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理念与实践
一、高等教育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越来越大,社会对高校的关注越来越多。但是,社会各界对高等教育的关注和期望之中包含着许多不满意甚至指责的成分,其实在高校内部也弥漫着委屈和无奈。这些年来,高等教育的发展更多体现在体量、规模等外延因素的变化,高等教育的质量更多体现在学科点、论文、课题以及科研经费的增加,而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却出现了问题。表现在高校的主要职能产生了偏移,教师的主体性产生了错位、质量的评价标准产生了偏差,把工业管理的一些方法移植到教育领域,追求短期的、直接的、显性的目标,追求绩效化,表现为急功近利,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诸如论文数、课题数、项目数上;许多教育改革表现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整体思路和明确的路线图;许多教育思想或停留在文件里或挂在墙壁上或回绕在领导的讲话中,在教学改革的实际中产生的效果不大;许多改革更多地来自上级的行政推动,来自高校内部自发的驱动力不足,等等。
二、本科教育是高校办学之本
中国已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大国,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国梦,必须成为高等教育强国,而实现这个宏伟目标取决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取决于培养千千万万高素质人才。在实现1999年起的扩招、新校区扩张等一系列高等教育的外延和数量发展之后,我们现在应该集中精力解决高等教育的合理定位、结构布局、质量规格等一系列涉及内涵发展的关键问题,澄清我们过去存在的一些模糊的认识,以此推动高等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一段时期以来,许多高校更多倾心于研究生的数量、课题的等级、科研经费的多少、排名的进退。应该说追求这些并没有错,但是我们办学最基本的问题是否清晰,最核心的问题是否把握,如果这些问题没有解决,只追求绩效化的数据和排名,其实是本末倒置,缘木求鱼,最后会把高等教育引进沼泽地而不能自拔。当我们沉下心来、消除浮躁,认真研究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基本问题时,我们清楚地认识到,高等学校基本职能是培养人才,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都应该围绕培养人才而展开,高校只有牢固树立人才培养第一职能的理念才是正确的、有生命力的。毋庸讳言,在人才培养的体系中,本科教育是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最基本最重要的体现,是学校各类教育之本。国内外任何一所著名大学,都把本科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原因就是,本科教育的一流才是学校真正的一流,只有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才能支持和保证学校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本科教育作为基础和核心,要做到“顶天立地”。教育思想要科学,教学理念要先进,立意要高远,同时又要注重推进和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开花结果,产生实际的效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构建本科教育完整的培养体系。其次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形成优秀人才成长的良好氛围和机制。最后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发挥指挥棒的引领作用,鼓励教师投身教学倾心学生,立德树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基本理念
我校自1953年在北京建校之日起,虽几经搬迁和更名,但是,学校矢志不渝地坚持人才培养的根本使命,把本科教育作为基础和核心,创造了本科教育的历史辉煌,“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高”成为学校的品牌。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不断推进本科教育迈向更高的目标,既是保持传统优势的需要,也是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需要,更是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面对竞争加剧的现实,继续创造我们本科教育辉煌的需要。我们总结长期的办学历史和成功经验,审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尊重人才的成长规律,汲取先进的教育理念,提出了“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新体系。
1.办学定位的“三型”
一是实施精英型本科教育,这是学校地位的目标定位,也是我校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历史使命。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是每一所高校所起的作用、所承担的角色并不相同。如果说过去中国高等教育更多是千校一面,趋向相同的话,现在就要分层定位,找准各自的办学目标。作为全国重点大学,石油行业领域第一所大学,我们必须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解决行业发展科技难题,肩负国家石油能源战略发展和安全的历史使命。传统意义的精英教育是指学生的选拔方式,我们所讲的精英教育是一种教育的价值取向,是通过有效的教育模式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成为社会和行业的中坚骨干。精英不是身居高位,而是引领潮流。我们的目标是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培养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才,不论学生以后做什么工作,即使在最基层岗位,也是最优秀的。
二是实施特色型本科教育,这是我校具有60多年办学历史的见证,也是体现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没有特色就没有质量,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存的空间。特色包括:办学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特色等等。学校要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优势以及面向行业特点,不断凝练特色、巩固特色、发展特色。特色型的本科教育体现三个层次:首先是学校层面的特色。体现办学质量的高水平,体现办学传统和优势的传承,体现不同于其他院校的特色。其次是学院层面的特色。各个学院的办学历史不同,条件不同,培养目标不同,自然应有不同的特色。最后是学生个体的特色。在达到学校统一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学生个体应该形成各种各样的特色特征。
三是推进研究型本科教育,这是我校创建高水平研究型的特征,也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这里有两个误区需要澄清:一是认为本科教育是打基础阶段,只要基础扎实就可以了,上研究生阶段再注重创新。殊不知,人才成长的规律不同于树木嫁接,而是有其自身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应该从娃娃抓起。在美国,幼儿园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孩子讲述家里的宠物喜欢吃什么食物以及作息时间规律等,这种从小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对于孩子们长大之后的研究和创新能力所起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二是研究型大学主要体现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本科无所谓。我们说没有本科教育的研究型,就不可能实现学校的研究型。研究型本科教育必须实现两个转变:一是教学模式从师道尊严的“灌输式”向教学相长的“交互式”转变;二是学习模式从复制和记忆为主的“注水式”向研究和创新为主的“点火式”转变。
2.培养目标的“三化”
一是促进全体大学生的全面化成长,这是学校的责任。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的大学生,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是我们培养和服务的对象。本着对国家、对社会、对学生负责的态度,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促进每一个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有所成,这是教育全面化的要求。
二是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化成长,这是学生的祈求。人的个性有差异,兴趣点有不同,大学教育就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和个性,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不同个性的人都能找到发挥特长、张扬个性的舞台。究竟大学应该对学生实行“补短教育”还是“扬长教育”?有的学生英语不好,大学这几年都在补英语;有的人数学不好就拼命补数学,补得灰头土脸,其实是一种典型的补短教育。教育不像工业,机器中有一个零件质量不过关,就会影响整个机器的运转;但是人不一样,人有短处,不会成为废品,只要他有长处,就能成才。
三是促进优秀学生的最大化成长,这是时代的呼唤。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我们比较关注的是差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是我们长期的教育习惯。其实“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和“让最优秀的学生跑在高速路上”都是我们的教育责任。据统计,在1980年到2002年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等重要的国际科技大奖的497名科学家中,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有研究认为:世界上的人才和相应的工作都是呈金字塔形分布的,而塔尖上那5%的工作,是由最具创造能力的5%的高端人才完成的,美国的教育目标就是把这5%的人才牢牢抓在手中。在创新的时代,学校应该探索各种模式,提供各种条件,促进最优秀的学生最好地发展。
3.教学方式的“三性”
一是倡导教师的教学是学习性教学。过去我们常说,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现在教师要有“三桶水”的概念,首先是有没有一桶水;其次是这一桶水是不是活水,还是多年不换的死水;最后是这一桶水是不是适应学生成长需要之水。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库源,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创新,从而增强自身的教学水平和素养,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而不是过去抱着一本教材走天下。
二是倡导学生的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本科教育的四年是短暂的,但是对大学生一生的成长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美国一项全国范围的调查,超过90%的大学教师认为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是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标。批判性思维是指,发现并提出问题,掌握问题的不同观点,搜集相关材料,提出多种解决方案,通过分析、推理和判断,最后提出最佳方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关键是形成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和思维推理,而不是成为知识的搬运工。
三是倡导师生之间是开放性交流。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双面双向的交流,教学相长,互相促进,而不是过去那种由教师单向传授,学生洗耳恭听。教师与学生既是师生关系,也是伙伴关系,课堂上的启发式教学,课后的朋友式交流,不仅是知识内容的交互,也是理想、信念、爱好的沟通和引领。教师在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把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探索科学的品质传授给学生,培养学生的精神品质和创新意识可以让学生终生受益。
综上所述,“精英型、特色型、研究型”主要体现办学定位,“全面化、个性化、最大化”主要体现培养目标,“学习性、研究性、开放性”主要体现教学方式。以“三型、三化、三性”组成的“三三三”培养体系,是从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教学方式三个维度上建立起来的完整结构,既蕴含了我们的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又指明了我们的发展方向和工作目标,三个内容相辅相成,互为支撑,构成我校本科教育的顶层设计。
四、推进“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的主要实践
近年来,我们以“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为指导,全面推进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重点从优化本科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建立科学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开展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制订新版本科培养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013年,学校全面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新方案由专业培养计划和自主发展计划构成。专业培养计划按照“加强通识教育,拓宽学科基础,凝练专业主干,灵活专业方向”的总体思路,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自主发展计划包括专业培养计划外课程、辅修双学位、第二课堂三大模块,主要目的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与个性成长。新方案主要体现五个特点:一是课程设置“三减三加”,即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减少理论课、增加实践课,减少统一安排、增加自主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个性选择的空间和平台;二是基础课程实施分层分类教学,专业课程按照学生的考研、就业、跨学科发展等不同去向进行多元化设计,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三是优化通识教育课程体系,自建与引进相结合,丰富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四是各专业设置1门以上研究性课程,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五是进一步强化实践创新教育,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例达到25%以上,并在自主发展计划中分别设置“社会实践”“科技创新”2个必修学分。
2.实施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实“三化”培养目标
实施卓越计划、理科实验班、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特区、小语种强化班、人文素养班等多元化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学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计划”实施高校,卓越计划专业实施“3+1”培养模式,学生累计一年在企业进行工程实践训练,校企双方实现了“五个共同”,即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建设实践基地、共同考核培养效果。理科实验班从新生中选拔,实行两段式培养模式,前两年学生不分专业,统一加强数理基础,第三年进行专业分流,为学生配备指导教师,制订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学校开设了28个辅修和双学位专业,为学生进行跨学科知识学习提供了有效途径。2013年起,学校探索实施了“英语+国贸”“国贸+英语”双学位试点培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跨专业培养。为适应石油石化企业海外发展战略,学校开设俄语、阿拉伯语小语种强化班,在保证原专业学习的基础上,重点强化小语种语言知识的学习和语言技能的培养。从大二理工科学生中选拔组建人文素养班,通过课程学习和素质拓展活动,培养理工基础扎实、人文素养高、具有开阔视野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推进教学考一体化改革,落实“三性”教学方式
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实验教学模式、毕业设计模式和考试模式”四大模式改革。各专业均设置新生研讨课和研究性课程,共设立49项研究性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促进教师积极开展教学方法研究,推进研究性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前展后拓”的实验教学模式,学生实验前借助网络资源自主学习、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中自主搭建实验流程、自主进行实验操作,实验后师生深入交流、巩固实验效果,推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方法改革。实施“真题实境”的毕业设计模式改革,从企业生产实际、教师科研项目、石油行业最新科技成果中进行毕业设计选题,将学生置身于企业现场或科研院所等真实的工程环境中开展毕业设计,聘请企业技术专家参与学生毕业设计指导,实行校企双导师制,毕业设计91.7%的选题来自生产实践和社会实际。推进考试方式改革,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考查和能力培养,以考试内容、考试方法、成绩评定方式的改革为重点,设立校级考试改革项目54项。
4.实施“三大计划”,构建完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卓越教学能力培养计划、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三大计划,建立校院系三级管理体制,搭建从新入职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到引领型教师的阶梯式的教师教学发展体系,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推进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坚实的支持。“青年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计划”面向新入职教师,主要包括上岗培训制、助教制、教学比赛制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制等四项制度。“卓越教学能力培养计划”面向教龄3~5年的青年教师,通过开展专题讲座、教学工作坊、教学沙龙等活动,并提供教学咨询与诊断以及教学录像分析服务,帮助初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及教学研究能力。“教学发展专题研修计划”面向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学校推进的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问题为主题,通过由校内外国家级教学名师和教学专家主讲的高水平、系列化教学专题活动,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先后举办了研究性教学、新生研讨课、实验教学三个专题研修班。
5.提倡奉献与制度规范并重,完善本科教学激励约束机制
不断营造立德树人、奉献教学、关爱学生的氛围,同时制定相关的配套政策,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建设。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率纳入每年的院部教学考核指标;将教学效果、教学工作业绩及教学成果等作为专业技术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与考核的必要条件;对教学效果优秀、积极开展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成绩突出的教师进行奖励和工作量计算,并设置教学名师、教学优秀奖、优秀教学成果、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加大教学改革项目资助力度,注重教学改革取得的实际成效;设立教学成果奖励与资助专项基金;注重“三个转变”,建立“一白两蓝”评价文本,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三三三”本科教育培养体系实施以来,有力地推进了学校各项教学改革与建设工作。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山东省教学成果奖19项,国家精品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山东省特色专业、教学名师等各类质量工程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学生在各类高级别科技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本科教育品牌更加巩固,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和实践经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了良好的影响和示范作用。
上一篇:成舍我的德智兼修新闻教育理念论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