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主体参与培养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5-07-06 09:58
教育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突破口,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充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新。下面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谈谈粗浅认识。
一、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是:
1.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景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要形成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做到:第一,对数学教学倾注满腔热情,去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wWw.lw881.com第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和艺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激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以积极的褒奖和鼓励,要注意给差生以“偏爱”。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和谐的情感氛围,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2.优化课堂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创新。同时,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定义、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牢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比如,关于抛物线的定义,教材上是这样叙述的:“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无特殊要求,教师可给出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动点f(-3,1)和定直线l:2x+y+5=0的距离相等,则点f的轨迹是():(a)抛物线(b)双曲线(c)椭圆(d)直线。学生自己通过推演,不难发现,当点f在直线l上时,其轨迹是过点f且与l垂直的一条直线,而非抛物线。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作出严格的表达。有时学生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其探索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值。因为有的时候错误往往可能是成功的先兆,错误中可能隐含着新的方法。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对一些不太复杂的课题,师生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能力。
4.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自制立体模型教具,让学生认清图形结构,理解图形内在联系。在学了面与面平行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检查长方形工件的相对两个面是否平行,方法有哪些?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冲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努力创设情境,转换角度,让其认真思考,突破从众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给人类的科学与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和猜一猜问题的规律、解题的方法、问题的结论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猜想能力有密切联系,因为猜想可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尤其是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迅速提高。笔者曾给高一学生出过一道题目:s=xy,x>0,y>0,且x+y=1求s的最大值。有同学是这样猜想的,题目中x,y地位对等,没有理由突出x,y的位置,故只能取x=y时,s有最大值。摆脱了常规思维方法的约束。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一、落实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数学知识仍是当今数学教学的主要模式,导致学生不会学、学不会,产生厌学情绪。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转变学生始终处于接受知识的被动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做法是:
1.创设和谐的情感氛围。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在特定情景下学生学得知识、形成能力,而且也是师生情感交流、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相互作用的情感过程。课堂上师生积极的情感交流,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要形成和谐的情感氛围,教师必须做到:第一,对数学教学倾注满腔热情,去唤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热爱。wWw.lw881.com第二,要善于利用数学的内在魅力和艺术化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勇于探索数学知识的激情。第三,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以积极的褒奖和鼓励,要注意给差生以“偏爱”。这样才能形成师生和谐的情感氛围,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目的。
2.优化课堂结构。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疑问式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及暗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所创新。同时,积极地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尤其是电脑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通过声音、图片等多种表现形式,使学生对定义、定理、公式等数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更加牢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比如,关于抛物线的定义,教材上是这样叙述的:“平面内与一定点f和一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抛物线。”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有无特殊要求,教师可给出如下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动点f(-3,1)和定直线l:2x+y+5=0的距离相等,则点f的轨迹是():(a)抛物线(b)双曲线(c)椭圆(d)直线。学生自己通过推演,不难发现,当点f在直线l上时,其轨迹是过点f且与l垂直的一条直线,而非抛物线。由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抛物线的定义作出严格的表达。有时学生的意见可能是错误的,教师也应该肯定其探索精神,教师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以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增值。因为有的时候错误往往可能是成功的先兆,错误中可能隐含着新的方法。
3.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逆向思维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参与机会,通过暴露数学问题的提出过程,让学生展开发散性思维,不断灌输“大胆假设,小心论证”的科学认识观。对一些不太复杂的课题,师生换位,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课,提升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学能力。
4.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只注重课堂教学,而不注重实践,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让学生带着知识、能力走向实践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抽象的理论具体化。如在《立体几何》教学中,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自制立体模型教具,让学生认清图形结构,理解图形内在联系。在学了面与面平行后,让学生用刻度尺检查长方形工件的相对两个面是否平行,方法有哪些?长期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
二、注重学生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由浅入深地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中学数学教育的显著特点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而且还要让学生“会学”。要会学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以及知识体系的形成过程,数学思维方法的提炼过程,让学生体会“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的,学生的心理应主要在学习活动中得到发展,尤其是作为智力和认知核心的思维,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希望自己成为探险者、发明者、创造者,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也是参与学习的动力源泉。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能使学生心理处于亢奋状态,使动力系统“开足马力”,能调动一切因素,进行积极的思维和操作。当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时,不但对数学问题有了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能通过愉快的心理体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三、冲破思维定势,大胆质疑和猜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青少年学生乐于表现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但由于独立判断、自我探究、逻辑思维的能力还不强,容易人云亦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克服思维定势,努力创设情境,转换角度,让其认真思考,突破从众心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迷信权威、书本、教师,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
“学者先要会疑”,质疑是创新的基础,哥白尼对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产生怀疑,认为地球绕着太阳转,这给人类的科学与思想领域带来了一场深刻的革命;爱因斯坦认为牛顿力学有局限,提出了“相对论”,推动了人类的巨大进步。因此,在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实际与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模拟数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大胆的质疑,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索,发现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
在解题教学中,教师应留有余地,让学生思考和猜一猜问题的规律、解题的方法、问题的结论等。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猜想能力有密切联系,因为猜想可使学生智力得到发展,尤其是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得到迅速提高。笔者曾给高一学生出过一道题目:s=xy,x>0,y>0,且x+y=1求s的最大值。有同学是这样猜想的,题目中x,y地位对等,没有理由突出x,y的位置,故只能取x=y时,s有最大值。摆脱了常规思维方法的约束。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关键是教会学生自己去思维、去创新,教师要多给学生留有动口表达、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同时,还要善于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对一些问题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创新能力也才能逐步得到培养和提高。
上一篇:浅谈班级管理中的“惩罚”教育
下一篇:放飞学生心灵 追求完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