国形象大使。能直观地展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特别是现代大都市的综合水准,建筑首屈一指,而权力财富的彰显—摩天楼首当其冲。大工业,大生产,大商业,大繁荣,多机遇,新生活,于是人如潮涌,何处容身!城市急剧膨胀,寸土寸金,要利益最大化,用地容积率先要最大化!强烈需求的召引下,钢铁混凝土玻璃等新型材料,新型结构技术,高层配套设施等已备,各方聚集,一拍即合—摩天楼诞生!政府、银行、保险公司、石油公司、商业大厦、贸易中心……必以其形象示人,方显英雄本富!摩天楼自它出现起就注定相互追逐的命运,世界第一高的桂冠,让各大财团或政要趋之若鹜,新的高度不断攀升.
  世界历经二战后的疲惫与创痛、六零年代的反思与迷惘、七零年代的叛逆与奋争,八零年代的躁动与不安,二十世纪后期,经济稳步上升,和平众望所归,整体趋于平稳发展态势。以往精英阶层或专业领域独有的先进理念得以广泛传播并渗入社会每个角落,各阶层、各领域逐步达成共识,人们愈发关注周遭环境,尊重并努力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在此背景下,尤其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需求日益多元化、复杂化、精细化,注重生活品质,追求“诗意的栖居”—安适与品位皆具的需求,这是理性与感性相契合的嬗变动因,也是今后的主要需求倾向。
建筑史几乎为帝王殿堂、神庙、教堂和服务娱乐设施的集粹。“多是为了炫耀一种权威,不是宗教的便是专制的”,极度彰显出统治者至高无上的意志与无可比拟的财富。直至二十世纪初叶“设计要为广大劳动人民服务”—格罗佩斯,这位现代设计、现代建筑教育和现代主义设计最重要的奠基人,其试验性探索、教育实践、设计思想使20世纪以来的几代设计师获益匪浅并影响至今。他始终坚持设计面向大众,这种带有鲜明民主主义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的设计思想,在包豪斯得到推广并发扬光大。他们力图从建筑设计着手改良社会,把建筑创作视为促进社会进步的手段,进行的是社会进行工程化的改革,其思想和实践探索具有极强烈的知识分子理想主义和乌托邦色彩,也成为“拯救众生”的另一种精英主义。这些现代主义精英在自身精英化的历史使命召使下,有着不同以往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努力以当时需求为指南,在特定历史时期内实践了设计要为大众服务的宗旨,进行大量有益尝试。
  然,时代列车渐行渐远,战后约二十年,国际主义风格的弊端渐渐显形,极端理性、漠视情感、强调共性、忽略个体、重物质、轻精神,导致一系列刻板单一的生活环境和城市景观。更有甚者,现代主义原则由先前以倡导民主平等“设计要为大众服务”,被逐渐篡改成围绕金钱与权力,将社会性、大众性抛弃。反思中,观念逐渐明朗:建筑与城市空间的创造,如对人的心理感受予以漠视,建筑城市空间终将沦为空洞、抽象、无意义可言的造物。时代车轮滚滚,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及社会的方方面面不断演进,始终呈现一种相贯通的嬗变状态。大工业时代的全面机械复制下,原是精英秘密的文化艺术,纷纷被拉下神坛自动跳水,商业是手段,利益是驱动,大众的关注成了核心,大众也成了被关注的核心。拯救万民的上帝姿态成为嘲弄的对象,“数字土生子们”厌倦了以上视下的说教,在网络空间中,平等的交换信息成为风尚。用新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大众,掌握了以往精英权威拥有的技术手段、物质资源,凭兴趣可随时从后台转向前台、从看客变身主角……这必然引发新一轮的嬗变!
  思想上的破旧立新,必然激起科技领域的锐意进取,大批新技术新材料的面世,为“变”提供物质基础,而观念变革引动新需求,新需求又促成众多新领域,物质雄厚,科技蓬勃,使精英专有转向大众分享,需求多样导致风格多样,风格及其背后的理念又与个人、民族、地域、国家、时代等结合,多元化日甚……相互激发可产生巨大动能,影响不仅限于建筑城市,对于整个社会进程和人类的发展都发挥强劲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克里斯蒂安﹒德维叶. 城市建筑学与城市设计. 建筑学报,1985.
[2] 刘捷. 城市形态的整合.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 闫力. 历史主义建筑. 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高层结构的总体和结构平面布置形式及方法探讨

下一篇:强化教学结构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