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插上联想的翅膀 ——谈谈读写训练中

发布时间:2015-12-15 10:48

摘 要:许多学生在提笔写一篇作文的时候,往往感到文思枯竭,无从动笔,即使写出来也内容干瘪,索然无味。我想,不会联想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所谓联想,就是人的大脑对已有表象进一步组合与拓展的心理过程。联想,能使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思维活跃,纵横驰骋。因此,在读写训练中,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联想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读写 联想
  那么,教师怎样在读写训练中指导学生联想呢?常用的联想又有哪些类型呢?下面结合课文浅谈几例。
  一、引申型。就是对一事一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思维,延伸和引发多种事物的一种联想。如《从三到万》一文,作者通过一老翁聘楚士训子的故事,进行多为联想,即阐述了学习文化知识要日积月累、循序渐进的原则,又阐述了浅尝辄止、用心浮躁是学习之大忌,还阐述了师要掌握从易到难的教学方法,生要重视师的作用。在学了这篇文章以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这个故事中再找出一两个新论点,运用引申型联想进行写作训练。
  二、相悖型。即对所描写的事物的对立面进行巧妙联想,产生一种对比效果,这样文章主题就更加突出了。例如,在《北京立交桥》一文中,作者集中笔墨着意描写了“十年间,长虹飞架遍京华”的壮丽雄伟、多彩多姿的立交桥,极力赞美了立交桥给人们带来的是顺畅、安全、节时、惬意、潇洒和美的享受。可在第15自然段,作者笔锋一转,却回想起十年前在这些平交路口,早晚行车高峰时一锅沸粥般的情景和“动脉栓塞”给人们带来的混乱、痛苦和不幸。这种相悖的联想,更加反衬出立交桥的优越,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三、类似型。即抓住两种事物在形体、神态与气质上有某一个类似点而产生的联想。如《白杨礼赞》一文的作者由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联想到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联想到那些傲然挺立、日夜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作者借白杨树的形象,歌颂和赞美了我国北方劳动人民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折磨不了、压迫不倒”的精神和意志,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意义。
  四、相关型。就是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和其有关联的事物的一种联想。如杜甫在著名诗篇《春夜喜雨》中,由春夜里无声无息、滋润万物的濛濛细雨,联想到次日清晨锦官城中那一朵朵湿漉漉、红艳艳、沉甸甸的雨后春花,不仅表达了诗人因春雨知时而降的喜悦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和平、安定生活的美好憧憬。
  五、特征型。就是抓住事物的某种特征进行联想。在《爱莲说》一文中,作者抓住菊、牡丹、莲三种花的不同特征,来象征不同类型人的不同品格,作者又通过莲的“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这些特征,联想到正直无私、不慕名利、光明磊落的“君子”。由牡丹联想到那些只慕富贵虚名的人,有菊花联想到那些隐士。
  六、类比型。就是根据两种不同事物具有类似的道理进行联想。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把“人有悲欢离合”和“月有阴晴圆缺”进行类比联想,奇特而优美,将自然景物和社会现象高度结合,具有浓厚的哲学意味。
  七、想象型。这种联想更具有浪漫色彩,运用较高的创造能力重新组合新的形象。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通篇依据星象展开奇妙的联想和想象,编制出一幅天上的美景,把读者带进了神话般的境界。表达了诗人在黑暗的社会里仍执着的寻求光明和理想的美好愿望。
  八、色彩型。就是由不同事物具有同类色彩而产生联想,使着意描绘事物的色彩更富有感染力。如李白的《秋浦歌》中“白发”与“秋霜”的联想。毛泽东《沁园春 雪》一词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句,由皑皑雪山联想到舞动的银蛇,由茫茫雪原联想到奔驰的蜡像,都非常巧妙地运用了色彩联想,岑参不是也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吗?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无不处在相互的联系之中,事物之间所具有的相似、相关、对立、因果等特点,都是引发联想的条件。联想不仅是阅读的基础,更是写作训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教师在教读课文时,要打开他们联想的大门,培养他们构思、立意、联想的技能技巧,无疑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将是大有益处的。

上一篇:常态课堂中教师的示范作用

下一篇:概述社会政治稳定与网络政治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