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视域谈我国学校体育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4-033-02
摘要;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是“生活教育理论”,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应该注重人的健康生活方式。本文通过对“生活教育理论”与学校体育关系的梳理,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学校体育
国外学校体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当时经济快速发展的古希腊,古希腊是西方学校体育和国家体育非常典型的代表,受益于当时经济的发展和注重军事的历史条件,逐渐形成“斯巴达体育教育”和“雅典体育教育”两种形态。公元前8世纪,斯巴达以军事活动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逐渐形成斯巴达体育教育制度,培育出了能征善战、纪律严明的军队。而雅典体育教育内容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多变,进行的是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相结合的教育,其最终目的是培养身心协调发展的全面的人[1]。
国外体育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向多元化发展,追求学校体育与社会的深入融合。实现学校体育的现代化,追求长久效益与体育健康教育的充分融合。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宗教改革时期提出的“适应自然”的教育原则,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2]。由此可以看出,国外学校体育从产生到发展追求目的都是为了适应自然和社会生活需要,但是具有一定的阶级性。
我国学校体育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840年,由于引進西方体育,从1840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我国学校体育兴起的特殊时期。当时的洋务学堂、个别私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可以隐约看到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发展的影子,而葵卯学制的建立,标志我国近代学校体育开始初具雏形。
我过学校体育的发展过程比较曲折,1928年颁布第一部《体育法》,体现出我国学校体育逐步走向正规化、系统化的趋势[3]。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是改革体育与健康课程,发扬民族传统体育,推进体育教学改革向全方位纵深。优化学校体育环境,更加重视学校体育的社会教育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学校体育的界限,关注学校体育与社会和家庭的一体化。实现增强体质为目标向终身体育和追求健康第一转变,实现教学做的合一。
陶行知是我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伟人”,其教育理论有三个典型的部分构成,第一是“生活即教育”;第二是“社会即学校”;第三是“教学做合一”。其伟大的教育观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学校体育如何高效优质开展实施也有着积极和现实的意义。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我国学校体育功能的一致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的是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真人”体德智美劳全面协调发展才是“真人”。学校体育的最本质功能是育人,育“真人”,学校体育的本质属性是教育性,教育规律来源于生活,能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它倡导的是“以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体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优良品德。学校体育是德育的重要手段和必要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认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个性意志,能够有效的形成一个“微缩的社会”,这就营造了一个特殊的教育环境。这些对于学生的人格完善和个体社会化过程有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体育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能通过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促进学生神经系统的发育,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学校体育的健身功能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生长,提高各机能水平,形成强健的体魄。要求教学做合一,形成终身体育意识。通过欣赏优美的体育动作,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学校体育与生活和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看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与我国学校体育本质功能是具有高度一致性。学校体育很多内容来源于生活,是培养学生社会人的需要,最终将学校体育知识学以致用,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二、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国学校体育
学校体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能够增强学生体质,开发学生自身潜能,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和谐发展,为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能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有效促进学生社会化过程。能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均衡全面发展的合格接班人。但是目前发展过程中,我国学校体育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存在不规范现象;体育锻炼时间不足;没有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执行体育课;没有将学校体育功能很好的发挥,脱离生活实际需要;没有形成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过分依赖学校体育,体育社会化发展不均衡。教师教与学生做不能很好统一,不能做到教学做合一。为此我们可以依据“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我国学校体育。
(一)“生活即教育”——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最根本部分,是他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生活中处处是教育。同时教育也需要通过生活来补充和润色,教育最终目的是为了美好生活。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重要部分之一,同时也是生活的重要构成。学校体育的很多内容和形式都来源于生活场景,都是人类社会为了更好的生活,更好的适应大自然而创造出来的,体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所以有学者说“需要产生体育”[4],生活是体育的本源,所以说学校体育与生活不可分割。但是现实的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为了体育而体育,脱离生活的情况。所以作为学生要树立正确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健康意识,落实终身体育行动;抓好学校体育这个主阵地,学会健身的本领,做到学以致用。作为老师要将生活与体育教育紧密联系;通过学校体育教授学生正确的生活本领和健身知识;在学校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享受体育乐趣。让学校体育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二)“社会即学校”——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创设优质高效的学校体育氛围
“社会即学校”是对“生活即教育”的延伸和拓展,陶行知先生提出这一教育理论是要解决的是学校由谁来办的问题,要完成当时的社会改造,他力图用教育来实现。从更广阔的社会领域去推进国民教育,把学校的教育和社会紧密衔接起来。学校体育来源于社会生活领域,一定的社会生活形态是学校体育内容的雏形,他坚决反对脱离社会的“死学校”,满足社会生活实践的需要是学校体育的目的之一,他主张学校应该从“鸟笼”解放出来,使学校教育与广阔的外部社会密切联系。社会是日常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在。学校体育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社会人,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体育人,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备社会生活所必须的健康素养。所以社会要创造条件为学校体育的开展奠定基础,引进社会资源解决体制内学校体育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引进先进的体育教育方式和器材,具社会之力促使学生在校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教学做合一”——彰显学校体育的实践性
“教学做合一”这一理论既强调理论知识又强调社会经验,同时注重实践。强调以“做”为中心的社会生活实际,又把劳心和劳力相结合,这样才能在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真知”。强调“教法”根据“学法”,“学法”根据“做法”。将这一理论与学校体育联系起来意思就是学校体育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在校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学校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形态,包括很多种组织形式和功能,教育和健身功能是学校体育最明显的功能。同时它还包含娱乐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辐射功能等,这些功能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学校体育的最终目的也是体现在“做”上,亦即它的实践性,学以致用,通过学校体育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教学做合一”也是我们学校体育必须遵循的教育理论。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犀利的指出了生活与教育,生活与学校体育的关系,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我们提供了应该如何用生活去指导教育,如何用社会生活指导学校体育的理论支撑;同时也告诉我们教育理应改变生活,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就要受什么样的教育,想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应该受到优质高效的学校体育教育。让我们重视学校体育,重视“生活教育理论”,最终全面提高全人类的健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