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研究性学习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2
倡导“研究性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项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概念,就人的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改变了传统的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单一的学习模式,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活力,然而“研究性学习”对许多语文教师而言,却是新的课题。随着“研究性学习”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有必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对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条件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以期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一、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
  
  “研究性学习”中,研究内容的确定是十分重要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语文学习是关于祖国语言的学习。而文本则是中华民族语言文化的主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其核心内容则是对文本的研究。这既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起点,又是其所要达到的终点。具体地说,文本是明确语文类研究性学习与其他类研究性学习的标志。脱离了文本的基本内容,任何探究都是没有意义的。学者阎立钦曾经列出了语文教育系统的三个子系统,即家庭语文教育、社会语文教育和学校语文教育。据此,我们可以把语文文本分为课内文本和课外文本。
  
  (一)课内文本
  课内文本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有了研究的眼光,任何载体都可以培养研究意识,锻炼研究意识“。”语文研究性学习无法绕开课内文本,舍弃课内文本而另寻课题是舍本逐末,是不可取的。课内文本的把握是课外文本把握的先导,课外文本则是课内文本的深入与拓展。具体地说,学校语文教育是整个语文教育的核心,它对家庭语文教育和社会语文教育有着指导和示范的作用,有着明显的规范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但是,仍然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研究空间。
  
  (二)课外文本
  课外文本有着课内文本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它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能够及时触摸社会发展的脉搏,把握语言发展的轨迹,这是课内语文学习所难以企及的。从另一个角度说,语言正是在生生不息的生活中发挥着作用的,更能充分体现为语言使用者的存在价值。课外文本就像一个浩瀚的海洋,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丰富的资源,也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空间。通过引导学生对课外文本的探究,有利于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研究兴趣和语文素养。
  此外,课外非文本类的内容也值得关注。比如影视作品、流行歌曲、广告、方言中的谚语、俗语、歇后语以及读书活动等等,这些内容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重要的研究对象。
  
  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特点
  
  研究性学习关注学习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因此,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是活动。它需要学生反复阅读、接触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思考、分析,获得感悟与体验。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活动又体现出了反复性、自由性和亲历性的特点。
  
  (一)反复性
  语文学习的主要内容是母语学习,语文学习和研究应符合母语学习的规律,让学生接触语言材料,认识语言现象,在反复的阅读中获得个体的独特感受,任何脱离母语的语文研究都是无源之水。研究性学习是由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分析。进而获得结论的。但通常一次的分析研究往往还无法直接获得结论,它需要反复的搜集、阅读、整理资料和一次比一次更为深入的思考、分析、讨论,有时甚至需要经过一次或几次的失败,才能获得问题的答案,语文研究性学习具有明显的反复性。
  (二)自由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他们不是纯粹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都各不相同,通过语文学习,他们不仅获得知识、发展能力,而且他们的智慧、人格以及整个的身心都将获得发展。教师应当以多样化的阅读手法引导学生研究体验文本。单就阅读来讲。就有朗读和默读等方式,具体又可进行众多分类。过去,我们只是强调“读”对文本的意义。而忽略了“读”对学习者适应性的问题。其实。这是有偏颇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求自得。选择适合学习者的阅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学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阅读、研究也具有独特性,并体现为一种个体的阅读自由。
  
  (三)亲历性
  母语的学习与研究,需由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外化的活动,亲身体验语言的意义。因此说,既有的课本剧等活动必然成为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读读议议。深入人物的心灵世界,揣摩作品的思想特征——可以通过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的角色朗读法来切身体验作家笔下所塑造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无疑对研究作品内容、把握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学科的研究活动的独特性十分明显。

  三、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条件
  
  语文课程资源是语文研究性学习得以顺利展开的重要保证。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作为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应当注意以下几种资源。
  
  (一)纸质资源
  纸质资源是指书籍、书信、卡片、日记、绘画、调查表、图片、照片等以纸张的方式呈现的资源。这些资源对学生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着特殊的作用。
  首先是语文教材。它是语文研究性学习主要的学习资源。过去我们更多地把目光放在应试上,课文的学习,练习的设计和训练都围绕着这一重心展开。教材中丰富的研究、发展因素往往被忽略,一些本应由学生思考、探究的内容往往被教师的讲授所取代,教材更多是作为应试的凭借。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语文教材引发学生参与研究的激情,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热情,换取学生挖掘自身潜力的意识。
  其次是与课题相关的书籍、报刊等。这是课题资料的重要来源,特别是一些古籍资料,在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网络资源日益丰富的今天。书籍、报刊等纸质资源仍然占有无可取代的地位。
  此外,书信、卡片、日记、绘画、调查表、图片以及照片等都具有生动直观、具体可感、易于保存等特点,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对丰富研究课题的内容、扩展研究思路、明确研究对象特点等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口头资源
  这一类资源主要包括流传于各地的未被辑录的地方童谣、歌谣、民问俗语、谚语以及故事等等。这些资源是校本课程的基础,各地区各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这些资源。它们是研究地方文化的十分重要和宝贵的资料。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这一部分资源的作用,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研究。
  
  (三)网络资源
  网络资源以计算机网络为支持,旨在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及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信息量大、信息交流快等方面的特点。总体上看,经历了由教育教学主页到教育博客的发展阶段。后者更加强调交互性、实时性和历时性。师生通过教育博客就研究课题互相讨论、交流信息和问题,有利于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也有利于师生的互动,达到教学相长。
  此外,还有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也是语文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资源,都应该积极地开发利用。
  在“研究性学习”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了解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研究内容、研究特点和研究条件。明确语文研究性学习的独特个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积极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制约农村学校新课程改革的因素

下一篇:浅谈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