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教学中教师角色意识

发布时间:2015-12-17 11:54

摘 要: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在教育系统中,教师、学生等作为具有主体的人,自然构成了教育的主体因素。教师的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做有德之人,做对社会有利之事。“师者”的职责和角色多样性,即教育者是传道授业者,家长的代理人,朋友和心理医生等角色。本文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扮演多重角色的角度,探讨其如何当好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教师;角色意识;以身立教;开拓创新;良师益友
1、引言

  中国是一个具有德治传统的国家,历代圣贤都崇尚德治。唐代文学家韩愈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也有人认为教师对学生,应该是“黄金棍下出好人”。而有人却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先生。”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记住,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教师如何以德育人?其首要职责就是引导学生怎么做人,学会做人,做有德之人,做有为之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在社会中具有独特的角色地位,因而有其独特的角色行为。

2、角色定义

   “角色”原指舞台上演员戴的面具,即戏剧中的人物,演员在舞台上的各种表演必须按剧中的任务地位去行动。后来社会心理学运用它来说明个体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舞台中的地位及其相应的行为模式。“教师角色”指的是教师在跟学校课程有关的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身份以及由此而规定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总和。教师角色既代表着教师的社会地位,同时也蕴含着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地位更是被置于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上。教师角色转换不仅意味着教师的作用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学校功能的变化。

3、角色分析

3.1  传道授业者角色

  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点明了“师者”的职责和作用,“授业”是指把人类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技能巧妙的传递给学生,给学生提供获取新知识,形成新理论的基础。“传道”是指教人做人,传给学生“做人之道”、“为业之道”、“治学之道”。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真正感觉到“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因此,以德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是教师应该传授的主要内容之一。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掌握学习技巧,养成自学的习惯。

3.2  家长的代理人

  学校生活中,教师常常代表着家长,扮演家长代理人的角色。爱可以产生的魔力是不可估量的,是教师手中的魔杖,教育事业是培养人的事业,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人格尊严,对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塑造,用真情去感化,用榜样去激励,用人格去熏陶。教师不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情感的引导着,还应拥有一颗博爱、宽容的理解学生的心。如果说教师的人格力量是一种无穷的榜样力量,那么爱心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伟大的父爱,不仅意味着一种博爱的胸襟,而且更深地代表一种培养的责任,一名教师不仅要循循善诱,还要从不同角度、高度和学生进行全面地了解和接触,以不枉“终身为父”的称呼。

3.3朋友角色

  师生关系融洽是教育成功的一个基本条件。人的情感具有弥散性,喜欢一个人,就会喜欢与他有关的一切事物。学生对教师有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转移到与该教师有关的一切事物上去。就会乐学信道,这样的情感甚至会弥补教师某时某事的不足。因此,教师必须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乐于、善于与学生交往。当然,教师既是学生的朋友,又是学生的师长。教师的双重角色地位决定了教师与学生交往在是两个层面上进行。

3.4心理医生角色

  心理教育必须渗透于全部教育过程中,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才能真正收到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竞争的加剧和社会矛盾的增多,学生的心理障碍也日益突出。学生的心理障碍发展成心理疾病,甚至酿成大祸的时有发生。因此,教师的心理医生角色,教师担负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任务,就更为重要了。

  教师需要扮演着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角色。只有了解和掌握学生心理,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应不断掌握学生心理变化的多方面素材,进行分析,归纳,随时把握其情绪变化和心理状态。以帮助他们养成健康的心理和行为。教师要紧紧围绕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环境等。

4、结论

  21世纪的教育呼吁着品德高尚,受到社会尊敬和爱戴的好教师,他们既要为“人师”又做“经师”,堪称师德典范;他们既要有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为祖国高等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拥有严谨细致、忠实敬 合格的建设者。教师只有靠自己的人格力量和道德力量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内心,得到学生的真心拥戴;教师只有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无愧于“心灵工程师”的神圣称号,才能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思想境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最终达到并实现教与学的共同进步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韩  愈.是说 【M】.四川文化出版社,2005 (3)

[2]靳玉乐.《现代教育学》【M】—修订本—成都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6.

[3]章志光.《心理学》第三版—北京【M】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4]马启伟.《体育心理学》—北京[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5]刘必群.《强化体育教师角色意识》 【L】.

[6]叶  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版.

上一篇: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形成及其在高等教育领域应用

下一篇:浅谈“读书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小说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