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词语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摘 要:词语是组成文本的细胞,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具有情趣性、准确性和依存性。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有效的词语教学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丰富内涵,通过词语走近文本,理解文本,从而更好地感悟文本。
关键词:词语 教学 学生 活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即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理解、感悟、积累、运用的基础上去实现语文能力的自我成长。叶澜教授说过“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而激活语言文字,首先要从词语着手,以多方法、多形式的词语教学来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渴望,让他们在文字之旅中徜徉,在精神之旅中陶冶,在新鲜之旅中发现。
没有获得感性的个人涵义的词语是不可能被主体顺利调遣或正确使用的。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没有生命的,对文本的解读也没有任何促进作用。因此,许多专家呼吁: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如何把词语教学融入孩子们的心田,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一、想象品读,感悟词语的形象
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涵义而不是单纯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当词语未与学生的精神领域建立广泛而紧密的联系时,这些词语在学生的心中是了无生命的。教材中有些词语十分抽象,有些词语没有上下文作依托,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将词语教学与学生原有的知识、学生熟悉的语言、儿童的生活经验及生活环境联系起来,使之产生交互作用,从而有所感悟。
例如“乳白、枣红、米黄”这些词语,可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平日所喝过的牛奶、所吃过的红枣、所见过的小米的颜色而不讲自明。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一年级下册《小松鼠找花生》中的“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在《纸船和风筝》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松鼠一把抓住风筝的线一看,也乐坏了。风筝上挂着一个草莓,风筝的翅膀上写着:“祝你幸福!” “幸福”一词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挺难理解的。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体会“幸福”的含义,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什么时候你觉得幸福?”问题一出来,孩子们都凝神望着我,没有一人举手,此时我灵机一动举了这样的例子:每天早上,老师来到学校,听到同学们一个个对我说:“老师,早上好!”那个时候我很幸福。什么时候你也很幸福呢?这时孩子们争着举手说:“星期天,爸爸妈妈带我去外面玩我很幸福;冬天的时候,躺在暖暖的被窝里我很幸福;舅舅带我去买玩具,我很幸福……”幸福只有自己才感受得到,也许幸福就是快乐,幸福就是舒心,幸福就是愉悦,也许平常的一个动作,寻常的一句话,足以让你感受到幸福,幸福就在你身边,只看你有没有感受到。简简单单的一个例子,使孩子懂得感受“幸福”了。
二、巧用媒体,化抽象为直观
使用现代化电教媒体,将词语所表示的意思、意境直观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可以起到变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形象,便于他们准确生动地理解。
如在象形字的教学,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把其演变过程简单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在教学“日”时,屏幕上首先出现一个火红的圆圆的太阳,随着鼠标的控制,那圆圆的红太阳就演变成了一个色彩鲜艳的“日”字。学生的识字兴趣被激发了,这一由形象到抽象的变化,使原本抽象的汉字变得具体可感。而会意字教学,利用课件提供丰富的图景,学生只需看看画面,对字义就能意会,无需教师多讲。如教“笔”字,屏幕上先出现一支毛笔,上面是竹竿,下面是笔毫,学生很清楚地看到竹竿变成“竹”,笔毫变成了“毛”字,他们明白了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和毛字组成,并牢牢记住了“笔”的字形。
又如《秋天的雨》“五彩缤纷”一词,我做了如下设计:
(1)课件演示秋天的美景:“黄黄的银杏树、红红的枫叶、金色的田野、美丽的菊花……”。然后,请同学们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表示颜色的词语。学生画出黄色、红色、金黄色、橙红色、紫色等词。
(2)还有其他颜色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3)秋雨中,大地上有这样数也数不清的颜色,文中哪个词来形容?(五彩缤纷)
(4)请你回忆生活中看到的“五彩缤纷”的现象,用上它说一句话。
(5)反复诵读、品味描写“五彩缤纷”的句子。
这里的“五彩缤纷”是文中的关键词语。教师紧紧抓住它,环环相扣,集中下文中的其他描写颜色的词语,水到渠成地理解了“五彩缤纷”的意思。同时,有效地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经验世界,在充分想像中,让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生活链接。引领学生在感性与理性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词语的含义化作具体可感的形象,让学生去体会感悟,这些词语随着学生语感能力的不断增强,随着学生生活积累的日益丰富,在今后的阅读中,如果再遇到有关词语,他们对词语的理解就会日渐明晰、准确。
三、比较辨析,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
在《纸船和风筝》一课中有这样两句话:“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这两句话分别用了“漂”和“飘”,如何引导孩子区别这两个动词呢?我是这样设计的:每一天,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每一天,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请同学们轻轻读一读这两句话,一边读,一边做动作看看你有什么新发现?孩子们很快发现了“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这一特点。孩子们不光感受到了发现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汉字的神奇。之后,我又请孩子们说“什么在水上漂呀漂?” “什么在空中飘呀飘?”答案是五花八门的,有:塑料口袋在空中飘呀飘
,树叶在空中飘呀飘,气球在空中飘呀飘,白云在空中飘呀飘……树叶在水上漂呀漂,木头在水上漂呀漂,泡沫在水上漂呀漂,救生圈在水上漂呀漂,小竹排在水上漂呀漂……
如有位老师在上老舍先生的《猫》一课时,对“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要求给抓痒”这一句中“蹭”字理解,给了学生广阔的品味空间。
师:能说说“蹭”在这儿的意思吗?
生:是摩擦的意思。
师:那老舍先生为什么不用“摩擦”而用“蹭”呢?
生:我觉得用“摩擦”的话,句子中的猫就没有可爱的那种感觉了。
生:我也有这种感觉,就是猫好象不再温柔可爱了。
师:看来,“蹭”虽然有摩擦的意思,但决不仅仅是摩擦那么简单。大家联系上下文,看看对这个“蹭”字还能找到什么新的感觉。
生:我觉得“蹭”是一种轻轻地摩擦,因为如果擦得重的话,老舍爷爷会觉得不舒服。
生:我觉得“蹭”是一种温柔地摩擦,因为课文中说,猫高兴的时候比谁都温柔可亲。猫蹭主人的腿,那是在向主人表示亲热呢。
生:我觉得“蹭”还有一种撒娇的味道。猫在老舍爷爷面前撒个娇,要求给抓痒痒。说明猫和老舍爷爷关系特别好。
师:体会得真好!大家看,猫这样轻轻地、温柔地、撒娇似的蹭着老舍爷爷的腿,还蹭出了什么?
生(依次发言):蹭出了可爱,蹭出了友谊,蹭出了顽皮,蹭出了乖巧……蹭出了感情。
师:说得多精彩啊!同学们,一个“蹭”字,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猫的可爱,还让我们看到了一幅人爱猫,猫爱人的动人画面。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自由地联想, 放松地品位,通过比较辨析,品出了词语的内涵,沉入了词语的感性世界。学生学到的不仅仅是一个词,此时简单的文字符号一下子散发出无穷的魅力,包涵了丰富的人文内涵。
四、入情入境,让词语深刻、灵动
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的确,小学生特别喜欢模仿和表演。因此,借助有效的表演,可以使学生获得亲身体验,通过形象的动作神态理解抽象的词语含义,这较简单的“说教”或借助工具书会有更深刻、灵动的效果。
比如,《数小鸡》是一首儿歌,整首儿歌读来琅琅上口,也没有很难理解的语句,只是其中有一个词语“毛茸茸”学生很难从字面上去理解,我就采用直观的方法让学生理解:
师:老师带来一个毛茸茸的玩具,请你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玩具传到学生的手中,他们轻轻地抚摸着)
生1:摸上去软软的。
生2:摸上去有点毛毛的,好像有点痒。
师:是呀,软软的,毛毛的,就是毛茸茸。
如果教师用书面的语言来解释这个词语,学生未必听得明白,而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通过手的触摸,直观感知了这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课堂气氛也轻松活跃了,学生很自然地在愉快的环境中轻松地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如在理解“围观的人看了,纷纷夸赞”中的“纷纷”一词时,我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除了阅历丰富的商人和博学多才的教书先生赞扬戴嵩的画以外,还有谁会发出赞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都举起了手,你赞、我赞、大家都来赞,像这样我们都来赞叹,这才是“纷纷”夸赞呀!我笑了,学生们中了我的“圈套”,形成了“纷纷”赞叹的情境,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纷纷”一词。这样,把词语放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真实的经验”深入学生的心灵,在学生的心灵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
有人说:“看到的不易记。听到的容易忘,动手做才能学得会。”此话不假。体验是学生在实际的生活情境中去感知、理解、掌握知识的过程,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得到放飞,想象得到展现,创造力得到开发。
五、扩展阅读,拓展词语的广度
二年级上册《识字8》中有这样两组词语:后裔射日、精卫填海、嫦娥奔月、女娲补天。人造卫星、航空母舰、宇宙飞船、运载火箭。在理解第一组词语时,我请孩子们在课前搜集神话故事,并在课中讲一讲神话故事。在听、讲神话故事中,孩子们自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当孩子们再次看到这个词时,留在孩子们脑海中的不仅仅是这个词语,还有这个词背后的神奇故事。李海林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只有这样词语才会在学生的心中变得丰厚起来。”
加强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完善情感的体验,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底线,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桥梁。
诚然,词语还具有许许多多的特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去把握。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善于抓住词语的特性加以教学实践,我们的教学就会更具有魅力,教学中迸发的智慧就能让孩子们爱上语言文字,沉醉于语言文字,习得更多更好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 叶澜.在对话中凸显语文教学的人文旨趣[J].江苏教育,2010,(3).
[2].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c] . 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景吉玲.多种策略“盘点”词语[J].小学教学设计,2010,(4)
上一篇:谈对小学科学课的“实验”的认识
下一篇:浅谈小学体育课的目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