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摘要:巧妙的课堂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课堂导入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课堂导入;有效性;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进入了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相应的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对话、合作、共建,师生一起分享对课程的理解,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真正统一起来,使每一位学生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然而,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要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和发展,就必须对课堂结构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其中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是很重要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如何使课堂导入有效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
一、设置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良好导入情境,激发探索动机是引导学生探索学习的前提。随着教学的价值取向由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个性、才能的发展为主,导入阶段的目标也应随之由为知识学习做准备为主转向情感诱导为主;由关注知识技能领域转向关注发展个性领域。因而,在导入阶段应当弱化复习作用,强化情境创设功能,创设好奇、疑惑、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进而产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
新课开始可讲与课堂知识有关的小故事、小游戏或创设情境等,适当增加趣味成分,使看似枯燥的内容也变得形象具体,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数学教学中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讲高斯的故事:十八世纪,在高斯八岁时,他的算术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从1到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知道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在小的时候都听过这个故事,回答说:“他把算式两端的数以及与两端等距离的两数相加,这样一共有50个101,所以很快就得出了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顺序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1+2+3+……+100
+100+99+98+……+1
……
101+101+101+……+101=101×100
再被2除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可以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an}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这样通过故事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经过引导探讨,学生较容易地掌握了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得出了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sn=n(a1+an)/2
例:在讲《数学归纳法》一节时,由于许多学生对一个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经过数学归纳法的步骤证明后是正确的不太理解,在新课开始时可讲游戏——玩“多米诺”骨牌。玩此游戏的原则主要有两条:(1)排此骨牌的规则:前一块牌倒下,保证后一块牌一定倒下;(2)打倒第一块。讲完这两条规则后问学生:“经过这两个步骤后,结果怎样?”学生很快回答:“所有的骨牌都倒下了。”由此游戏引出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二、设置疑点,引起重视
学贵有疑,这是常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学习才有兴趣,才会主动。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并鼓励发表个人独到见解。这样,必定能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而导入恰恰是设疑的开始,因此,教师在导入教学过程中,还可以设置障碍的方式,故意制造疑团而成为悬念,提出一些必须学习了新知识才能解答的问题,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讲数学课中的《余弦定理》时,可如下设置:我们都熟悉直角三角形的三边满足勾股定理: ,那么非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怎样呢?锐角三角形的三边是否有钝角三角形中钝角的对边是否满足关系假若有以上关系,那么x=?教师从这个具有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设疑”引入了对余弦定理的推证。
再如:讲立体几何《球冠》一节时,教师可如下设疑:由三个平行平面截一个球恰好把球的一条直径截成四等分,试问截得球面的四部分面积大小如何?教师留出几分钟时间让学生观察议论,同学们一般猜测两头面积较小,中间的两“圈”面积较大。教师这时却肯定地说:“这四部分面积是一样的,都是球面积的1/4!”又说:“这难道可能吗?两头看起来确实好像小,中间的圈要大,可是它们的面积相等却是事实!让我们来学习今天的内容——球冠。”通过这个内容的学习,同学们自己就可以解开它们的面积为什么相等的迷。学生带着这个疑团来学习新课,不仅能提高注意力,而且这个结论也将使学生经久不忘。
如何处理教材,如何设置疑点,是教学艺术的表现,良好的设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更有利于对新知识的理解。
三、联系生活,灵活运用
数学这一门课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存在。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教会学生去观察生活,领悟生活中的数学因素,要注意课堂中实际生活的渗透,巧妙设置情境。启发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某些规律从而导入新课,这种方法可使学生在发现的喜悦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讲立体几何《锥体体积》时,教师拿一个圆柱形容器和一个与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形容器,当装满圆柱的沙倒入圆锥形容器中恰好倒满三次时,问学生:“你们能发现它们体积的关系吗?”学生立即就能悟出圆锥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在学生这个发现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这个体积上的三分之一的关系是否对等高等底的各种形状的锥体和柱体都成立?若成立,怎样从理论上严格证明这一结论呢?今天就要来研究这一问题。这样导入新课就把学生从生动的实验所得到的发现引向严密的逻辑推理,对教材来说,这是一种自然的过渡,对学生来说,则成为一种思维上的需要和满足。对于那些容易发现的规律适用于这种方法导入新课。
总之,教学中的新课导入法是灵活多样的,平时在教学实践中,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取恰当的导入法,有时可把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当新旧知识联系较紧密时,就可用回忆旧知识来导入新课。例:讲三角函数的二倍角公式时,可以在复习回忆两角和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讲半角公式可以在复习回忆二倍角公式的基础上顺利导入。当有些课题内容与前面学过的知识类似时,可运用类比法提出新课内容,促使知识的迁移,比旧出新,自然过渡。例:讲指数、对数不等式的解法时,可类比指数和对数方程的解法提出课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某个知识点进行类比,可以将“已知”和“未知”自然地连接起来,温故而成为知新的基石,课堂教学可望收到满意的效果。
新课导入的环节是新课教学的先导,设计巧妙的新课导入,能够有效地为新课组织教学,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新课的学习上来,能够恰到好处地为新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便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推动他自觉地、积极地去探究,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在矛盾中进行的。教育工作也是一个呈螺旋式上升的阶梯,没有回头路,永无止境。不去计较一路的艰辛,笑看回头路,你会发现,苍山如海,太阳如血,前路风采无限!
参考文献:
[1]周喻鸣.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性的要素[j].成功(教育),2010(7).
[2]陈立文.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的课堂导入[j].江西教育,2008(z4).
abstract: witty classroom leading-in can effectively attract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otivate students’ learning interest, thus to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effectiveness of classroom leading-in based on teaching practice.
key words: classroom leading-in; effectiveness; new curriculum
上一篇:肢体语言——灵动课堂的催化剂
下一篇:浅谈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