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生态文明视角下关于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研

发布时间:2015-12-15 10:54

摘 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和高校建设的需要。在高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必须建构全新的德育理论体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的教育,进而产生爱护自然的生态道德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高校;生态文明
  高等教育关系到社会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和输出,因而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基于这一点,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都是教育改革当中颇受国家政府重视的一个领域。当今社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顺应这种潮流,高等教育也应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在教育中贯彻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各高校改革的重点。当代中国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继发展的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意识和思想观念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因此,对当代中国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曾经指出:“自然界,就其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是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这说明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是—个统一体,人类依赖于自然。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以“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为特征的线性经济成为了人类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的高排放和资源的低利用,引起了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积累性衰退和恶化。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之后,人类开始反思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提出构建生态文明,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可以说,生态文明是21世纪的文明主要形式之一。未来的发展是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的。
  2.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伴随着人类对生态文明要求的增长,人们对经济、政治、文化的概念将会寻求新的诠释。经济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生产与再生产,同时也包含着对生产的合理节制,包含着对自然资源的珍惜与保护。全球性的生态问题会愈益突出地纳入政治视野内,并成为政治关注的热点,文化亦将朝着“人一自然”关系的人性化方向延伸,据此,教育的经济、政治及文化功能,均增添了新的内涵和意义。教育功能的拓展归根结底是着眼于为生态文明的建设服务,即教育需要具有生态功能,且这种生态功能,并不是独立于经济、政治及文化功能之外,而是融注于这些功能之中。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大学生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必须不断拓宽自己的学习领域,加深对自身发展的认识,培养良好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加强生态文明观念教育,践行生态道德和生态价值观,将有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随着教育价值观与教育功能的变革,教育内容也需要发生深刻的变革。生态文明要求人们重视并遵守协调原则,在文明社会中做到人与自然。生态文明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生态意识与和谐观念,使他们学会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关爱社会,尊重自然,爱护环境和自觉抵制危害环境的行为,从而也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
  3.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丰富高校德育学科理论
  高校德育过程是—个注重价值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行为的过程。
  在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对于高校德育来说,这个内容是必不可少的。云南大学曾于2000年对本校学生的生态意识、环境知识、生态道德情况和绿色消费观等进行调查。当问及入学前是否接受过有关环保教育时,在889人的回答中,有47人选择“从未接受过”,有45人选择“接受过系统的教育”,有797人选择“知道一些零碎的知识”,分别占被调查人的5.129%、5.106%和89.165%从上述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大学生的公共生态教育是非常薄弱的。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们说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拓展了高校德育的内容。
  二.当代高校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欠缺的主要表现
  1.主体意识淡薄
  生态文明要求人们不断深化对自己同自然界的统一性和整体性的认识,遵循自然生态系统的法则,协调控制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继续生存和进一步发展。然而,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比较淡薄。回顾过去,人类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掌握了变革自然的强大能力,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文明和物质文明,人类也由自在阶段转变为自为阶段,从而形成了被称之为“现代性”的工业文明意识。但这种意识在发挥着巨大进步作用的同时,也使人类逐渐习惯把自己凌驾于包括一切其他生命形式在内的大自然之上。人类在随心所欲地开发利用各种资源,使各种资源将消耗殆尽。高校师生都是高学历人群,他们大都懂得可持续发展的大道理,问题是由于受整个社会氛围的影响和体制的缺失,他们对生态文明仅仅停留在认知层面,生态意识淡薄,更没有固化为行为习惯,节约与环保变成了一句空话。目前高校已经成为社会上三大浪费大户之一。
  2.生态文明教育机制的缺失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教育机制是各类高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前提下,以科学发展观为先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为本位,充分利用已有环境和社会条件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生态文明培养和影响,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教育保障制度。目前,高校还没有健全的教育机制以促进生态文明的进步。首先,在 当前 的 学校生态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满足于单纯的特定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传递,停留在生态道德知识的宜讲上,以讲授法为主,而忽视学生对白然的情感体验和判断。因此大学生对生态道德活动就没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没有兴趣积极的参与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其次,高校的教育模式还比较传统。当前,高校在让学生接触并亲自体验人与自然环境的重要关系方面还没有更多的有效途径。
  3.大学生过度的消费行为
  高校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满足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人们必须消费。必要消费是对资源有价值的利用和合理开发,它不仅能处理好生产、分配和交换之间的 关系,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还能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人类能够经常受到自然界的赐予,避免受到自然界对人类的惩罚。大学生是重要的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行为对社会和自然产生重要要的影响。可是20世纪初产生于美国的消费至上、享受至上的消费主义(consumerism)文化现象,近年来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思维活跃、观念新潮、追求时尚、最易接受新鲜事物,同时又有认知能力差、辨别力弱、价值观念尚未成熟等特点的大学生这—特殊的消费群体产生了严重冲击。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
  三.高校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培养
  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关键是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道德观。加强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大力培育大学生的生态道德意识,使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转化为自觉的行动,才能把保护生态文明落实到实处。大学生只有在理论中充分理解生态文明,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树立起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感,养成良好的“崇尚自然,热爱生态,关爱生物,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操。一是要做好生态科学的基本常识和基本规律教育的宣传,这是大学生培养生态文明的基础。二是建设学校良好的生态文明环境。在学校中建立起相互尊重的人际关系、爱树惜草的良好传统,要充分发掘第二课堂的教育潜力,努力营造尊重自然、爱护生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年学生树立生态文明观。
  2. 加强生态文明课程的教育
  由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主要通过“两课”教学的主渠道,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主旋律,以培养具有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为主要内容进行的硅性教育.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将生态文明态明教育纳入教育体系将是对现在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和完善。教育部门应该颁布和实施环境教育制度,严格要求所有高校必须把绿色教育课程设置为非环境专业的必修公共课程。尤其是师范院校,更要开设与专业相结合的课程,使将来从事各种教学工作的教师具备一定的环境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将绿色理念变成有效的行动,必须把绿色教育贯穿在整个教学、科研和日常工作中去。从某种意义上看,实践比书本知识更能启迪人的心灵,更能培养大学生对自然生态的情感,树立和增强生态文 明的信念。因此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实践育人,引导大学生养成“绿色”行为习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实践活动中提升生态文明素质。同时,要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影响、辐射社会文化,逐步使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自觉开展生态环境保护的绿色行动,影响和带动更多人加入绿色行动者的行列,使“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生态文明”和“科学发展”等一系列理念深入人心,提升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
  3.树立合理的生态消费观
  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可以从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其一,大学生在考虑个人消费时不忘光荣传统,科学规划安排,是个人消费标准与家情相适应。当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从不断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繁荣市场这个角度看,需要鼓励人们积极、合理消费。建议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把消费观念纳入校风教育与“两课”教学的范畴,大力倡导健康的消费观念。如在人生目的、人生责任、人生价值的教学中渗透消费观念的教育,强调适度消费,反对无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强调勤俭节约这一传统消费美德,帮助大学生正确处理经济能力与个人发展的关系、消费与节俭的关系、个人、社会、家庭的关系等,使他们作为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中能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会科学消费、理性消费,提高自身消费的合理性。高校校风主要体现的正是学生的群体心理和行为特征。在校风建设上注重塑造和强化学生良好的消费意识和消费行为,培养学生良好的消费习惯,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
  另外对于大学生来说,更应该自立自强,勇于承担起自身所应肩负的社会责任与家庭责任,养成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1]孔德萍.《思想教育研究》[J] .2008年1期
[2]张梦飞,赖章盛 .《经济与社会发展》[J]. 2007年10期
[3] 黄香.《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J] .2009年1期
[4] 余志健.《教育探索》[J]. 2007年3期
[5] 曹迎.《绿色中国》[J]. 2006年21期

上一篇:谈语文学科的育人

下一篇:浅谈农村中学作文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