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为例谈合作学习
摘 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指出学会合作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那什么是合作学习呢?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在合作中交流,能够取长补短,实现学习上的互补。
关键词:小学科学 合作学习 有效性
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之上,还存在着那种看似热闹、成效较低的合作学习。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来分析,影响合作学习低效性的原因有很多,就目前的表现来看,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1、合作学习时机不当;2、组内氛围不合谐;3、合作学习目标不明确;4、老师监控不到位等。现以《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教学为例,谈谈对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些许想法。
一、 合作学习的时机
一节 课中科学学习的途径很多,有学生的个人学习、竞争学习、教师引领
等方式。一般来说较为简单的内容不宜采用合作学习。
如《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一课的引入实验,有的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可能会让学生把胡萝卜、石块等七种物体放入水中再做一遍沉浮实验。但这七种物体的沉浮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实验过了, 这里再做就显得多余了。这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思维的推进,所以以老师的引领最为恰当。先让学生根据经验把七种材料按体积大小、轻重排一下队,发现不同材料的物体它的沉浮和体积、轻重无关,这里出现了一个思维冲突。利用教师演示把全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思考:物体的沉浮究竟和他们因素有关呢?从而进入到这一节课科学方法教学的重点:对比实验变量控制的方法。极其自然地引入到了这节课的重点对比实验的设计环节上来。这样的设计既体现了课堂的效率,对学生思维的梳理、发展也有帮助。
而那些体现了课堂教学的重点,具有发散性和探究性的问题或者当学生个人学习有困难时适合采用合作学习。如《沉浮》这一课中学生有两次合作学习比较好的时机,一是在控制变量的条件下,研究物体的沉浮与体积、轻重之间的关系;另一次是改变瓶子在水中的沉浮。像第一次合作学习是在思维冲突的基础上,又获得共识:当遇到这种情况时,科学家往往采用控制其他因素不变的方法,来研究某一个因素是否对物体产生作用,这种方法叫控制变量。在这个前提之下,把两套材料:一套相同体积不同质量的小球,一套相同质量不同体积的圆柱体交给学生研究。学生自主地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并且在合作过程中交流实验中的发现和想法,使课堂也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体现了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二、合作学习的目的
合作学习中效率低下还体现在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为了合作而合作,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活动也就失去了它原有的意义。
如《沉浮》这一课中第二次合作学习——“改变瓶子在水中的沉浮”中,一位教师在上课时提问:老师这里有一个瓶子,你能用什么方法让这个瓶子刚刚沉入水中?由于教师这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转移到如何用刚刚好的水,改变这个瓶子的沉浮。本来一个挺有思维含量的合作学习,变成了一个游戏。其实这个合作学习是对前面知识学习以后的一个应用,这里方法的使用较实验结果来说比较重要。假如老师在提问时再追问一句:并思考一下你是用什么方法来改变瓶子的沉浮的。最好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通过合作看到瓶子的沉下去了,并想到用改变重量的方法确实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作为教师——学生学习的引领者,我们对于学生每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样的思维训练的效果,最好有一个细致、全面的考虑,才能让我们的合作学习更为有效。
三、 合作学习的调控
教师是学生科学学习的主导者,有效的调控能够促进合作学习的良性运行。我们在进行合作教学时经常会看到课堂过于喧哗的场面,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倾听别人的意见,学会帮助别人并接受别人的帮助,学会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见解等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自如的调控也是必不可少的。
在《沉浮》一课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法对合作学习进行调控。如第一次合作学习探究沉浮与物体体积、轻重的关系,这里面包含着两个小实验,对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除了下去指导外,还可以用实验记录单来指导孩子合作学习。有一位老师的记录单是两个大水槽,用不同颜色的圆片和圆柱分别代表体积相同轻重不同的圆球和轻重相同体积不同的圆柱,让记录的材料与学生实验中用的材料一一对应,方便学生课后的记录,而且让实验现象更直观,结论的得出就如同顺水推舟。
教师上课过程中言语的调控对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文要善于启发孩子的探究、反思。如在第一个演示实验后,学生发现物体的沉浮与物体的轻重、沉浮无关时,教师要用言语去引导学生发现材料上的缺点,一步步顺着学生的思维下来,自然而有效。而有时老师幽默的言语也能让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到合作学习上来。
四、材料的选择
材料在合作学习中也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材料使用不恰当容易让学生转移注意力,把学习的注意点放在跟学习无关的地方,使合作学习低效。
如《沉浮》一课中,第一个演示实验中七种材料的体积大小都是有考虑的,曾经有一个老师在选择材料时没有好好下功夫,到正式上课时学生把材料一排队就傻了,物体沉浮竟然和物体的体积排列有关系了,大的容易浮,小的容易沉,主要是一块石头选择太小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疏忽,让整节课都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我们在准备实验材料时,充分考虑到各方面的因素,尽量让不必要的因素去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如合作学习二:改变瓶子的沉浮。这样的小药瓶很多,但不是所有的空药瓶都是能浮的。需要教师在课前多下点功夫,否则这个合作学习就没有进行的必要了。
曾经听过一节《光是怎样传播的》的课,那节课教师对一支激光笔的妙用,让整节课大为出彩。这支激光笔贯穿了学生整节课的学习,用这支激光笔串起整节课的合作学习。一开始老师先把激光笔夹在后面的架子上,然后让学生猜测光是怎样传播到黑板上去的,然后让一位学生去演示光传播的路线。在这里看似是一位学生在参与,其实是整个班级的合作学习,全体学生的思维都跟着这支激光笔在动,这个活动的有效性就体现出来了。
总而言之,“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通过有效的合作学习,不仅让学生乐学,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与人合作,这才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刘卓坚.如何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J].新课程学习(下),2011,(02) .
[2]王坦.合作学习的理念与实施 [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4月.
上一篇:小学数学反思性教学法的有效运用
下一篇:关于授予地方税收立法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