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的探索
“互联网思维”目前并没有统一的官方定义,但取得共识的是,互联网思维是一种体现“平等、开放、创新、共享、协作”的思维模式和精神,主要包括以下内涵:“以用户为中心”的用户思维;“以专注为目标”的简约思维;“以需求为指导”的极致思维;“以微创新为动力”的迭代思维;“以积累用户为主导”的流量思维广以众包为基础”的社会化思维;“以数据为依据”的大数据思维;“以共享为理念”的平台思维以及“以整合创新为根本”的跨界思维。其中,用户思维、平台思维等对高校课堂的教学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大变革浪潮下,高校课堂不能置身其外,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代表的传统课程要解决自身存在的互动性不强等问题,就必须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教育教学方式。
一、互联网思维下教学创新的必要性
截至2014年底,微博和微信用户分别达到4亿和5亿,互联网就像空气一样,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已经从一种科学技术走向了思维方式。这种在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产品、市场、用户、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经济圈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倒逼教育等传统行业迎新求变。“互联网思维”在商业上的成功运用,也为教育行业提供了新的视野和借鉴思路。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载体,在新媒体环境下,必须强化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教学改革创新,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必然选择。
二、互联网思维下教学创新的可行性
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6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94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高达88.9%,“90后”大学生群体(15-25岁之间)是当前我国网民的主体。湖南大学的一份统计数据表明,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比例已经高达89.47%,移动互联网成为其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使用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领域和基本生活方式。
据调查,有71.3%的学生每天都会用手机上网,有76.5%的“90后”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1小时以上。在移动互联时代,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更加便捷,学生只需一部手机就可随时随地学习并自由支配学习时间,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三、互联网思维下的教学创新探索
(一)用户思维与思政理论课教学中心的转换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用户思维。用户思维是指产品在设计、服务等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传统灌输教学方式,将学生自主意识淹没于教师滔滔不绝的说教之中,难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思政课必须从各个环节,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只有从学生角度出发、深度挖掘学生的需求,才能让思政课的效果最大化。用户思维的4个法则对教学创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得“草根”者得天下。正是因为抓住了“草根一族”的需求,很多互联网产品才得以成功,这也是我们常提到的“粉丝经济”。学生正是“草根一族”的代表,因此,我们的思政课在内容上要更加贴近生活,可以从学生关注的恋爱问题、工作中遇到的哲学问题谈起,例如将量变质变原理与恋爱相联系,培养正确的爱情观,或将“矛盾论”与择业相联系,培养合理的就业观。让人感觉哲学不是一门“高不可攀”的学问,而是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
第二,提升用户参与感。让用户与参与产品的优化,小米手机的成功就是“兜售”参与感的结果,小米让用户在设计甚至定价等各个环节都通过论坛深度参与,直至为产品代言买单。互动性不足是思政课堂的普遍现象,四川的部分高校在思政课引人“讲新闻”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主寻找感兴趣的社会和经济新闻,通过学生“讲新闻”、全班讨论、教师点评的方式,强调课堂的互动,并通过互动让学生有参与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将思政课与现实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
第三,用户体验至上。它要求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将服务贯穿于每一个细节,让用户感知,并且这种感知要超出用户预期,甚至给用户带来惊喜,这也是互联网思维中“极致思维”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也要细分“用户”,将教学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据统计,普通高校中,有考研、考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意向的学生超过50%,因此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把曾经出现在考研或者公务员考试中出现过的真题和课程本身相结合,让这些学生受用。当前考研和公务员培训机构的火爆,恰恰反映我们在思政课上对学生的需求关注不够,如果教师能将相关真题和教学结合,例如在讲授“矛盾论”时,分析这一考研热点在历年的不同考法,以此满足考研学生的需求,把“产品”(课程)做到极致,从而超越“用户”(学生)的想象。
第四,用简约吸引用户。在移动互联时代,人的专注力愈发不足,产品必须更加专注,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抓住用户,那么就很难再重新吸引到用户,这就是基于以用户为中心的“简约思维”。“苹果”品牌就是典型的案例,乔布斯在1997年苹果接近破产时,砍掉了70%的产品线,重点开发“iphone”手机,使得苹果扭亏为盈,一直保持全球销量第一。思政课也完全可以借鉴这样的“简约思维”,在课程设计和安排上可以大胆创新,未必非要“大而全”地将整个哲学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本、专科阶段,完全可以从几个贴近生活的哲学原理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说起,从学生爱听的趣味性强、更加生活化的故事说起,例如将社会分配制度与学生毕业后工资情况相联系,将消费理财和政治经济学相联系,先要让年轻人首先对这门课程感兴趣,给“消费者”(学生)一个选择的理由,要让学生自始至终感觉到思政课是一门用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学科,而不仅是一堂意识形态的教育课程。对于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硕士和博士,再从知识体系和专业角度来安排课程,让本专业的学生接受系统深人的学习。
(二)平台思维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理念创新
“共建、共享、共赢、开放、平等”的理念构成了互联网的平台思维,它也是互联网精神的重要体现。平台模式的精髓,在于打造一个多主体共赢互利的生态圈。它包含人才交流平台、社会化新媒体平台和大数据平台。
第一,平台思维下教师交流平台搭建。全球排名前列的100强企业里,主要收入来自平台商业模式的企业超过60%,包括谷歌、苹果等,都是通过搭建平台实现企业和用户的共赢。当前,很多基层的思政课教师都渴望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但却缺乏一个教师的交流学习平台,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不少教师对教学的投人相对不足,对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新意识也不够。与此同时,成都、上海一些高校的教师在授课方面非常有创意,有的教师将哲学课程拆分成哲学家们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深受学生喜爱,但是他们成功的教案和授课方式,却缺乏平台与广大思政教师分享,这对学科体系的建设是十分不利的,迫切需要教育部门或有实力的高校搭建各类学习交流平台,将优秀的教学方式和案例通过QQ、慕课等方式共享出来,让广大专业教师共同进步。
第二,社会化思维下新媒体平台建设。社会化思维就是要利用好社会化媒体平台,这是平台思维的延伸。10条微信、100个微信群讨论和3000人转发,曾经帮助一款智能手表在12小时内售出近2万只,订单金额达到9百万元,这就是新媒体平台的营销魅力。在互联网时代,要提升教学的质量,利用社会化的新媒体对思政课教学的辅助也是非常重要的,将教学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是一种趋势。然而,目前高校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的新媒体建设力度明显不足,微博哲学类认证用户不足200,微信的哲学类公众账号也不足50,相当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学院都没有开通微博或微信,个别专业期刊开通了微博和微信,也只刊发自家的文章,其中还有不少账号虽然开通,但是运营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要鼓励专业教师开通微博,鼓励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教师和学生团队开通有专业特色的微信公众号,拓宽思政课的教学载体,通过“大V”教师和微信公众号分享专业知识,通过“一图解说”等受网友欢迎的模式将课堂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优秀的专业文章或内容,我们也可以模仿互联网时代小微企业的微信集赞的方式,用物质奖励广泛传播,在社会化思维的指导下,给开通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的个人或院校一定的物质奖励或支持,通过社会化的传播,在辅助教学的同时,扩大整个学科的影响力。
第三,大数据思维下学生数据分析。云技术让数据的采集和获取更加便利,通过大数据进行分析或预测可以进一步提升用户的满意度,有助于提升企业或用户进行各类决策的准确性,这就是大数据思维。这种思维对于思政课教学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各门思政课的成绩和出勤率进行分析,或是对网上答疑平台上学生问得最多的热点问题进行收集,就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善学科教学。新东方英语教学的成功也是源于这个思维,通过全国的师资交流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反应和关注热点进行数字化研究,将学生关注的问题和知识点进行不断积累,作为全体教师培训的方案,将“标准化”教学和教师个人创新相结合,从而让每项课程都深受学生喜爱,新东方也因此成为教育培训业的巨头。如果我们能对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建立大数据库,分析学生关注的重难点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需求点,以此为依据进行“标准化教学”教学的改革,将从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喜爱程度。
(三)其他创新路径
第一,迭代思维与课堂教学的微创新。“互联网+”时代的“迭代思维”就是我们常说的“循序渐进”,不求产品一步到位,允许产品存在不足,不断试错,在“微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身。360安全卫士就是以“免费杀毒”作为微创新的内容,不断完善其软件的功能,后来成为国内IT界的巨头。“微”,就是要从用户每一个细微的需求着手,抓准用户的需求,贴近用户的心理。例如,针对学生上课喜欢玩手机的现实情况,很多院校采用收手机的方式,效果并不理想,而在南京大学,部分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甚至LBS技术(实时定位技术)点名,在课程中的指定时间让学生通过微信公众号答题,同时还作为点名的依据,如果不认真听课,答不上题,甚至还会影响平时分数,思政课往往都是上百人的大课,这样的微创新不仅可以起到节约点名时间的作用,还让大学生有“新奇”的感觉,提升了他们在课堂上的专注力。据南京大学的统计,使用该种方式授课后,课程的“到课率”和“听课率”都高于以往。可见,在互联网时代,一个不起眼的课堂微创新,都会对教学产生意想不到的作用。
第二,跨界思维与教案同院系相匹配。网络发展到今天,许多产业的边界变得模糊,互联网已经与各个传统行业相互交融,IT企业的业务范围已经扩展到各个行业。互联网思维中一个关键的成果就是“互联网+”,让互联网和所有产业相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同样也可以融人这样的跨界思维,将课程教案同学生的院系专业结合起来,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这门课程的设置上,可以根据不同的专业学生选用不同的教案,例如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可以针对实际工作中经常碰到的偷工减料问题开展讨论;针对工商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可以就商业道德、做假账和“吃回扣”等现实社会中的实际问题开展讨论。让学生感觉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贴近专业、贴近实际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以互联网思维思考与创新高校教学是大势所趋,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不能把自己封闭在校园里,而要以互联网思维思考自身课程与现实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而提升课程的效用,彰显课程的价值。
作者:陈川(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35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