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对大学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23-12-10 15:58

 哈贝马斯提出交往行为合理化,为建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的人际关系而努力,其交往行为合理化理论所强调的主体间的对话与话语的分析,以及沟通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和价值的重要性,对我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加强大学德育建设具有极大的价值。 

  1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德育认识的启示 

  哈贝马斯把社会行为分为了四种:一是目的行为,即通过一定的方法,有目的地介入客观世界的行为。二是规范调节行为,指的是社会成员有一定的规范调节行为,对大家日后的表现有一定的期待,从而追求一种共同价值取向。三是戏剧行为,是互动参与者,尽量在观众面前表现自己,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四是交往行为,两个以上的主体通过语言沟通达到相互理解的程度。哈贝马斯认为前三种行为都只是交往行为的片面临界条件。过去,社会不发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核心的问题,同时交往活动属于从属地位。现在,社会发达了,人们还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照搬到人与人的关系上,“交往行为”越来越不合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比如主体间相互不理解的现象频繁出现,人们话语系统里金钱、物质字词占主要地位,人们成为明显的利己主义者,即使在高校也难展开沙龙式的对话,彼此冷漠,不理解,缺乏沟通。哈贝马斯认为人类奋斗的目标不是使“工具行为”合理化,而是使“交往行为”合理化,要化解科学技术统治而造成的现代社会危机,就必须弘扬“交往理性”,实现交往理性的合理化。 

  康德说:“人只有靠教育才能成为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我认为教育是人所必不可少的。然而在现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大多数人都被物质及金钱字眼所迷惑,甚至在大学里面这种现象也是多见,在大学里面,师生关系出现异化,表现为师生关系紧张化,冷漠化,缺少人文关怀。由此,我们必须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中的到某些启发来进行大学的德育建设。 

  2 目前大学在德育主体性方面的问题有四种提法 

  第一,单主体说。即以教育者为主体或者以受教育者为主体。第二,双体说。这种观点认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主客体,两方是相互影响的。第三,多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能充当主体;第四,相对主体说。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才可能划分为主客体。 

  总的来说,以上这几种提法都没有处理好德育过程中主客体的关系,在这里我认为,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都不容小觑。在这里,如果我们在德育过程中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看作是主体,那么问题来了,客体是什么呢?他们之间如何进行交往?殷朝晖认为:“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相对于“教育资料,而言,教师和学生,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可以作为主体而存在。”也就是说,在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中,还应该包括“教育资料”的制作过程,而教师作为“教育资料”的制作者,学生就成为了主体,“教育资料”就成为了客体。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对于大学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德育建设过程中的启示 

  3.1 必须重视双向平等交往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特别注意“主体间”对话与话语的分析。他倾向于主体间建立对话平等的平台,双方都应该有一定的话语权。用相互主体性与德育建设相协调。在传统的思想中,老师处于等级结构的顶端,老师的权威不可侵犯,学生处于等级关系的底部,学生只能处于依附和服从的地位。即使学生有任何疑问,也不得向老师挑战权威,那时候老师讲的就是对的,否则只能吃鞭子。这种现象无疑会导致课堂乏味,没有互动,上课效率肯定低下。列宁指出:“民主意味着平等。”平等是民主的体现,也是民主的实质内容和根本要求。尤其是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很强,老师在这方面并不占优势,所以说在这样的情形下,老师应该改变居高临下的态度。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平等对话,要注意话语分析,做到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 

  3.2 必须重视双向互动 

  在哈贝马斯看来,交往行为应该通过语言交流等形式来达到主体间相互理解的程度。在大学的德育建设中需要用得体的语言进行双向互动,尤其是老师与学生之间。在传统的思想教育观念中,由于过分强调老师的权威和中心地位,忽略和轻视了学生的地位和作用,主体和客体之间成为一种我讲你听、我说你服的單向作用关系。这是一种缺乏共同参与、缺乏共振效应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重视这种双向互动的关系,不仅学生向老师学习,老师也要像学生学习,正如儒家经典《礼记》所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在现代社会,教育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关系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更加注重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的交流。 

  3.3 必须重视人文关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纯粹的“黑板式”教学,现在上课常见的是PPT式教学,这种上课模式虽有其优点,但是却间接导致了一些问题: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少了,学生上课效率不高。老师上完课就走,在校园遇到的时候,大多是一走而过,有的甚至装作不认识,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师生关系冷漠化。这种PPT快捷式教学方式是一种智育的体现,而智育主要是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而且教学资料一样也可以完成这个过程;而德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师生间的交往,老师应该更多注重人文情怀,多一些与学生的交流。 

  在现在这个科学技术发达的年代,现代德育的建设偏离了生活世界,几乎被科学技术所笼罩,人们被金钱、物质束缚,在大学里面的德育建设亦是如此,主要表现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主客体关系上。而哈贝马斯呼吁人们回归生活世界,他重视主体间交往行为的合理性,这明显有助于我们对于德育在生活世界的回归。在大学德育建设中,师生之间做到平等交流,相互理解,双向互动,不再是冷漠式的师生关系,而是有着人文关怀的环境,形成一种新型的德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尤尔根·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 瞿菊农译.康德教育论[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3] 殷朝晖.哈贝马斯交往行动理论对我国德育建设的现实意义[J].德育知行,2003(05).

  [4] 中国中央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列宁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探讨对比语言学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分析

下一篇:中美合作办学模式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