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术优质课比赛”引发的几点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0
【摘要】美术优质课比赛时间紧、强度高,教师难免有遗憾之处。但比赛课可以真实地体现教师的设计理念和教学能力。文章就美术优质课比赛中学科本位、学习方式、课程评价、教学目标、课程容量这五个问题进行探讨,通过对这几个问题的认识,给美术教师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美术优质课课堂教学
又一次参加了“银川市第四届初中美术优质课”的评审工作,耳闻目睹了22位青年教师的精彩表现,看到了他们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呈现出的教学新理念和勃勃生机,同时也感受到了学生美术灵性的闪烁和智慧。此次活动也促使了笔者对美术课堂教学深深的思考,结合本次优质课出现的问题,通过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此与同行们作一交流。
一对美术学科本位的思考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作品中,文化通过一定的美术语言和形象体现,它与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对美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个错觉:老师讲的是文化而不是美术。在比赛中看到一些美术课,出现了忽视和淡化美术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寻找经典的图片和影像在课上给学生展示,其目的是希望借助声与画的有机结合、动与静的巧妙配置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但事与愿违,因为教师在展示图片和影像中没有交代观察目的,没有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深入的理解,没有帮助学生用色彩、构图、造型、线条、材料等因素分析作品,结果是学生欣赏了影片和图片,看了热闹,却对所学课程的重难点和作业设计没有任何帮助。长此以往就会致使学生缺乏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怎样更好的把握学科本位呢?
第一,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定义、理念和教材,要做到透过教材表面的内容理解每节美术课的基本要求。不要过多地考虑表层的教学形式,而是要考虑这些形式为这节课的内容服务多少。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要有一个“度”。要主次分明、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考虑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为这节课服务的有效性是多少,只有考虑到这些,形式才有可能是最佳的。
第三,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作业最后都要落实到美术的造型、色彩、构图等上。不能把提倡学科综合理解为淡化美术的本体,应把对美术的体验和把握贯穿于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对美术教学目标叙写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又是关键点,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倾向于方向目标,这类目标的表述“空”一点似乎情有可原,尽管如此,也应该努力表述得具体并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倾向于达成目标,在制定时,一定要清晰、具体和适度。然而,比赛中的一些美术教师在此方面并没有做更多的思考,表述草率而抽象。这就导致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虽然看起来很流畅,师生间的互动频繁,学生的热情很高,但一节课下来,反思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什么,或体验了什么,答案无迹可寻。
如何正确合理的叙写教学目标呢?
按照王大根先生《美术教学论》里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切实可行,抓住重点。基本格式是:(学生能)了解××艺术语言和特点(知识);用××材料、××方法做(画、设计、制作等)出××作业(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分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两部分,要切实而可行。基本格式是:方法,(学生)以××、××(学习、操作、创作、合作、研究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过程,×××——×××——×××——×××(学习活动)。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不能单独实现,也不能说教,必须与“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的活动结合,然后再思考具体的对策以及实施步骤。基本格式是:情感,(学生能)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体会表现对象之美,表达对表现对象的爱和情;态度,(学生能)形成××学习、工作或生活等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了解××艺术的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及其所体现的某种深层的人文价值观念。
三对美术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
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比赛中,笔者看到每位参赛的教师在作业练习中都选用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方式,但其中一些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看起来热热闹闹,却收效甚微,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组合作的时机欠妥当,分组欠科学,任务欠明确,时间欠保障,评价欠合理,于是出现了“有的事情没人干,有的人没事干”的状况。
怎样更好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1)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帮助学生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鼓励方式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对美术课程容量的思考
容量适当指的是一次教学给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量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课堂容量过大,教师会因教学内容过多而提快语速,加快节奏,这样就使教师在教学时少了几分从容、自然,多了几分紧张、压力。学生也会因信息过多,一下子接受不了,学起来囫囵吞枣,吃夹生饭,不消化,最终导致大脑皮层疲劳,消极倦怠,学习提不起神,久而久之便失去学习兴趣。当然课堂容量过小、节奏过慢也不可取,因为容量过小,信息就很少,必然导致放慢节奏,那会使学生有了玩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尤其是优生“吃不饱”便会分心,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难以主动探究问题。课堂容量适当,于师则教得从容,于生则学得轻松,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怎样才能做到容量适当呢?
第一,教师要好备课。就一堂课来说,最低限度的必要内容和必要学习时间,决定了最佳学习负荷量。虽然教材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又应该因时因人而异,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灵活地取舍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容量趋于合理。当然。课堂节奏的快慢还取决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点和非重点。这时,教师应把握好“变速器”。
第二,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所学内容。要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因重视优生而忽略差生,也不因迁就差生而拖垮优生。还要考虑时间问题,只有让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感悟所学内容,学生的思考才能到位,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又要避免时间浪费,要实施有效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与教学时间的比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恰当运用教学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学技术手段引入教学系统后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增加了课堂传播信息的窗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益,但是这些教学技术手段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
五对美术课程中作品、作业评价的思考
美术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两个促进和一个改进。两个促进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的发展,一个改进就是改进课堂教学。因此,美术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只有正确适当的评价才是有价值的。在比赛中看到一些美术老师给学生以泛泛的评价,缺乏针对性的评价,而学生在自评、互评时又多注重介绍制作过程,很少关注作业中美术的成分,这就需要老师在点评时,不单是使用“好、你真棒、真有创意、真聪明”等字眼,而是要运用美术词汇来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构图、色彩、点线面的安排等,让学生养成用美术的眼光来评价作品。除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之外,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也是一节美术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业评价一般是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每位老师都设计了这一评价环节,但常听到老师们在学生做作业时不断地催促“快点快点”,甚至学生作业还未完成,就被教师匆匆贴上展示台,评价环节以贴上作业宣告结束。所以说教师仅仅为了追求课的完整性而进行评价,这样的作业评价成了“课堂的尾巴”,这样的教学就会助长学生草率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怎样提高课堂评价的效率呢?(1)要有充足的评价时间。教师要控制好讲和练的时间。(2)要明确评价标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确定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时,应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确定评价标准。(3)作品要有代表性。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要精挑细选。一类是代表普遍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起到“诊治”的作用;另一类是符合基本要求又具独创性的作品,给人以启迪。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优质课比赛的精彩演绎中,这种遗憾也为比赛抹上了一笔真实的色彩。虽然评审工作结束了,但它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和领域。希望笔者的思考能引起更多美术教师们的反思,能够给大家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1
【关键词】美术优质课课堂教学
又一次参加了“银川市第四届初中美术优质课”的评审工作,耳闻目睹了22位青年教师的精彩表现,看到了他们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和实践,呈现出的教学新理念和勃勃生机,同时也感受到了学生美术灵性的闪烁和智慧。此次活动也促使了笔者对美术课堂教学深深的思考,结合本次优质课出现的问题,通过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理解,在此与同行们作一交流。
一对美术学科本位的思考
美术作为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它有完整的知识和技能体系,而且在人格完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术作品中,文化通过一定的美术语言和形象体现,它与美术知识、技能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离开了对美术语言和技能的学习,只能给学生一个错觉:老师讲的是文化而不是美术。在比赛中看到一些美术课,出现了忽视和淡化美术本体的价值和功能的现象。有些教师在课前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寻找经典的图片和影像在课上给学生展示,其目的是希望借助声与画的有机结合、动与静的巧妙配置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愿望,但事与愿违,因为教师在展示图片和影像中没有交代观察目的,没有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深入的理解,没有帮助学生用色彩、构图、造型、线条、材料等因素分析作品,结果是学生欣赏了影片和图片,看了热闹,却对所学课程的重难点和作业设计没有任何帮助。长此以往就会致使学生缺乏对美术语言的理解和实践能力。
怎样更好的把握学科本位呢?
第一,深入理解新课程的定义、理念和教材,要做到透过教材表面的内容理解每节美术课的基本要求。不要过多地考虑表层的教学形式,而是要考虑这些形式为这节课的内容服务多少。
第二,在教学设计中要有一个“度”。要主次分明、不能本末倒置,一定要考虑所采用的教学形式为这节课服务的有效性是多少,只有考虑到这些,形式才有可能是最佳的。
第三,美术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作业最后都要落实到美术的造型、色彩、构图等上。不能把提倡学科综合理解为淡化美术的本体,应把对美术的体验和把握贯穿于整个美术课堂教学的始终。
二对美术教学目标叙写的思考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改革最主要的渠道,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在实施过程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叙写又是关键点,新课程标准提出教学目标要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其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倾向于方向目标,这类目标的表述“空”一点似乎情有可原,尽管如此,也应该努力表述得具体并具可操作性和可检测性。知识与技能目标更倾向于达成目标,在制定时,一定要清晰、具体和适度。然而,比赛中的一些美术教师在此方面并没有做更多的思考,表述草率而抽象。这就导致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虽然看起来很流畅,师生间的互动频繁,学生的热情很高,但一节课下来,反思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什么,或体验了什么,答案无迹可寻。
如何正确合理的叙写教学目标呢?
按照王大根先生《美术教学论》里的论述,有以下几点:
第一,美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要切实可行,抓住重点。基本格式是:(学生能)了解××艺术语言和特点(知识);用××材料、××方法做(画、设计、制作等)出××作业(技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应该分为“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两部分,要切实而可行。基本格式是:方法,(学生)以××、××(学习、操作、创作、合作、研究等方法),完成××(学习任务);过程,×××——×××——×××——×××(学习活动)。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并不能单独实现,也不能说教,必须与“知识与技能”或“过程与方法”的活动结合,然后再思考具体的对策以及实施步骤。基本格式是:情感,(学生能)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体会表现对象之美,表达对表现对象的爱和情;态度,(学生能)形成××学习、工作或生活等态度;价值观,学生能)了解××艺术的实用价值或社会价值及其所体现的某种深层的人文价值观念。
三对美术课堂合作学习方式的思考
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一种手段,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在比赛中,笔者看到每位参赛的教师在作业练习中都选用小组合作完成作业的方式,但其中一些教师只是片面追求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的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看起来热热闹闹,却收效甚微,存在着“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小组合作的时机欠妥当,分组欠科学,任务欠明确,时间欠保障,评价欠合理,于是出现了“有的事情没人干,有的人没事干”的状况。
此外在一些课堂上还看到了小组合作讨论这一方式。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马上热火朝天地讨论起来,评委们刚把问题记下来,有时只有几十秒钟,学生刚进入状态,教师就宣布讨论结束,请小组代表发言,所说的只是代表同学的个人观点。其实在课堂中教师提出的有些问题根本不需要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教师只是为了体现新理念,而进行无效的讨论。这些流于形式的学习方式不但达不到合作、探究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怎样更好的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呢?(1)教师在选择这一教学方式时,应出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选择适当的合作学习时机,构建合理的合作小组,帮助学生建立一套有序的合作常规;(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3)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鼓励方式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四对美术课程容量的思考
容量适当指的是一次教学给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量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课堂容量过大,教师会因教学内容过多而提快语速,加快节奏,这样就使教师在教学时少了几分从容、自然,多了几分紧张、压力。学生也会因信息过多,一下子接受不了,学起来囫囵吞枣,吃夹生饭,不消化,最终导致大脑皮层疲劳,消极倦怠,学习提不起神,久而久之便失去学习兴趣。当然课堂容量过小、节奏过慢也不可取,因为容量过小,信息就很少,必然导致放慢节奏,那会使学生有了玩小动作、开小差的机会,尤其是优生“吃不饱”便会分心,久而久之,也会失去学习的信心,丧失学习的主动性,难以主动探究问题。课堂容量适当,于师则教得从容,于生则学得轻松,并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怎样才能做到容量适当呢?
第一,教师要好备课。就一堂课来说,最低限度的必要内容和必要学习时间,决定了最佳学习负荷量。虽然教材是一致的,但具体到每一节课又应该因时因人而异,教师必须要因材施教,灵活地取舍教学内容,有选择地使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从而使课堂容量趋于合理。当然。课堂节奏的快慢还取决于知识点的难易程度、重点和非重点。这时,教师应把握好“变速器”。
第二,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感受、思考所学内容。要了解所有学生的学习现状,不因重视优生而忽略差生,也不因迁就差生而拖垮优生。还要考虑时间问题,只有让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感悟所学内容,学生的思考才能到位,才能使学生学有所获。同时又要避免时间浪费,要实施有效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学生掌握的有效知识量与教学时间的比值达到最大化。
第三,恰当运用教学多媒体技术手段。教学技术手段引入教学系统后对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增加了课堂传播信息的窗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实现了教学方法的改革,缩短了教学进程,提高了教学效益,但是这些教学技术手段只是教学辅助手段,不是运用得越多越好。
五对美术课程中作品、作业评价的思考
美术课程评价的目的是两个促进和一个改进。两个促进就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课程的发展,一个改进就是改进课堂教学。因此,美术教师要深入认识评价的多重价值,正确把握激励和改进的作用,只有正确适当的评价才是有价值的。在比赛中看到一些美术老师给学生以泛泛的评价,缺乏针对性的评价,而学生在自评、互评时又多注重介绍制作过程,很少关注作业中美术的成分,这就需要老师在点评时,不单是使用“好、你真棒、真有创意、真聪明”等字眼,而是要运用美术词汇来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观察构图、色彩、点线面的安排等,让学生养成用美术的眼光来评价作品。除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评价之外,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也是一节美术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作业评价一般是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虽然每位老师都设计了这一评价环节,但常听到老师们在学生做作业时不断地催促“快点快点”,甚至学生作业还未完成,就被教师匆匆贴上展示台,评价环节以贴上作业宣告结束。所以说教师仅仅为了追求课的完整性而进行评价,这样的作业评价成了“课堂的尾巴”,这样的教学就会助长学生草率的心态和行为习惯。
怎样提高课堂评价的效率呢?(1)要有充足的评价时间。教师要控制好讲和练的时间。(2)要明确评价标准。教学重点和难点是确定评价标准的主要依据。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评价时,应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来确定评价标准。(3)作品要有代表性。教师展示的学生作品要精挑细选。一类是代表普遍问题的作品,这些作品起到“诊治”的作用;另一类是符合基本要求又具独创性的作品,给人以启迪。
当然,教学是门遗憾的艺术,在优质课比赛的精彩演绎中,这种遗憾也为比赛抹上了一笔真实的色彩。虽然评审工作结束了,但它留给了我们许多值得研究的空间和领域。希望笔者的思考能引起更多美术教师们的反思,能够给大家以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大根.美术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11
下一篇:新形势下的教学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