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摘 要: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大背景下,《数学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掀起了初中数学教育的改革浪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从积极转变教育观念;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下的新教材;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积极采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新理念;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 积极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标下,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怎样去面对教学转变传统的课程观念,怎样去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怎样从被动的课程解释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开发者,在思想观念上要不断与时俱进,超越自我,努力作新课程标准的拥护者、支持者、学习者、实践者、控索者,树立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具体说来主要应实现以下两个转变:
1.转变师生关系,实现由高高在上的传授灌输向平等互动的探究体验转变。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来传授知识,突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则是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教师不仅是教学的控制者、组织者,也是绝对权威。而在新课改中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课堂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要由被动的接受性学习向主动的探究性学习转变,所以就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2.更新教育观念,实现由单纯强调知识教育向全面教育的转变。 新课程教学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差异性,采用个别化、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应尊重学生的个体性,促进他们身心和谐发展,使教育过程成为人类不断获取知识、提升精神、完善自我的历程。
二、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下的新教材
在新课改中,初中数学新教材知识点也有所增加。如:比较重视研究概念教学,重视知识的推导发生过程,重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总结等等。概括起来,新教材主要有以下3个特点:1、已成为一面反映科学进步,介绍先进文化的镜子;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学习方式的转变;3、改进教材的呈现形式,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和《初中数学教学大纲》,重视新课程教材的课本学习,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三、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
学生是发展的人,是一个正在成长、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人。现实状态中,人的潜能往往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着,在常态下不易表现出来,只有个人在充满信心的时候才能超常发挥出来。然而,传统的评价体系内容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评价技术过分强调量化,评价角度只停留在终结性评价,还常常按一次或几次考试的成绩将学生排序,分成等级。这样会伤害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潜能的发挥。苏霍姆林期基说过:“不应当把知识的评价作为某种孤立的东西从教育过程中分离出来,只有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在互相信任和怀有好意的基础上时,评价才能成为促使学生进行积极的脑力劳动的刺激物。” 所以,教师对学生必须重新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正确、合理地评价学生。
四、积极采用、完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来传授知识,突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则是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突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互动过程,师生均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1.注意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兴趣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体现,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要做到以“趣”引路,以“情”导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有许多学生对于自己喜爱的教师、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引人入胜的教学方法等都会表现出极大的投入,其学习思维就会与教师的教学保持着和谐、完美的统一。
2.重视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数学能力实际上是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听、说、读、写、想等方面的能力,它是学生学习知识、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数学中的一些证明题,有很多学生明知道证明方法,甚至还能口述,但要以“写”的形式将其证明过程展现出来就很困难了,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某一侧面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写”能力的重要性。“想”就是发挥学生思维的“自由想象”。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总之,新课程标准从教育观念和内容、教育方法和学习模式、评价和管理等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数学课程体系,整体把握新课标而树立新的教学理念,突破过时的传统教法,只有学习、感受、思考、研究、探索、创新,才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国富.新课标下初中数学创新性教学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2).
[2]李树臣,张昌伟.再谈数学创新教育的实施问题[J].中学数学杂志,2005(8).
上一篇:浅论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模式
下一篇:高校法律英语教学若干问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