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资源开发的实践研究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2
众所周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基础,对其品德的形成和今后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老师对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道德转化的过程认识不足,还明显存在着重教材资源、轻学生资源的现象。要把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让教学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小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学校中诸教育因素要互相配合、有机渗透。从学校实施德育的途径来看,要把学科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起来,互为补充,才能取得德育工作的实效。
一、关键在于选择载体
要充分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选择载体。思品课,是常见的德育载体,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它有抵触情绪,它也不是唯一的活动载体,其实各类课堂中让学生接受德育的载体无所不在。比如,在六年级语文《船长》课堂上,学生们认识了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英雄形象,英雄船长哈尔威在危急中沉着冷静、与轮船共存亡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学生。教师接着说:“我们走近英雄,是为了认识英雄、呼唤英雄,因为我们需要船长这样的英雄,尤其是当灾难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看看十多年前那场发生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吧。”出示克拉玛依火灾的文字材料:“然而断电后不久,原来开着的卷帘门突然掉落下来,而此时其他几个供人逃生的安全门全都死死地关闭着,掌管钥匙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去向。”“几百人在内的友谊馆变成了完全封闭的大火炉。剩下的人们则成了火炉中肆意烘烤的人肉燃料,仅仅过去了二十几分钟,一切都结束了。”“在许多孩子弱小的身体上,有成年男人的大皮鞋印,也有成年女子的细若尖刀的鞋跟踩下的血洞。”这些文字强烈而无声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心灵。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何尝不想一起去扛起那扇落下的卷帘门,他们又何尝不想去做一个维持逃生秩序的真正英雄。大道无痕,道德的认知在无声无息中得到形成巩固,这种情感体验才是最深刻的。此外,“神七飞天”,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航天事业正蒸蒸日上;“奥运赛场”,让学生感受体育健儿的雄姿英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学生感受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思考体验,情至深处,震撼认同,美好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德育效果得以体现。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怎能不变?教师在使用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特别是德育课程,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课堂教学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教师要学会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灵活变换、变通,拓展德育教育资源。
如教学《孔子》一课时,让学生记住孔子的教育名言,培养学生汲取继承孔子提倡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对小学生来说,孔子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为贴近学生实际,可结合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补充现实材料,讲述孔子提倡的做人的道理,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将教材内容由虚变实,运用故事、寓言等,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建立共产主义小组这段历史,学生比较陌生,可通过“板块”游戏的形式,运用人物肖像与共产主义小组所在地的板块磁贴,讲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与创立者,引导学生演示活动板块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的共产主义小组及其创立者。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校内良好的德育氛围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小桥流水,假山喷泉,相映成趣;杨柳依依,绿草如茵,鲜花四季开放,特别是金秋季节,丹桂飘香,沁人心脾。清洁而平整的路面,高雅而现代的微机房和阅览室,无不在陶情养性、振奋精神的同时,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和校园环境的完美融合。学校开辟了“才艺展示长廊”,发动学生亲自动手写字、画画、刻纸等,参与学校文化氛围建设,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享受、体味中接受环境的各种教育功能的影响。学校还指导学生参与校园“小荷电视台”节目录制播放的全过程,及时报道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新人、新事、新面貌,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四、充分运用德育素材
要充分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德育的素材至关重要。“看不见,摸不着”、“高大偏远”的德育教材让学生味同嚼蜡、兴味索然,而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素材,学生才会感到亲切,易于认同,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水乡兴化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德育的资源举不胜举,如耳熟能详的市歌《梦水乡》:“会望海光月,轻扣板桥霜”,“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万亩荷塘绿,千岛菜花黄,荟萃江南秀色,我的甜美故乡”……尽展兴化的水美景美和淳朴民风。总之,德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实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价值,体现了一种民主的课程管理政策,增强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增进了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儿童初步的道德感悟能力,探讨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改变了以往道德灌输及强制管理的德育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在发展,课程在进步,我们会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水平,使校本课程——真正能成为童话中的点金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服务。
一、关键在于选择载体
要充分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关键在于选择载体。思品课,是常见的德育载体,但长期以来学生对它有抵触情绪,它也不是唯一的活动载体,其实各类课堂中让学生接受德育的载体无所不在。比如,在六年级语文《船长》课堂上,学生们认识了一位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英雄形象,英雄船长哈尔威在危急中沉着冷静、与轮船共存亡的情景深深打动了学生。教师接着说:“我们走近英雄,是为了认识英雄、呼唤英雄,因为我们需要船长这样的英雄,尤其是当灾难降临在我们身边的时候。下面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看看十多年前那场发生在我国新疆克拉玛依的大火吧。”出示克拉玛依火灾的文字材料:“然而断电后不久,原来开着的卷帘门突然掉落下来,而此时其他几个供人逃生的安全门全都死死地关闭着,掌管钥匙的工作人员也不知道去向。”“几百人在内的友谊馆变成了完全封闭的大火炉。剩下的人们则成了火炉中肆意烘烤的人肉燃料,仅仅过去了二十几分钟,一切都结束了。”“在许多孩子弱小的身体上,有成年男人的大皮鞋印,也有成年女子的细若尖刀的鞋跟踩下的血洞。”这些文字强烈而无声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心灵。教室里安静极了,学生们何尝不想一起去扛起那扇落下的卷帘门,他们又何尝不想去做一个维持逃生秩序的真正英雄。大道无痕,道德的认知在无声无息中得到形成巩固,这种情感体验才是最深刻的。此外,“神七飞天”,让学生感受祖国的航天事业正蒸蒸日上;“奥运赛场”,让学生感受体育健儿的雄姿英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让学生感受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人生……思考体验,情至深处,震撼认同,美好的道德情感得以升华,德育效果得以体现。
二、创造性使用教材
时代在变,学生在变,教法在变,教学内容怎能不变?教师在使用课本时,就应该特别注意创造性地使用,既善于利用课本,又敢于跳出课本。特别是德育课程,三分得于课内,七分得于课外,课堂教学应既包括课本内容,又充满生活内容、现实内容和时代内容。因此,教师要学会对现有部分教材内容灵活变换、变通,拓展德育教育资源。
如教学《孔子》一课时,让学生记住孔子的教育名言,培养学生汲取继承孔子提倡的一些做人的道理。对小学生来说,孔子离他们的生活实际太远,为贴近学生实际,可结合传统美德和现代意识补充现实材料,讲述孔子提倡的做人的道理,让学生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将教材内容由虚变实,运用故事、寓言等,将抽象的道理通过浅显通俗的形式使之更形象化,从而有助于学生理解。有时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相脱节,如《中国共产党成立》一课,建立共产主义小组这段历史,学生比较陌生,可通过“板块”游戏的形式,运用人物肖像与共产主义小组所在地的板块磁贴,讲述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与创立者,引导学生演示活动板块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记住几个主要的共产主义小组及其创立者。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游戏中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
校内良好的德育氛围也是很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小桥流水,假山喷泉,相映成趣;杨柳依依,绿草如茵,鲜花四季开放,特别是金秋季节,丹桂飘香,沁人心脾。清洁而平整的路面,高雅而现代的微机房和阅览室,无不在陶情养性、振奋精神的同时,使学生从心灵深处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做到和校园环境的完美融合。学校开辟了“才艺展示长廊”,发动学生亲自动手写字、画画、刻纸等,参与学校文化氛围建设,让他们在各项活动中得到体验,在享受、体味中接受环境的各种教育功能的影响。学校还指导学生参与校园“小荷电视台”节目录制播放的全过程,及时报道学校、社会和国家的新人、新事、新面貌,通过正确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和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宣传先进模范人物,正确引导师生的价值取向,培育良好的校园风范和校园精神,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四、充分运用德育素材
要充分挖掘优秀的教育资源,德育的素材至关重要。“看不见,摸不着”、“高大偏远”的德育教材让学生味同嚼蜡、兴味索然,而运用富有乡土气息和贴近学生实际的德育素材,学生才会感到亲切,易于认同,教育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水乡兴化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德育的资源举不胜举,如耳熟能详的市歌《梦水乡》:“会望海光月,轻扣板桥霜”,“微风摇曳竹影,我的梦里水乡”,“万亩荷塘绿,千岛菜花黄,荟萃江南秀色,我的甜美故乡”……尽展兴化的水美景美和淳朴民风。总之,德育校本课程改革的开发与实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教育价值,体现了一种民主的课程管理政策,增强了学生对道德知识的认识,增进了儿童的道德情感,培养了儿童初步的道德感悟能力,探讨了提高德育实效性的良好的教育方法,改变了以往道德灌输及强制管理的德育方式,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在发展,课程在进步,我们会不断努力,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加强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讨,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水平,使校本课程——真正能成为童话中的点金术,为学生的终身教育服务。
上一篇:课堂教学评价要“三多三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