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论文摘要:宏观层面指国家要形成合理的教育政策决策机制;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中观层面指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要形成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微观层面指民办高校要健全科学的决策机制、切合实际的利益-动力机制、畅通的信息流通机制、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富有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生生不息的财力保障机制、灵敏的自我纠偏机制和良性的资源共享机制。
论文关键词: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保障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系统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它和教育领域内的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其自身又是一个包含多个子系统的有机整体,与外部环境进行复杂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则呼唤国家教育政策的成熟、公共教育环境的优化以及民办高等教育与其他教育要素的良性互动。因此,民办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机制的建设是一个不容回避的必答题。本文就战略保障机制在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各层面的辐射作相关思考。
一、宏观层面:国家合理的民办教育政策决策机制建设
(一)清晰的导向性
政策决策机制运行的结果一般外化为相关教育政策的不断出台。教育政策作为一个风向标,它实际上引导着教育资源的流动方向。而资源的流动方式和流向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教育资源增值的幅度。教育政策要准确反映社会对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和教育资源的可能流向并作适当预测。这样教育政策就会在社会上起到导引高等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资源的流向,还会引导教育领域之外的社会游动资源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域内,更好地配置教育资源。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向性在现实中就会表现为相应的法律上的保障和经济杠杆上的利益驱动以及社会环境方面相应的氛围鼓励。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否则教育领域内的资源整合以及教育与外界的资源、信息、物质的交换便无法正常进行。因此实体上模棱两可的、语焉不详的政策不但导向性很差,而且还会误导教育资源的流动。
(二)确定的制约性
对于教育内部资源流向是否符合教育政策导向的实然状态,教育政策的决策机制必须立即做出应有的制约作用。在教育领域内部,这种制约表现为惩罚或者鼓励。对于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的流向不规则、违背国家政策导向的资源流向,教育政策机制具有及时对这种现象做出惩戒的功能,以防止教育资源出现因流向偏差而导致整体效益不高、部分资源流向违反规则的结果出现。对于教育资源流向合乎国家教育政策导向的现象,教育决策机制同样要及时给予相当的鼓励。
在教育与外界互动过程中,这种制约主要体现在实现教育与外交资源配置的优化,当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内部资源稀缺而效益较高时,教育决策机制具有引导社会资源流向民办高等教育内部以满足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反之,就会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低效资源流出民办高等教育领域。
教育决策机制的制约性还表现在对于流入民办高等教育的资源应该具有相应的过滤作用。与经济领域不同,教育资源要追求相应的公益性,要求流入教育领域的资源必须具有公益的功能,否则,教育政策决策决策机制就必须具有及时过滤这些资源的功能。
二、中观层面:教育合理的资源流动机制
就本研究而言,中观层面可以理解为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教育个体之间的资源流动机制。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之间能否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
要实现教育资源在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流动机制,首先需要国家教育决策机制的导引作用和制约作用来为教育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创造一种适宜的社会氛围,同时公办高校群体要跳出自身的圈子来通盘看待高等教育,要走出“利益”这个狭小的死胡同,追求整个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就目前来看,宏观层面的国家教育政策决策机制的导引性作用和制约性作用还没有成熟,教学资源在不同体制高校间流动的社会氛围还相当缺乏。多数公办高校依靠其在教育领域内的特有优势而不屑于与民办高等教育资源共享。
民办高等教育内部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同样非常重要,目前民办高校只局限于师资流动,很难促进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资源优化配置。要形成民办高等教育的整体合力,才会在与公办高等教育的竞争中不致于太弱势。所以民办高等教育自身更应该形成较为合理的教育资源流动机制,实现民办高校之间理性竞争。
三、微观层面: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管理机制
民办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民办高等教育个体的良性管理机制,而且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各个民办高等教育个体发展的此消彼长。
(一)科学的决策机制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健全完善的决策机制是办学所面临的第一个重要问题。民办学校为数众多,情况千差万别,但是科学的决策机制至少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1.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贯穿于学校运行的始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将来能走多远。先进的办学理念以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服务以及能服务到什么程度为宗旨,并且能够使学生的心灵舒展,并且在离开学校以后仍然具备心灵舒展的素养。这就意味着先进的办学理念必须要与学生的心相通。
2.与时俱进的办学措施。办学措施要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相应的能满足社会对教育尤其是民办高等教育的刚性需求的措施。这些措施的采取是要深挖受教育者的真正需求所在,并恰到好处地发展受教育者的弱项而又是社会发展急需的那些素养。与时俱进的办学措施就需要民办高校的决策者在决策时不能贪大求洋,更多的是要对社会民众教育需求的深层次剖析,也不是好高骛远的一味地求“高深”,而是要脚踏实地地夯实基础。
3.民办教育的公益性目标和经济性目标并驾齐驱。民办教育目标的公益性与经济性并非完全矛盾,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结合,民办高校的办学实践如果注重到了公益性,当然就会增加其社会美誉度,相应地就会产生丰厚的经济效益。
(二)切合实际的利益
建立健全切合实际的利益—动力机制是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管理学和组织行为学告诉我们,组织发展的动力来源于个体动力,而个体动力的很大一部分产生于个体在组织运行中所能获得的利益。缺乏持续动力的运转是不能持续的。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真正动力来自内部,如果学校内部的每一个人的实际利益的获得都与学校的真正发展以及自己的努力程度有天然的正相关性,就使员工所获得的实际利益大小会转化为相应的动力。因此办学者必须要真正而不是形式方面考虑到员工的实际获得利益,因为学校运转的实际动力就来源于此。
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利益-动力机制,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在学校运转中的落实:
1.切实整合员工和学校价值取向。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多维且复杂的,同样员工的价值取向也是多层的,这就需要学校和员工都要具备找到两者的共振点以求共振。尽量实现两者的双赢目标。
2.学校要根据员工所处的不同发展状态和不同的发展需求有差别地管理员工,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绝大部分员工的实际利益诉求,尽可能创设出一种让每个员工都能获得相应的发展因为转化为相应的动力。这样的学校,运转中必然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这样的员工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向心力而不是离心力。
(三)畅通的信息流通机制
民办高校的正常远转离不开信息在管理路径流动的畅通无阻。要实现信息在管理路径中畅通,必须要求学校内部的部门和层级的权、责、能的高度匹配,而且这种匹配要以严格的制度作保障。如果部门和层级的权、责、能不匹配,管理信息就会在流通过程中出现会被截留、添加、压缩、放大、歪曲、异化等现象。要确保管理信息在管理路径的畅通,就必须要求各部门各层级对于流经的信息只做自己该做的、能做的解读和加工。而且这种解读和加工是有助于管理信息被其他部门接受的。
(四)严格的质量保证机制
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快速、多样,而且随着规模越来越大,更要重视质量的提高,要形成严格的质量保障机制。从目标管理、资源保障、人员队伍保障、过程监督管理、质量评估等方面进行管理和考核。考核结果作为一个相对客观的数据记录和技术统计,它的作用是对大学系统的运行状态作全面的把握,起到一面镜子的作用。学校内部要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学质量评估机构,按照学校运作系统的特点,组织内部的、定期的、有针对性的评估,将办学质量的控制常规化、持续化。也可以邀请校外专门的评估机构对学校办学质量进行评估,使评估结果更加客观。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五)富有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最终是要靠人去完成的,人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所以,富有活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民办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
就民办高校而言,其员工的年龄与经验及能力分布的“双端”特征明显。“双端”的一“端”是高龄的员工,另一端是刚出校门的高校毕业生。民办高校员工的 “中间层”不多,且“双端”之两端的员工因实际情况和工作动机不同,因而其实际需求也不同。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不能对所有人搞一刀切。要针对不同员工的实际利益诉求采取针对性的激励以及保障措施。
民办高校员工分布的双端特征还要求人力资源的实际运行必须要创设一种让高龄教师的经验和阅历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支持力。让年轻教师的热情和精力成为延续高龄教师工作欲望的火种。采取新老教师“结对子”“新教师拜师学艺”等措施加速青年教师的成长。让高龄教师的经验和能力找到新的载体,同时高龄教师的现代媒体操作技能也会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双端都会有所发展。
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要有活力,还必须要在实际运行中创设一种良性的竞争机制。民办高校的决策者要有勇气把高校内一些基层的领导岗位拿出来在校内符合条件的员工中“公推公选”,而不是指定。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更能激发青年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参与欲望。更好地推动学校的良性运转。
(六)生生不息的财力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运转的财力多数属于自己筹集,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形成财力保障机制。这种财力保障机制必须要具备不断地产生财力的能力,民办高校的财力来源一是在于自身发展的“雪球”效应,二是融进社会民间资本。自身的“雪球”方式属于财力内生,融进社会民间资本属于财力外生。对于财力内生的高校,要形成一种尽可能在降低“雪球”的“雪核”规模前提下能迅速增大“雪球”的机制。这可以通过民办高校利用自身的优势为社会公众服务的服务的方式来获取。财力外生的高校,要具备融进社会民间资本的能力,同时要具备对这些游资的过滤能力,只有合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要求且具有公益意向的游动资本才可以作为财力外生的资源。
(七)灵敏的的自我纠偏机制
民办高校在我国发展较迟,运转相对不成熟,表现在决策以及运转的各环节,这样就更需要建立一种自我纠正的机制,对运转过程中的不成熟、不规范、不理性行为表现予以适当纠正。这就要求民办高校的管理者敏锐的观察力及时发现学校运行中出现的偏差,有勇气自我解剖这些偏差出现的原因与根源,并且有能力采取相关纠正措施。
建立自我纠偏机制,在民办高校的运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会很多,但这些问题大多源于教育的公益性与经济性、管理措施的理性与感性的把握。对于多数民办高校而言,在这些问题上具备准确界定的能力才是建立自我纠偏机制的最关键的需要。这就会外化要求民办高校必须要加强教育和民办教育的研究。
建立自我纠偏机制要求民办高校的运行要具备快速发现问题的观察力,拥有冷静分析问题的理论思考能力和有力的纠正能力。对于为数众多的处于“重新洗牌”时期的民办高校,需要开拓、拼搏、实干和进取,更需要一种冷静的反思,这样,民办高校的实际运行会越来越理性
(八)良性的资源共享机制
民办高校的实际运行,不可避免地要与外界产生互动,这种互动涉及到双边和多边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民办高校可以利用发展形成的一些自身优势服务社会增加美誉度,可以和其他高校建立图书共享、学分互认,教学、科研成果共享等多种方式来强化这些这种互动机制。此外还可以和企业进行产学研互动。在这些互动中,不仅可以使学校获得自身发展的许多外力还可以尽可能地学习外界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尽快提升民办高校运转的规范性和成熟度。
在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到以下几点;一是这种资源共享必须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提升学校运转的水平为前提。民办高校要有勇气摒弃狭隘的利益观念,走出传统关门办学的小圈子,让学生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二是要尽量实现互利多赢。这种资源共享就是要求参与的高校都提供自身最佳优势、最具特色的资源,让涉及的高校和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收益。三是优质教学资源经由社会统筹。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是我国高等教育目前的客观现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必须要改变传统教学资源传统的学校本位观念,应该把教学资源视为社会公共的资源。让优质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还要求民办高校加快以下改革:一是迅速推进人力资源管理体制的改革,要把师资作为全社会的公共智力资源而不仅是本单位的独有资源。二要推进学分制改革,高校资源共享的其中一项就是实行学生跨校选课,校际互相承认学分。学生流动代替教师流动,更好地促进优质师资资源共享,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三是加快学制和学费改革。民办高校要逐渐形成、完善弹性学分制。学生修业不以时间长短为标准,而以学生所获取的学分数量为标准计算。这相应要求改革学生的毕业条件。弹性学制的建立必然会对高校现有的学费制度提出挑战,学生科目修学不及格还必须要缴纳重修费,这会增加弹性学制的积极作用。
上一篇:试析中国大学教育的战略性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