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生活是最好的环保教育
“二手”不只是生活理念,也是丹麦人的教育内容。它不只对孩子有影响,对成年人的影响更加深远。
“生活在这个份儿上,真是抠门到极致了!”床头的电子钟变成了发条闹钟,传统牙刷代替了电动牙刷,用奔跑带来的快感打破跑步机的常规转动,甚至洗衣服都不用洗衣机,回到传统的打肥皂手搓方式……
来到丹麦近5年,这样的“无电”式生活还是让我感到有些不适应,反而是妻子和儿子更快地接纳了这个童话之国的生活理念——最好的教育理论,都来自生活中的不断使用。
走出去,感受环保
到丹麦以前,我通过电视对这个国家的环境保护情况有所耳闻:“低碳生活”环保理念渗透到每个人的骨髓,学校教育尤其强调这点。
我从来没想过课程可以这么设置:数学课会做与环保相关的应用题,音乐课得学唱与环保有关的歌曲,美术课总会画很多环保想象图,还有社会实践课,几乎都与环保有关。
儿子读小学二年级时,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风力发电基地实践活动。在丹麦,因为自行车售价不便宜,骑二手车蔚然成风,而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低碳出行”,出发前,学校给每个孩子都配了一辆二手山地自行车,活动一结束会就收回,以供下一批准备参观的学生。
老师们带领学生沿着蜿蜒曲折的林间小路去到风力发电基地,一路嗅着花草泥土的芬芳,一边又锻炼了身体。到达目的地后,基地安排了专门的讲解员引领师生们参观各种高科技的环保设备,还会解释许多环保知识,孩子们有什么问题立刻就能得到回复。
热烈的现场气氛、无数新奇的设备,让儿子一下就爱上了这种教育方式。他以前胆子很小,课堂上不爱举手发言,可这堂实践课后,我发现他开始变得开朗大方,并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多上了几堂实践课后,他甚至敢神气地向我科普:“借助风的有效力量,每年的风力发电可以缓解电力资源供应紧张。”
让DIY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那些在风力基地学习到的知识观念,如果用在生活中,会是怎样的?”原以为学校组织展开与环保相关的活动仅限于走出去参观、感知环保,但我很快就见识到了丹麦教育的“知行合一”。
去年平安夜,我应邀参加了学校举办的联谊歌会。当走到歌会现场,眼前的景象让我呆住了:“这舞台简陋到连音响和灯光都没准备!”按照中国家长的逻辑,哪怕再简陋的晚会,也少不了专业的舞台音响和灯光。
歌会开始前一个小时,孩子们陆续入场,每人手里都拿着一盏“灯”,一盏盏放在他们喜欢的位置上。“原来这就是歌会的灯光啊!”我恍然大悟。
儿子告诉我,这些“灯”全都是他们自己DIY的,“用废弃的瓶罐、布料、装饰物等材料,做成灯的样子,再加上太阳能板,白天收集足够的太阳能,晚上就可以用来照明啦。”
歌会正式开始,我彻底相信这真是一场“不插电”的演出了。所有上台演出的孩子,无论独唱还是合唱,都没有话筒,更没有音响放大他们的声音。现场必须保持安静,才能听清他们的歌声。
之后我留意,丹麦的许多文艺表演,除非有必要,都是“不插电”的。而习惯了这样的演出形式,自然也能感受到观众们对演艺者的尊重。
于是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儿子能入乡随俗得如此顺畅。他会把洗菜用的水二次利用拿去浇花,用废弃物品DIY出各式花样的家居饰物,甚至像小大人一样告诉我:“爸爸,我们该对每个月水电气的开支作详细规划!”
环保就在身边
“剩余食物还能拿出来卖?”“我很好奇卖的剩余食物到底是什么?”周末浏览网站时,我看到Facebook中此起彼伏的讨论声都围绕着一家“剩食商店”展开。点进这家商店的官方网页,“下周开业,半折起售”的标语吸引了我,我决定带着儿子去那里一探究竟。
赶着3月初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带着两个孩子走进了这家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剩食超市”—WeFood。一眼扫过货架,我们发现超市里的货品种类和数量完全算不上丰富,只有一些基本的食物:各类果蔬、冷冻速食、零食、饮料……而且通通都是过期品。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颜值不达标的食物,以及印错信息或配方搭配错误的食品。它们都以低于原价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周围的新鲜感让儿子兴冲冲地拿起一个杯装蛋糕问我:“这些蛋糕真的还能吃吗?”除了已过保质期,它与一般蛋糕并无两样。难道这家超市披着“剩食”的外衣,实际只是把“剩食”作为一个噱头?
有这样想法的顾客不只我们一家,超市经理巴塞尔成了科普讲解员,“过期食物当然可以吃!”他告诉我们,食物通常有两个保质期标准,一个是严格保质期,比如新鲜的鱼和肉,一旦过期就不能食用;另一个是最佳保质期,比如像杯装蛋糕这些糖类、面粉和咖啡等食物,过期也可食用,不会影响健康,只是口感上有差异。
超市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呼吁起人们对食物的尊重,同时超市赚得的收益也为丹麦的慈善事业筹集了善款,这让我更深刻领悟到丹麦人“抠门”的意义。在中国,谁会吃过期食物呢?当食品变得越来越便宜,大量购置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而最后又往往因为吃不完导致大量浪费。
Wefood的存在,是给父母上的一堂最生动的环保课:你如何对待食物,你的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买“二手”,更时尚
不知不觉,家里已经堆满了各种二手货。在一个全民都用二手货的国度里,再没有那种掉价、丢脸的顾忌。
“这辆婴儿车虽然是我家孩子用过的,但它还有七成新,刚好你家小女儿需要,送给你们。”小女儿出生时,朋友送了我们一辆保存完好且干净的婴儿车。接受“二手”礼物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买“二手”也能淘到不一样的生活乐趣。
我家周围开设有各种“二手”商店,玩具、电器、书籍、衣服……而儿子显然更喜欢去这些店里消费。那天,我和他一起淘到一套绝版的积木,某一块上面有一个明显的咬痕,“不知道那个小男孩咬它时在想什么?”儿子开心地和我设计了各种猜测,在一大串天马行空的想象后,父子俩的关系变得更亲密了。
后来,当我想购置一些物品时,很难再有去商场的动力,去二手店淘宝成了第一反应。所以,最成功的环保教育不是针对孩子,“二手”生活就是最有作用的天然课堂,它给我这样的外来户上了一课:和孩子需要的教育相比,让大人们真正来一番身心上的“洗脑”,可能更重要吧。
作者:弦昶 来源:家人 2016年5期
上一篇:中西家庭的“教育差”
下一篇:我说“好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