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品德”与“生活”的桥梁
摘 要:
关键词: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性质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教学应面向儿童的生活,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生活体验作为可开发利用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帮助他们将生活经验中复杂的情况加以简化、浓缩、迁移、提高和升华,使孩子们的生活更具有质量,更具有光彩。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必须重视生活的价值,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世界,努力营造生活化课堂,让品德与生活培养回归现实生活。然而,怎么体现生活的课堂,让学生生命在课堂教学中充满活力?怎么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呢?我试着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生活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看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生活即教育”。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品德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按照教材的编排,简单讲解,而应根据已有话题,结合本班、本校、本地实际从生活中取材,引发儿童探索学习的欲望。如教学《我上学了》一课时,由于一年级的孩子刚升入小学,而且我们的学校又是新建成的,校舍新,面积大,孩子们感到好奇又陌生,所以这节课我就带领学生进行了实地参观,从立德楼、智源楼到博萃楼再到多功能厅,我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为他们一一讲解,使学生对学校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并且伴随老师的介绍,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热爱学校的感情无形中升华了。在讲解《好书大家看》一课时,因为之前班上开展过“比比谁的课本最整洁”的活动,我先从学生的课本保护入手,让学生自己说说怎样做才能使课本干净、整洁,学生交流之后我再进行简单的总结、示范,平时做得不好的孩子当堂动手体验,并且我还进行了后续的跟踪评比,看着皱巴巴的书变了新模样,孩子们也非常高兴。
二、活动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自己感悟
小学低年级的孩子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生活中的真实体验相对来说比较少。课堂上只靠单调的说教很难触动他们的内心,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品德的外化。针对学生的这一特点,我们就需要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从而有所收获。
1、模拟情境,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角色扮演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让学生在一种真实的环境中,学会分辨是非,引发道德体验,提高道德认知。如《我和小伙伴》一课中学习如何与小朋友相处,我通过创设情境(四个小朋友在学习活力操的过程中,因为小组配合的事情产生了矛盾,引发了争吵。)用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交朋友的乐趣。然后让学生思考:1.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应注意什么?2.怎样做才能交到好朋友?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朋友之间要互相关心,互相体谅,当意见不一致时,应该互相商量,学会包容他人,为别人着想。
2、在游戏中学习。
喜欢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带有“玩”的色彩而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活动方式。如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课,可以设计做游戏的教学环节,组织学生做贴鼻子的游戏,让学生实际体验因为眼睛看不见而带来的不便,体会眼睛的重要性。为了激励学生认真听课,我还设立了“特别听课奖”—课堂上表现好了,最后五分钟去操场玩。孩子期待着放松,所以听讲也非常专注。
三、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
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走出学校,到社会中去学习,去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社会实践能力,也是《品德与生活》中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二年级下册《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孩子们通过图片、课件等文字和图画材料了解了环境污染体现在哪几方面,以及如何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为了让学生能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对我们生活的危害,进一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将其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学校组织了一次“我做环保小卫士”活动,到校外捡拾白色垃圾。我借此机会,通过沿途看到的垃圾箱和白色垃圾场对学生进行了现场教学。通过亲手参与捡拾垃圾,学生感受到环境污染带来的脏、乱、破坏生态平衡,体会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一年级下册《春种忙又忙》一课,需要孩子了解春天适宜种哪些农作物,并且要学习自己栽种一种植物,观察它的生长。我结合语文课中“春天”这一单元的讲解,让学生明白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并且布置学生每人在家种一种植物,做好生长记录,到期末把自己亲手栽种的植物带到学校互相欣赏、交流。学生在他们的实践活动中品味了劳动的艰辛、收获的乐趣、感悟生命的顽强,从中获取了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无需再用过多的语言进行教育。
四、组织讨论——让学生学会交流
讨论是最常用学习、交流活动形式,讨论活动能使学生有机会运用多种方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锻炼表达能力等。《品德与生活》课上能找到许多让学生参与讨论的切入点。例如针对今年我国西部地区的特大旱情,我对学生进行了节约用水教育的课堂教学。课堂上,我先把搜集到的记录灾区旱情和当地人民艰难取水的图片、照片,媒体的宣传报道做成了课件进行播放,然后组织学生展开讨论:“1、和我们的生活相比,灾区的孩子们生活怎么样?2、我们在生活中应该怎样做?3、节约用水体现在哪些方面? 老师请各组小朋友先在一起讨论一下,然后每组推选代表向全班同学来汇报,讲得好的小朋友,老师要给他们组颁发奖章”。有了资料介绍作为铺垫,学生讨论的时候就有话可说,通过讨论交流,学生不仅知道在生活中应如何节约用水,而且还提出要成立监督小组,号召全校师生共同行动起来,珍惜水资源。我和学生一起拟定了一份倡议书,交到学校德育处,统一确定实施方案。看到自己的讨论结果发挥了作用,孩子们的积极性更高了
五、开放评价——激励孩子生活 品德课学习内容的生活性、过程的生成性、活动的实践性,决定了其评价方式也必然是生活的、开放的、形成性的。因此我们的评价应体现激童趣、葆童真、扬童心理念。如在活动中运用多种让孩子们喜爱的小奖品:五彩星、爱动脑筋奖、
爱心奖、孝心奖等,这种评价形式富有童趣,尊重学生,不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所反馈的信息可以让老师全面了解孩子们活动中的表现,为老师引导孩子们生活提供了客观依据。另外,要让评价贯穿于活动全过程,例如:我们通过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中的情感投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小组合作时的交往能力、表达能力、质疑能力和个性表现等,及时给予鼓励性的描述评价;根据他们收集资料、完成课外实践作业的情况等及时给予等级评价,这些评价既重视过程与方法,又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对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能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
总之品生课程教学要反映儿童的需要,贴近儿童的生活,用兴趣来驱动,用心灵来体验,用活动来支撑,实现向生活回归,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让我们的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生活中提升生活能力,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过上幸福、美好、有意义的生活。
上一篇:室内设计与美术教学的探讨
下一篇:别样的词语教学让学生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