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在英语阅读教学中适量运用多媒体,利用图文并茂,声像并举的数字化信息给学生一个逼真的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培养阅读技巧及能力的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素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知识,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阅读;课堂教学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 在学校教育中,所有教学计划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媒体”。在经历了计算机充当教学辅导员、计算机担任学生的角色时期,不断发展,演变为今天的以计算机为工具,进行网络教学的崭新时代。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而阅读是英语教学中的“重头戏”,不仅存在阅读文章篇幅长,且语言点、知识点所占比例较大,往往蕴涵了丰厚的文化背景。而学生倍感头疼的也正是对阅读文章的理解,他们认为它生涩而遥远。中职学生很多来自农村,很多城市同龄人知晓的东西他们却闻所未闻,或所知甚少。并且学生因词汇量及对不同文体阅读技巧的缺乏,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文章要点。多媒体是集图画、图象、形象、动画、声音、音乐与文本于一体的现代教学手段,它使用灵活,课件形式多样,情景生动多变,使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文产生很大变化。有关研究表明:运用多媒体进行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听觉与视觉同时接受刺激,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对语篇的畏惧感,提高记忆效率。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可见一斑。下面我想就如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利用多媒体优势提高教学效果谈几点。
一、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多媒体教学的集成性,体现在它能够把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声音展示出来,可以提供真实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心理需求,进而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利用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中针对不同主题的阅读材料设计导入环节,使学生对所学的课题产生浓厚的兴趣,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中职教材中的阅读材料以记叙文和说明文为主。记叙文中包括传记、故事和游记等。说明文有固定的主题, 并且有单调艰涩的特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感人的歌曲及电影画面和片段等各种多媒体材料, 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共鸣。
二、 注重教学设计,制作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课件。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课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但前提是课件的使用要把握“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 因此在多媒体英语教学设计时,教师必须要在了解各种电教媒体特点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教学内容,所选择的媒体的功能在教学中能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例如,在进行新课教学的课件的设计时,讲授或归纳课文要点可利用电脑flash或?powerpoint来制作一些课件。
课件在整体设计上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而且还要使课件的展示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课件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讲求实效。把复杂的、抽象的、不常见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变为直观的浅显的、动态的感性材料,为学生创设必要的情景,从而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协同配合,通过自己或与同学们的协作解决学习上的难点。
三、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听、说、读、写基本技能。
运用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感官来投入学习,因此我们应利用这一优势服务于英语教学中。阅读课不应只是理解文章的意思、培养阅读技巧,同时应注重听说读写综合素质的提高。英语阅读课我通过插入课文录音,首先让学生们从听觉上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鼓励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大意,我坚信持之以恒地在阅读课中有意识地插入听力训练,日积月累定会对学生的听力大有帮助。可要求学生尽量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口头描述课文中对整篇起重要作用的简短细节,活动面积较大,由不同的学生来完成,为复述文章主要内容做准备,复述可以根据文章的难易,学生的理解程度及配合的情况来灵活处理,并根据难易程度分配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在阅读课结束时根据课文内容给学生们出一篇写作题。目的是想通过这一环节巩固所学内容,锻炼学生写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动手习惯,为今后的写作奠定良好的手感。要知道,英语综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需要我们开动脑筋想办法并持之以恒。
四、发挥开放性,优化组合网络资源与英语阅读教学
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打破了学校、教室的空间概念,提供了一个适宜现代教育的新型时空环境,为延伸教师教育范畴,拓宽学生知识面,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英语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条新途径。网络信息丰富、题材广泛、话题新颖,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趣, 增大学生的阅读量。但要把网络内容作为指示的阅读材料,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总之,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给传统的教学方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我们在教学的第一线深深体验到多媒体的优势给英语阅读课带来的活力,我们应不断摸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最佳结合点,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外语教育展望》,左焕琪,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创造性教学通论》,段继扬,吉林人民出版社
上一篇:教育学研究对象述评
下一篇:语文教学应渗透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