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发布时间:2015-07-06 09:59
新教育是在教育活动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生主体活动形式。创新教育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有意识地将潜存于个体身上无意识的或潜意识的创新潜能引发出来,以自己的实践活动实现创新的思想,从而实现社会整体的创新行为,实现社会的知识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等。可以说,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
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注重对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记忆,缺乏实践和实验,即使演示实验或者验证性实验,教师也是能省则省,这样被动的教学形式使学生逐渐对科学课失去了兴趣,停留在背公式,记忆实验结论而已,这与学习目的背道而驰。
基于以上形势,开展形象、生动的实验,激发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兴趣,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对活化知识和训练思维大有益处。
据此,笔者认为,以实验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探究性实验
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的物质生成。wwW.lw881.com在判断铁生锈属于何种变化时,教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也可以把这个改为探究:提出问题———铁和铁锈是同种物质吗?建立假设———铁和铁锈可能不是同种物质,或铁和铁锈可能是同种物质;实验验证———铁能被磁铁吸引,而铁锈不能被磁铁吸引;作出解释———铁和铁锈不是同种物质。通过一系列的探究得出铁生锈是属于化学变化。通过这样的探究,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巩固了科学探究的步骤,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得到了提升。
2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对所探究的科学知识提出假设,然后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再在实验和探究中发现规律的思维方式,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成为知识的再发现者。下面是我对“密度”一节的教学思路:上课时,教师首先给出情景问题:“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酒精比较,哪一杯质量大?”再让学生通过调节好的天平观察现象,结果天平向盛水的一边倾斜,为什么?然后让学生共同讨论并提出各种猜想。比如相同体积的不同物质或相同体积的同种物质,其质量是否相等?……接下来,把学生分成4个大组,若干小组,第一大组测若干杯体积不同的水的质量与体积,第二、三、四大组分别测若干个体积不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与体积,要求各小组先设计实验方案、设计表格,然后选取实验材料做实验,记录数据,整理后填在表格中,分别计算出水、铁、铜、铝四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比值;再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讨论并归纳出:不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相等的,相同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相近的或相等的。最后教师总结指出:物质的质量与体积之间的比值是恒定的,它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从而顺势提出“密度”的概念。

这样,整节课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去摸索、寻求,以事实为依据,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密度概念本质,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探究思维。
3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作学生实验
科学课本上,对不同的实验给出了不同的实验方法,比如,在八年级上探究物体沉浮条件的时候,用鸡蛋沉浮这个实验来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这个实验可以由教师演示,同样也可以由学生分组实验,哪个更加能够提起学生兴趣呢?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参与到实验中更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仍旧是个看客,而当学生主动参与其中,通过加食盐等各个细小的环节,体会到原本沉在水里的鸡蛋因为自己的操作而逐渐浮起的成功和喜悦,这样的经历是一般课堂很难获得的。学生自己动手不仅提高了当堂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提高了对后面几堂课的学习兴趣。因为这些印在课本上的实验不像以前那样只能远观,而是可以自己操作,去掌控、改变它,这无疑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4实验类型应多样化
上学期,胡老师为我们展示了一堂很特别的复习课,让我们知道原来复习课可以这么上。复习内容是《压强与浮力》,上课之前,他先为学生表演了一个魔术———展示两只空盘子,倒过来放在展示台上,用布把它盖住,参照魔术师做一些动作,掀开布,碗里分别出现一碗水和一碗牛奶。学生看了之后很好奇,很想揭开其中之谜。讲到“覆杯实验”时才解开之谜,原来碗不是空的,水和牛奶原来就在碗里的,只是在上面盖了一个光盘,倒过来的时候大气对它有压强,水、牛奶不会流出来,这样学生就认为是真的空的。原来所谓的魔术只是迷惑了观众的眼睛,其中只是蕴含着某些科学知识而已。在讲到大气压强值的时候,做了一个“升级版的马德保半球”实验,把一个吸盘吸到脸盆底部,让两位力气较大的男生上来拉,发现较难拉开,说明大气压的存在,且值很大。
5设计开放性实验
我将书本上的“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完成,增加了学生的动手探究机会,让学生自己发现新问题,为其能力的展示提供了舞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把种皮去除后,会不会影响种子的萌发?把大豆的一片子叶去除后,种子能否萌发?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是多少?”将实验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可减少对学生思维的限制,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极其活跃。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观察记录,最后得出结论: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和适宜的温度;另外去除种皮时,只要不伤到种子的内部结构,剥去种皮比没剥去种皮的种子更早萌发;把大豆的一片叶去除,只要不碰坏胚芽、胚轴、胚根和另一片子叶,大豆照样能萌发。由此看来,不完整的胚在一定前提下也具有萌发力。学生在探究了书本上要求的内容以外,对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进行了更好的完善,对作业上的题目进行了更好的修正。敢于向权威书刊挑战,这就是创造力的表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始终以小科学家的身份作为探究活动的主体,自主地或小组合作地进行探究。
教师要因势利导,对新颖的思维方式和正确的操作方法给予充分肯定,而对错误操作及时纠正。我相信如果认真对待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对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将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坚持“动手”与“动脑”相结合,重视对实验过程的体验,相信会有意外的“惊喜”。

上一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促教学

下一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