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谈精神关怀教育的现实意义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0
随着社会发展,多元文化的冲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许多变化,行为异常的学生也逐渐增多。针对这些现象,我认为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精神关怀是教育本身的需要
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就是精神传递的过程。教育工作者就应该用精神关怀来充盈我们的教育,用精神关怀来培养学生的关怀精神。只关注学生勤奋学习和获取知识,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和人生幸福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同样,只关注学生学习,不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教育是一个“动心”和让人“心动”的过程,而“动心”和“心动”的过程是通过精神传递来完成的。所以说,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精神关怀,这不仅是一个教育理念问题,更是一个教育本质问题,同时也是教育者的责任问题。一名教师只有真正去理解、信任学生,尊重、关心学生,才会使教育呈现人性美、张扬人性美。
从教育的评价导向来看,追求的是看得见的数值,中学教育的终极考核也是高考分数,这是有违教育规律的。所谓好的做法也只是为了提高考试的分数,急功近利,不尊重个体的鲜活生命,加剧了精神滑坡。评价的尺度单一而苛刻不尽合理。为了应付各种指标及考核,学校教育几乎走进了死胡同:在时间上拼精力消耗,学生睡眠得不到满足,身体状况受到严重影响;在训练上搞题海战术,学生负担减不下来,导致心理压力大;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简单粗暴,不把学生太当人看,体罚和变相体罚时有发生;在教育的目标定位上单一死板,缺乏多元的评价机制,优秀人才难以现世。这些现象都是不争的事实。
现代教育越来越把活泼可爱的学生作为一种预期的产品来对待,很少关注学生内在的心理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他们自我的认识和控制能力。尤为可悲的是目下一些所谓成功人士竟有歪论:我们都是这么过来的,不也成功了吗?不也活得很好吗?还大肆强调:人生必经磨难方能成才。古人也有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似乎我们的教育就在于教育学生吃苦,不能让他们感到快乐。
大家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家庭教育明显滞后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不当或问题学生的增多,尤其是留守生的教育问题越来越多,在问题学生中留守生占了很大比例。像我校,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在外的占近50%,个别班级超过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二,这些学生基本上寄居在亲戚家或由祖辈监督教育。父母所给予的是充足的生活费,而精神关怀教育严重缺乏。精神关怀,应是教育本质的回归。
二、精神关怀是学生成长的需要
学生的成长过程是身体发育和精神发育的过程。学生的精神发展需要一个稳定和谐的、充满精神关怀的环境。学生成长过程中会出现不可避免的心理偏差需要精神关怀来发现、分析、矫正;学生的心理创伤需要精神关怀来抚平。目前,就家庭教育来讲,存在着过分重视物质关怀、对孩子学业期待过高和对学校教育过分依赖等现象;就社会教育而言,则存在着成人追求多元化、成人社会教育意识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给学生带来了难以回避的负面影响,这就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对精神关怀需求更为突出。从学生现状来看,更需要给学生精神关怀。

《厦门商报》报道:近日对上海的中学生展开的问卷调查显示:中学生普遍感到“不快乐”,近九成中学生“感到郁闷”,仅有10%的中学生表示平时不太“生闷气”,57%的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太大,主要表现在“考试压力大、感觉很累”、“补课太多、没有双休日”、“成绩提不高”,另外“父母唠叨太多”、“睡眠时间少”、“没有时间玩”、“学校生活太枯燥”、“对社会上问题看不惯”等都成为“郁闷”的理由。如今,“郁闷”已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禅。中学生们为什么感受不到幸福、体会不到快乐?他们为何依然感到郁闷?
正是由于缺乏精神关怀,学生的暴力倾向和心理问题日渐突显。砍人事件时有发生,搞得社会动荡难安。学生心态出现较大偏差,背离社会正常轨道。
近期《扬子晚报》和网络上有关全国中小学生近视防治抽样结果显示:小学生近视率为26.96%,初中生为53.64%,高中生则超过72%,发病率世界排名已从1998年的第4位上升到第2位;关于身高也不容乐观:世界排名第一的荷兰为182.5厘米,我国排第32位,仅有169.7厘米,不及亚洲的韩国和日本,连荷兰女性的平均身高都没有达到。这反映出什么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以牺牲学生健康为代价的,不以民族的前途命运为终极目标。值得有识之士深思!
更为严重的是,社会犯罪呈现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排名居于前列。我们的学生在想什么、想干什么,难以让人搞清楚。来自教育的精神关怀有多少?当今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厌学、空虚、烦恼、焦虑、不适应、孤独、逆反、人格和道德缺失、自我中心、陋习恶习不断、身体状况日下。幸福感从何谈起?!
从中国社会大气候和时代走向来看,我们需要对学生精神关怀。如今的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些精神危机:功利化、人心浮躁、缺少精神关怀。中学生中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从这个层面上看,中国人需要一种积极的精神,中学生需要精神的教育。精神关怀,是修补裂痕的粘合剂;精神关怀,是减少摩擦的润滑油;精神关怀,是翱翔万里的加油机;精神关怀,是驱散黑暗的照明灯……正是有了教师对学生情意浓浓的关爱,教育才有了活力、动力和张力。我们真诚地希望,精神关怀不再是学生的奢望与空想,而是所有教师发自内心的表白与行动。
三、精神关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建设和谐的班级、和谐的校园,培养持续、和谐发展的学生是我们教育应该追求的目标。实施精神关怀是推进和谐班集体、和谐校园建设的有效途径。
精神关怀可以促进中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学校通过对性格缺陷学生、青春迷惘学生的正面教育,有利于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健康心理的培养;学校通过对学业滞后学生、留守学生、贫困学生的引导,有利于学生个性成长和自我发展能力提高。
精神关怀可以促进教师的发展。目前对精神关怀教育问题的研究,一般都处在理论层面上,而针对中学生的实践研究还很少。如果教师能对精神关怀教育进行研究,这将对教师整体理论水平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产生深远影响。同时,通过建精神关怀成长档案和实践探索过程,可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有所提高。
精神关怀有助于推动学校扎实开展整体德育改革,全面提高育人素质。
总之,对学生进行精神关怀教育,在当前背景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把学生对英语的“恐厌”变“期盼”

下一篇:教育教学方法转变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