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语际语用学视角下的跨文化语用能力提高初探

发布时间:2015-12-15 10:52

摘 要:语用能力薄弱是现在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现状。语际语用学是新兴的语言学分支,其研究对象和内容注定了它对外语教学的重要作用,特别是对语用能力提高的指导作用。探讨指导教学和提高语用能力的有效助力。

关键词:语际语用学;语用能力;语用能力提高
一、引言
  随着交际能力在二语习得中研究的发展和外语教学中的渗透,从语际语用学的视角来研究外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已经势在必行。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作为较为新兴的语用学研究理论基础,是从语用学的角度来探讨学生语际语言中的语用现象和特征以及这些现象和特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的学科。一次不难看出,语际语用学是一门介于语用学与二语习得之间的交叉学科。1989年Kasper对语际语用学的定义是“研究非母语的第二语言操作者在使用和习得第二语言行为时的模式。”根据这个定义,语际语用学同时又属于跨文化语用学的范畴。语际语用学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理解语际语言中的话语,语言行为,语用迁移以及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效果。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 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鉴于以上介绍,我们可以不难看出语际语用学和跨文化交际之间存在着自然的联系。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在特定语境中的语言使用和理解,对跨文化交际而言,它也是人类运用语言的交际形式,它与一般的交际不同之处只是跨越了不同的民族和文化而已。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研究应该被放在语言运用和言语行为实现的范畴内来讨论。
二、国内主要关于跨文化交际,语用能力和外语教学之间关系的研究现状
  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与外语教学的关系也是最近几年来的热门研究课题,学者们指出要从根本上避免语用失误就要结合外语教学。因为就现状来看,绝大多数的英语学习者是在课堂上学习外语的。所以说,我们应重视学习者语用能力(包括跨文化交际能力) 的培养,在谈论文章最后指出外语语用能力可以通过日常社交习得, 但也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
三、语用能力可提高性的基础
  近几年来,语际语用学在涉及第二语言习得和语用能力的研究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我们的教学实践提供了相当强大的理论支持。
  长期以来,关于语用能力是否具有可教性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语用能力教学的进程。然而现在学界基本上都认同了语用能力是具有可教性的,并且认为显性教学和丰富大量的实践机会相结合会获得极佳的效果。外语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在目的语环境中参与社会活动的多少,或者学习者获得的目的语以及使用目的语交际的效果。另外就是关于语用能力与语法能力的发展先后顺序的争论,和两者之间关系的阐述。虽然关于两者的发展先后顺序还没有达成共识,但是两者之间的紧密联系不容置疑。语法能力是语用能力有效全面实施的基础,语用能力的体现是语法能力存在的意义。只有两者有机合理的结合才能使得交际成功。
四、语际语用学对语用能力提高的启示
(一)确立有效的教学输入模式,保证输入内容
  教学模式是语言的学习和实践的框架基础,触及语言学习的整个过程。在语际语用学的理论指导下,语用能力的提高可以从文化教学入手,减少语用失误。该文化导入并不是单纯的语言课堂灌输,可以把语言形成种显性渠道和观看英语原版影视作品、开展网上讨论、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课程或定期举行相关讲座这些隐性方式来增加学生语用知识。
(二)创造全方位的语言环境
  何自然先生(1998)认为,造成英语运用能力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习者脱离语境学英语.因此,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和运用环境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教师应该鼓励和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多和外籍人士交流,教师还应该重视基础课堂输入的质和量。
(三)注重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善于利用情感因素激发学习动机
  目前大量的研究表明,学习动机是成功提高外语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将更多的情感投入作为教学的重要方法。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学习的动机是什么,他为什么喜欢或者不喜欢英语,对于自己的学习是不是自信等情感因素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学习行为,也影响着语用能力的提高。
(四)及时有效地纠错
  语用失误是外语学习者处在过渡语(interlanguage)阶段表现出来的客观现象,需要我们认真的分析比对。作为教师,应该准确及时地跟学生交流中介学语用失误的地方,不能一概地进行对错的评判。
五、结语
  语用能力薄弱仍是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现状,本文从语际语用学的视角尝试分析探索提高语用能力的方法,仅为对语用能力教学提供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 杨仙菊. 中介语研究中的新成果[J ] . 渝西学院学报,2005 , (4)
 [2] 洪岗. 跨文化语用学研究中的对等问题[J ] . 外国语,2001 , (2)
 [3] 何自然,张巨文. “上而下”:成人外语学习之路[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
 [4] 何自然.外语教学中的语用路向探索[J]. 山东外语教学,2003(4).
 [5] Kasper, G. &Blum – Kulka, S.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3.

上一篇:浅议小学生口语训练中的“五有”

下一篇:浅谈高师舞蹈教学中“心理沟通”的意义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