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我们对自然的义务

发布时间:2015-12-15 10:50

摘 要:随着工业革命将我们带入了工业文明时代,以大机器为标志的现代化时代,机器化的大生产,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让人们更加追求经济效益,同时也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导致我们为了发展肆意破坏环境,做出了一系列不负责任的行为,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才仿佛突然警惕,俨然其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且人们发现它已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妨碍着经济发展。开始对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道德身份;人类中心主义;生物中心主义
  近几年来,中国学界中不少人不约而同的关注起环境伦理学来,这并非偶然,环境问题或是环境危机,实际上“古已有之”,不过人类一直没有把它看成一个“社会的问题”,只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才仿佛突然警惕,俨然其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并且人们发现它已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妨碍着经济发展。于是,人们开始解决环境问题,为其研究解决办法,说明人们因为觉察到环境问题威胁人类追求健康,幸福生存的追求或是说人们之所以重视自然是完全从人的角度去出发,是以人的需求出发的,归根到底是以人为中心的,环境伦理学中将其称为“人类中心主义”那么相反也会有“生物中心主义”。人们往往认为人才是自然的主宰者,可是马克是主义哲学明确告诉我们,人类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即便高于自然,也是要以自然为赖以生存的基础,那么就有明显的观点:人类和非人类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人类受非人类自然的影响,反过来人又影响非人类自然,无论如何,人类和自然都互为因果。虽并不能说人类中心主义是绝对错误的,但也应该对其持有怀疑,那么请跟我去思考。
  首先,我们来看看大规模物种灭绝的问题,蓝鲸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据估计20世纪初在大西洋其数量为20万只,而今数量不到一千只由于出生率极低,其数量已不足以延续该物种生存了,不仅仅是动物,植物也开始灭亡,随着动植物的大量灭亡,人们在未来的几十年里面临选择,我们可以继续任由上百万的动植物物种灭绝,也可以采取措施保护其延续物种。一些科学家估计,曾在地球上生存的动植物物种的99%已经灭绝,这样看来灭绝是自然普遍存在的,所有物种都会慢慢消失,可是目前发生的灭绝不正常之处在于其速度和原因,人类的行为正在引起生物物种的大量灭绝,生物的多样性有益于人类,除了这个原因胡可能引起我们物种灭绝的思考,或是让我们对其他形式的生命有没有直接的伦理责任进行思考。
  西方哲学传统否认人与自然之间有任何直接道德关系,以及后现代所谓哲学主流的主体形而上学也是将主客二元对立的去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的发展,现在看起来这是具有模糊性的,根据大多的传统伦理学理论,认为人类才有“道德身份”是自然地主宰者,这里又引申出一个新的词语,这也是笔者所要阐述的重点,这里我先接着传统伦理学的观点说下去,后面我会为大家去阐述有关“道德身份”的重点,前面说到传统伦理学认为,只有人类才有道德身份,其他事物只有服务与人类利益是才有伦理价值。
  让我们来看看“道德身份”这个问题,是认为唯有人才有道德身份还是不仅仅是人有道德身份,动植物所有活的生物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身份呢?最拥护惟人道德身份的传统两个哲学家对自然客体的道德身份根本不同情。首先,是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植物活着是为了动物,所有其他动物活着为了人类,驯化动物是为了能役使它们,当然也可以作为食物;至于野生动物,虽不是全都可食用,但有些还是可以吃的,它们还有其他用途;衣服和工具可由它们而来。若我们相信世界不会没有任何目的创造物,那么自然就是为了人而早的万物。”
  伦理学的非人类中心即生态中心的拓展开始出现,也即我们要试着拓展伦理学,给人类以外的生物赋予道德身份。道德身份的加入者有动物,植物,种群,非生物的自然客体如山,河,荒野区等。尽管现在人们在此问题上形成了两个基本立场:第一,把道德身份拓展到包括动物及其他自然物体;第二,新的拓展不可思议,传统概念足已讨论环境问题,但我还是想说除了人之外,应该给与其他生物同样的道德身份,这样才能让我们去认识到生物的多样性。
   随着工业革命导致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进入了所谓的工业时代,工业时代衍生出工业文明,工业文明的生产方式是工业生产方式,这种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制造”。虽然这种制造促使我们的生活快速的发展,生活质量的大幅度提高,但是这种“制造”的基础就是首先把自然界本来的整体联系“割裂”开来,从中选取对我们有用的部分,在按照人们的目的重新“组装”起来,最后形成出一个自然界本没有的“人造物”。这个被人工造就出来的“物”由于已经和原本的自然界失去了联系,就已经不是本来意义上的自然物,而是由于人的目的和意识所制造出来的,与人的文化相关且受制于文化逻辑的“文化物”或“属人物”了。
  工业文明带来的就是以人类为中心的价值观,工业文明的技术基础是“大机器”,对于这样的价值观和生产方式,势必会带来将大自然一切生物都仅仅作为是维持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物质资源宝库,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一书中将自然划定了十多种价值,而在工业文明的价值指导下人们仅仅看到了自然的经济价值。人们不断的加快生产速度,一方面,由于大机器所消耗的是石油和煤炭,大量的温室气体的增加,造成温室效应和一系列自然灾害,危及人类的生存;另一方面,工业文明的大机器生产,以追求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那么在很短的时间内几乎用完了地球亿万年的能量储备,这些能量储备迟早要被消耗殆尽,而工业文明终将因失去能量而灭亡,这不仅仅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文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是前面所提到的惟人道德身份的表现。
  笔者这里提到的给非人自然物以合理的道德身份,并不是要否认人的实践性,或是要宣传某种自然神秘主义,而是想要呼唤起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以及对自然万物的平等性,人们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为了追求最大化的幸福和享乐,在对待环境方面,把人类中心主义发挥到了极致,完全不在乎自然界万物的承受能力,有人会问难道就要混淆物与人的界限将其混为一谈,就是尊重万物吗?那么,人的高等性从何谈起?我想说即便 是在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也并没有夸大人的实践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当今所提出的要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是区别于以往人类中心价值观的,这种新型的价值观也已经看到了非人物种的内在价值和所具有的道德身份,从而强调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关系,而不是一味强调和夸大惟人道德身份和实践性。
  在科学技术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的今天,我们为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将大量实验运用到动植物身上,并无法去控制由于实验不成熟所带来的破坏和伤害,难道动植物的意愿是被人运用于实验而白白丧失生命吗?动植物也和人们一样有着自身的利益和目的,尽管它们的利益与目的在我们看来过于低级,但并不代表其没有,我们应当给予它们平等的地位,而不应该以人类中心的价值观来作为导向,应该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许这样会减缓物种的灭绝速度,尽管强调给动植物以合理道德身份,可是在尝试讲道德身份扩大的过程中,会遇到由于动植物无法表达自己的欲望意愿,并且在立法上也无法有一个标准,但是非人存在物具有道德身份已经日趋明显。
  虽然争论不休,但笔者认为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给予动植物以合理的道德身份,才能唤起人们的道德意识保护环境,保护自己,显而易见的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具有双向关系,即相互影响的关系,所以当我们以自己为中心而肆意破坏环境,推卸对环境自然的责任,将会有一天发现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消失了,那时我们弱小的暴露在荒野之中,我们那看似尊贵的道德身份也将会一文不值,让我们对自然负起责任,对自然尽一份义务,也将是为我们的后代尽一份义务。
参考文献:
[1]《伦理学概论》作者:【美】史蒂文·卢坡儿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环境伦理学》作者【美】戴斯·贾斯丁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集聚效应”理论的实践价值分析

下一篇:浅议语文教学中如何充分发挥学生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