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让素质在语文课堂中生成

发布时间:2015-12-15 10:46

摘 要: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我们一直在追问,一直在寻觅,走过了柳暗花明,经历了峰回路转,蓦然回首间,我们明白:文本是素质的本源;对话是不变的主题;民主是永远的旋律。
文本,素质生成之源
[案例]
  某节公开课《碧螺春》,课堂设计如下:
  环节一:播放音乐《鲁冰花》,由“家乡的茶园开满花……”一句导入家乡江苏的名茶——碧螺春,从而引入课题。
  环节二:组成学习小组,自主学习课文的一部分。(分为名称由来、采摘、制作、品尝等)
  环节三:录像再现碧螺春的采摘与制作。
  环节四:学生将课前准备的茶叶及茶具取出,泡茶并品尝。
  环节五:拓展延伸到家乡金湖县的蒌蒿茶,谈蒌蒿茶的功用,给蒌蒿茶设计广告词。
  这节课上得甚是热闹,学生时而随动听的音乐歌唱,时而被优美的画面陶醉,尤其是品尝碧螺春这一部分,忙得更是不也乐乎。如此活跃的课堂,迷失的是目标,丢失的是文本,缺失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课前准备大量信息并在课堂交流,而这些信息没有与课文的理解相联系,课堂变成了与文本毫无关联的喧哗,学生成了游戏舞台的展品。更多的非语文与泛语文使语文教学与语文本色越走越远。表演的越是精彩,收到的成果越是低效或无效。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这种语文教学必须也必然淘汰。
  语文教学之根在哪里?毫无疑问,文本即根。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根据“课标”精神来编写的,是对“课标”规定的教学目标的具体落实。我们提倡超越文本,但缠绕在我们课堂上的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实在太多了,也太重了。
  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记教材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是学生的学习之本。
对话,素质生成之径
  叶圣陶语:“自我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这两点,及为教学之成功。”可以设想,叶老的这一愿望如若实现,学生又是怎样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通过对话与学生共同解读文本,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首先教师自己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文本语言的特点及人文内涵。按照崔峦老师的说法,教师解读文本要做到三步。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堂上,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善于“从里面讲出来”。课文里面有形象的文字,也有让人浮想联翩的留白,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教学经验,利用文本有形的文字与无形的留白,切入课文,带领学生在文本里行走。这样的对话,人文目标,工具目标都在其中,紧扣文本,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让学生举一反三,再“由外面讲进去”, 也就成了一种有效的资源整合。而不是外表的花里胡哨,表面的热热闹闹。让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这样的对话,学生学到了方法,掌握了技巧,懂得了规律,真正做到了“教是为了不教”。
[案例]
  薛法根《卧薪尝胆》
  ……
  师:“奴仆”见过吗?
  生:见过。电视里那些服侍当官的下人就是奴仆。
  生:在王宫里的太监也是奴仆。
  师:在古代,“奴仆”就是下等人。
  生:我家隔壁的人家就有奴仆,那个女的天天给那家人家做事。(众笑)
  师:那个女的到底是不是奴仆呢?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才是奴仆,老师把他们画出来。你可要仔细看哟!
  师:(在黑板上画“女”字的象形文字。教师侧身站着,低头,俯身,双手前伸交叉在胸前。)这是什么人哪?(生笑)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见了男人就要这样,一副温顺的样子。(再画“奴”字的象形文字。)尽管女人已经很听话,很温顺了,男人们还是用一只大手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这样的女人就是“奴”!这个字就是“奴仆”的“奴”。
  师:(问刚才的学生)你看到过隔壁家的男人打骂过那个女人吗?(众笑)
  生:没有。他们对那个女人挺好的。(众大笑)
  师:在我们新中国,人与人是平等的,所以没有“奴”。
  生:还有“仆”吗?(众大笑)
  师:(在黑板上画“仆”字的象形文字。边画边解说。)这是一个侧身站立的人,有人在他头上戴了一个“羊”的标志,表示这是一个战俘或罪犯。在他的屁股后边还要插上几根尾毛,让他走在大街上。(边说边画,众大笑)如果是你,会觉得怎么样?
  生:只有动物才有尾巴,很难为情。
  师:不把人当人!
  生:我会觉得耻辱!
  生:我感到是一种屈辱。
  生:这是对人的侮辱!
  师:(板书:耻辱、屈辱、侮辱、羞辱、欺辱。归类,并引导学生齐读。)
  师:不仅这样羞辱他,而且还要他整天干重活!(师画图形)这样的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生:过着悲惨的生活!
  生: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
  生:没有任何人身自由,很痛苦!
  生:他的命不值钱,说不定什么时候就被杀死了。
  ……
  师:(脸色凝重地)这样的人就是“仆”!这个字就是“奴仆”的“仆”!
  师:勾践夫妇到吴国当“奴仆”,他们又会遭到怎样的磨难呢?
  生:(自觉地拿起课本读起来。)
  ……
民主,素质生成之翅
  “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也是教育民主的真正体现,比起其它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加紧密,因而语文更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如果我们的学生中有一位学生没有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一名语文呢教师,都应该有一种失职感,一种羞愧感。
[案例]
  我在班级执教《白鹭》一课时,其中有一个环节让学生根据自己给白鹭起的画名,想象画面,自己朗读课文。当班级同学读完时,我班有一位朗读速度比较慢的同学刚读完一半。按照常理,我可以继续下面的环节,这时我发现了他,我鼓励他勇敢地把书读完。事后我才知道,课上完,当听课老师提及这一细节时,我们讨论当时我的这一举动是否影响教学效率时,他却一个人在哪里仔细的读书。回家更是如此。随着他的努力,他的朗读速度提升了,语文成绩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高林生老师曾经在一次报告中深刻地指出:我们的语文得了怪病,口语交际课上成了“写口语交际”,作文课上成了“说作文”……这些都是剥夺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权利,都是语文课上的不民主,民主意味着还权,把听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写的权利还给学生。
[案例]
  我校周萍老师五年级作文课《写一个熟悉的人》,(苏教版小学语文第12期全国培训会观摩课)教者把写的时间,改的权利还给了学生,学生的作文生动有趣。
  师:同学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看到这个题目,你第一个想到的名字是谁?
  生:同学名
  师:喜欢的人就在你身边,你真幸福!
  师:想不想听听周老师喜欢谁?不过,周老师喜欢的表达方式就是写。我总觉得,把自己想说的话变成文字,倾诉出来。
  师读下水文:儿子长大了。
  师:知道我喜欢谁了吗?读了我的文章,你喜欢他吗?你为什么喜欢他吗?
  生:因为他有孝心。
  生:他很懂事。
  师:那时,我觉得很像男子汉。我要感谢这篇文章,他把爱和友情留在我们心间。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吗?闭上眼睛,打开搜索,去想一想为什么喜欢他?在他和你之间,发生了什么事,让你喜欢或崇拜他?
  师:睁开眼睛,看着屏幕,在心里静静填写写作卡片。
  师:我建议把你的想法讲给我们听听?让我们帮你出出点子。
  老师在相机指导,提醒学生如何选材,如何写作。
  师:现在,打开课本,翻到习作六,读一读第二段。如何把事情写具体。如何抓住人物的特点。小声地读一读。
  师:你们已经文思如泉,现在应该是笔走如飞的时候了。开始(指导时间为12分钟)
  学生自主习作。(时间为40分钟)
  请一学生读作文。教师及时点评。一次修改后,再请一位学生读作文,再次点评。(点评时间为8分钟)
  师: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请同学们像刚才帮助那个同学写作文一样,修改自己的作文。  
  素质不再是时髦的口号,素质不在是社会的呼吁,而是切切实实的需要,“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顾黄初《我的语文教育观》)让我们立足文本,寻求素质之源;对话课堂,生成素质之泉;倡导民主,激越素质之花。

上一篇:浅谈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

下一篇:巧设情境 乐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