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与启示

发布时间:2016-03-31 15:02

  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十分活跃,对当时西方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和分析其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实践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我们今天开展有效的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一、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创建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阶段

 

  在20世纪初,西方社会面对的依然是历史上延续下来的极权主义的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按照淸教徒严格的伦理规范形成儿童孝敬、忠诚、勤勉、节制等习惯,道德教育起着一种狭溢的社会化作用”。—学校道德教育是向学生灌输对宗教的情感和对权威的服从。其后,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经历了创建期、停滞期和繁盛期三个阶段。

 

  1.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期

 

  20世纪20年代,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经济的迅猛增长,人口流动的增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西方社会传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社会基础开始动摇,原有的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一批教育家开始反思传统的道德和道德教育,一批新的道德教育理论应运而生。美国教育家杜威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任何道德准则都随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变化,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培养批评性探究的能力,道德教育是在儿童参与实际生活过程中,在儿童与人交往过程中进行的。他反对强制的灌输,尊重儿童的各种能力和兴趣,尊重其自主权利,以儿童为中心,强调儿童自主活动的重要性,反对道德说教。杜威的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开辟了西方道徳教育的新视野,“几乎构成了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全部内容”,w在当代西方道德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2•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停滯期

 

  20世纪40年代前后,人类社会发生着剧烈的动荡,第二次世界大战给全世界带来巨大的伤痛。痛定思痛,人们表现出对技术领先和军事强盛的渴求,学校教育强调对国家发展的责任和对国家需要的满足,教育的目的倾向于国家的经济强盛和技术的发展。在这期间,科技和经济教育占据了学校教育的所有空间,道德教育被遗忘在角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也失去了成长的土壤。因此,这一时期出现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和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停滞,“是由于整个国家教育的重点此时发生了变化

 

  3•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繁盛期

 

  到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自40年代以来开展的以重视科学技术培养的学校教育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道德混乱,青少年道德取向茫然,青少年犯罪日益增多。西方教育家指出,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繁荣和社会道德沦丧矛盾尖锐,他们认为道德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比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经济的增长更显重要,学校教育应该担负起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责任”。M在这种社会背景和认识下,西方教育家重新燃起了对道德教育的热情,也带来了道德教育理论的繁荣,创立了一批道德教育理论成果。有代表意义的理论有“价值观澄清理论”,代表人物有拉斯思()、西蒙();“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学家柯尔伯格(rg)、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aget)等;“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代表人物有英国道德教育家麦克菲尔、美国教育家诺丁斯等。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是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创建的繁盛期,有较大影响并应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际的理论达十余种>在这期间还创立出版了大量的道德教育的书刊、杂志,如:《道德教育杂志》、《道德教育论坛》等;一些用于指导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专著或手册发行数十万册,如:《价值澄淸:师生实践策略手册》。

 

QQ截图20160317134819.png


  二、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道德教育理论流派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繁盛期道德教育理论呈现以下几个特

 

  一是传承和创新相结合。虽然道德教育理论各流派的切人点不同,道德教育实践的途径不一,但就其核心论点而言都是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自由,坚持道德教育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和选择能力,反对灌输和权威主义道德教育,重视道德教育过程,帮助学生去发现、去创造,突出道德教育的生活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在相当程度上表现出对20世纪30年代实用主义道德教育理论的继承和深化。

 

  二是多学科整合研究日渐深人。道德教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道德教育理论的建构涉及到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社会学等,正如有的学者指出:“道德教育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共同研究的领域,仅仅通过一门学科来探讨这—领域既是有限的、也是危险的”。w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无一例外都是多学科整合研究的成果,如柯尔伯格的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就是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整合研究的结晶。

 

  三是注重微观研究。面对西方社会当时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西方道德教育研究者一改注重宏观研究的传统,将研究视野转向微观,期望其理论研究能够用来指导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从而产生了一批可直接用于道德教育实践、操作性很强的理论。如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的创建者麦克菲尔、诺丁斯在理论创建过程中分别进行了大量的调査分析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他们推出了学校道德教育课程教材《起跑线》,出版了道德教育丛书《生命线》和专著《中学的道德教育》。

 

  三、西方道徳教育理论发展对我国道德教育的启不纵观西方道德教育和道德教育理论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道德教育的内容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现实相关。道德教育不可能游离在现实社会之外而存在,马克思主义认为,“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2]而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不论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道德教育与当时的科技和经济发展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发展经历。特别是在当今世界,在经济和科技领域呈现出全球化趋势,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各国文化和道德价值已经渗透在各个领域。所以,对在西方社会科技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或背景下进行的道德教育和建立的道德教育理论进行研究,对于构建我国的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重新认识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涵

 

  目前,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依然以灌输为主要形式,以社会即时需要为指向,带有强烈的功利化倾向,而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本体价值,即育人、育德价值,所以不可避免的带有浓厚的政治化倾向,将道德教育窄化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内容停留在知识化层面,而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判断、选择能力的培养(道德教育过程呈现简单化和形式化。

 

  借鉴西方国家学校道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我们认为.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首先应该从认识学校道德教育的核心内涵人手,明确道德教育是人类自我超越和自我升华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把一种规则强加于人,而是人自我发展、自我肯定、自我欣赏和享用的内在需要。所以,学校道德教育的意义不是将社会现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灌输给学生,而在于启发和唤醒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增强其对道德自觉和道德良心的判断,培养其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启迪其对如何做人的感悟。

 

  2.准确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

 

  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一直在所谓的“万能”和“无能”中徘徊,一方面把社会的即时需要作为学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内容,幻想道德教育“立竿见影”的万能功效,另一方面又认为学校道德教育可有可无,道德教育边缘化,导致道德教育实效甚微,从而判定道德教育无能。当前,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学校教育倾向于教育的经济功能和人才的科技素质培养,更应强调学校和全社会关注青少年的道德教育。20世纪40年代西方国家由于学校道德教育方面的轻视和弱化而导致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应该引起我国教育工作者和德育工作者高度的警觉。如何准确把握学校道德教育的功能定位,应强调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注重道德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一。每一时期的学校道德教育与现实的社会背景都是密切相关的,道德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活动,其内容、形式和方法必然受到现实社会的影响.道德教育者的思想认识的深度,必然受到现实社会认可度的制约,这是道德教育的适应性。然而,道德教育又有其自身的特质和内容,它表现在对人全面发展的引导和对人生命意义的尊重,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改造,这就是道德教育的超越性。因此,道德教育是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超越性的统一,没有适应,超越将是虚无,没有超越,适应就会变为世俗化。二是注重道德教育的工具性与主体性的统一。道德教育就其适@性而言,必然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相联系,从而道德教育的过程和目标,就会以满足一定社会的需求和价值取向为目的,道德教育具有明显的工具性。而道德教育的育人、育德的核心内涵又要求其关注道德教育主体的发展和需求.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道德教育应是社会工具性和学生主体性的统一。

 

  3进一步拓展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的独创性和实践性

 

  剖析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普遍存在着将其当作是政治思想工作的同义词,上级文件的解说词,缺乏对道德教育核心与内涵的认识,缺乏实践指导性和操作性,道德教育停留在道德知识的单向灌输或传递上,在德育实践中不能理直气壮地解释或解决实际问题,道德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和道德教育实践操作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这些现象的出现与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贫乏和道德教育实践途径单一是分不开的。反观西方道德教育埵论,其派别众多,思想开放,见解各一,甚至互不相容,各派别不仅提出

 

  了其道德教育理论体系,而且都提供了道德教育实践的可操作性途径。这也启示我们在强调我国学校道德教育理论的多样性、创新性的同时*迫切需要加强对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进而开拓我国道德教育实践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社会背景下,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出现了令人可喜的局面,形成了引进、学习、反思、批判和创新实践相结合的良好氛围。一批理论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先后翻译出版了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哈什的《道德教育模式》等一批西方国家学者的道德教育专著;在借鉴和反思的过程中,我国学者完成了一批对学校道德教育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专著,如冯增俊的《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魏贤超的《现代德育原理》、戚万学的《冲击与整合一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理论》;在为繁荣我国新时期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建设的强烈欲望和责任感的驱使下,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学校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编著了一批适用于学校道德教育实践的专著和教材,如班华的《现代德育论》、朱小蔓的《情感教育论纲》、鲁洁、王逢贤的《德育新论》、杜时忠的《德育十论》等。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成熟,人们思想进一步解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实践中,我国道德教育理论研究和道德教育实践必将迎来新的繁荣。

上一篇:胡锦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宄综述

下一篇:基于教育特质的教育理论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