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探析
慕课(MOOC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堂”,其自问世以来,以大规模、开放性等特点,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随着慕课的兴起,国内许多高校整合强势资源,建设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如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发起的由30所高校组成的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重庆大学发起的有19所高校加入的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慕课的发展,“对推动继续教育发展,打造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也将具有积极意义”。[1]为顺应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在线课堂发展的新趋势,直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新的机遇与挑战,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2015年4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其中强调应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立足自主建设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促进课程发展,加强组织管理。但是慕课不只是教育问题,它还是文化问题和政治问题。高校在组织和发挥慕课教育性能的同时,也应当要积极应对慕课带来的冲击。
一、慕课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慕课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其看似是一种学术平台,实质则是新形势下西方发达国家以开放教育资源为幌子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软实力输出的新形态,它的背后隐藏着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当前慕课的课程主要以西方为主,课程通常带有浓厚的西方意识形态色彩,一些慕课课程正在影响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和价值观念,我们必须要警惕。例如在由哈佛大学教授包弼德和柯伟林讲授的China X这一门课程中,授课者故意遗漏中国古代的许多历史朝代,将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以碎片化、简单化的方式加以解读和推销,歪曲中国历史的客观真实性。他们还否定中国文化及其遗产,甚至对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进行歪曲。[2]而另一门在Coursera平台上的民主化进程课程,一名中国学员在课后笔记里写道:“教授列举了世界各地许多为民主而做出贡献的人,认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为推动本国、本地区政治民主奋不顾身。”该课程列举了曼德拉、昂山素季等著名的民主运动人士,但其中也包括被我国政府判为“反革命宣传煽动罪”的刘晓波。[3]该课程将企图推翻我国政权、改变我国政治体制的亲西方反华分子,定为世界政治民主运动人员,扭曲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旨在抬高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从而弱化和消解大学生对我国民主制度的认知以及政治信念和价值观等。长久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通过其先进的网络技术,牢牢地控制了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发布,这与我国高校所倡导的主流教育观相违背,挑战和冲击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从目前世界范围的政治文化形势来看,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话语权格局仍使西方意识形态的话语权一直保持着巨大的能量。”“消解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的崛起,对于我们巩固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理念、扩展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构成了极大的挑战。”[4]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2015年1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强调指出,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同时,高校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场所,如果国家教育体系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丧失了文化传承和意识形态教育的功能,将会严重动摇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基础。“高校从来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晴雨表,是西方敌对势力分化渗透的主要目标”,北京市教工委副书记张雪说。慕课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和华丽的技术手段包装之下,以一种“技术中立”的假面出现,其实质是向外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软实力,其中充满着意识形态和文化霸权,这将削弱发展中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使发展中国家向他们趋近进而认同。
二、我国高校应采取的对策及措施
(一)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扩大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影响力,掌握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领导权
“文化是一种潜隐、无形的软实力因素,可以通过影响和改变对方的观念和价值取向来获取对方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同。”[5]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国要想在意识形态方面发挥自身的能力,获得更多的国际话语权,除了硬实力之外,还必须有强有力的文化软实力。当前许多国家在慕课这一新技术教育领域主动出击,纷纷研发本国自有的慕课平台,如英国、法国、日本等。有学者强调:“在慕课课程新时空中,哈佛、斯坦福等美国名校绝不仅仅是在展示他们的课程。课程是什么?是文化,是意识形态,是民族精神……这对中国的挑战,绝不仅仅局限于高等教育,而是关系到民族文化生死存亡的大问题。”[6]2013年,清华大学正式发布首个中文慕课平台,这为扩大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新途径。要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就要根据我国实际,将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中国社会紧密联系,建设好高质量的有中国特色的思想理论政治慕课课程,发出中国好声音,讲中国好故事,传播正能量,抢占舆论话语权,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立场”舆论导向,增强中国的慕课竞争力,传达中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转换教师角色,创新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教育观念,不断提高思政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
面对慕课的冲击,高校教师要积极应对,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的教学科研能力,完成教师角色的转变。当前高校思政教师已经普遍完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的转变,在思政课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都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增强了思政课的有效性教学。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现有的教学观念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明显处于落后状态。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学校一般都采用大班教学,一名教师要同时面对上百名学生,这样难以保证教学质量。采用慕课的形式,实现学生与网络平台的对接,一方面可以使优质的教学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可以从繁杂的教学中解放出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与互动,用自身的影响力去影响学生,让思政课成为一场非常好的现场体验,做到真正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表面上看,慕课是利用新的技术手段推动授课理念与方式的革新,但从深处看,其实质是先进思想对互联网空间与网络舆论阵地的主动占领,我们要意识到这一点,以更好地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三)加强网络监管,建立完善的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机制,筑起一道牢固的抵制不良思想侵蚀的防火墙
高校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阵地。我国在高度重视慕课发展的同时,应建立起相应的慕课审查准入制度,尤其是要重视西方慕课的意识形态隐性传播,避免含有宣传西方社会思想的慕课入境。同时,应利用网络及报纸等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慕课意识形态的安全教育,以消除不良思想的影响。
在我国,思政教育是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来势汹汹的慕课浪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师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掌握前沿的教育技术手段,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中取得舆论话语权的主导性地位,真正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更好地确保我国的意识形识安全、政治安全和国家安全。
[ 参 考 文 献 ]
[1] 曹继军,颜维琦.“慕课”来了,中国大学怎么办?[N].光明日报,2013-07-16(06).
[2] 郗厚军.西方MOOC中隐含的历史虚无主义探析——以《China X》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5(1):32-35.
[3] 高地.“慕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挑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3):104-108.
[4] 毛跃.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际话语权[J].浙江社会科学,2013(7):28-34.
[5] 罗建波.戰略机遇期视野下的中国对外文化战略[A].巴忠倓主编.战略机遇期的把握和利用 第四届中国国家安全论坛论文集[C].北京:时事出版社,2006.
[6] 李亚员,管立国.慕课的政治文化本质与政治安全[J].理论探索,2015(1):54-58.
[责任编辑:陈 明]
上一篇:实施美育教育的探究
下一篇:浅谈在民族地区中引入蒙氏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