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要神形合一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2
《课程标准》在无数双期待的目光中呼之而出,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重要理念已深入人心,课堂上“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比比皆是,其中不乏许多成功的经验与案例,但更多的只是“披着羊皮的狼”。究竟是学生问题,还是教师假以“小组合作学习”来搞“包装”?……就目前而言,许多课堂中的“小组合作”搞得轰轰烈烈,五彩斑斓,但美丽的外表只是一种形式,实在无法掩饰其空虚的内心,不得不令人匪夷所思。
一、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低效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1.冷场。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造成“冷场”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
(1)教师方面:分配小组成员时没有指定组长,大家谁也不愿意先开口,没有将任务分配给小组的每个成员,没有让成员明确各自的角色或地位;教师往往在没有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进行一些多数情况下不太真实的活动,学生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开口;在大班教学的现状下,学生大面积地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师多以抽查性的发言为主等等。
(2)学生方面:学生平时都习惯于“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淡薄,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探求;特别是对开口讨论的任务有畏惧心理,怕出错误被别人耻笑和丢面子,只希望听别人说。另外,有些学生虽然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基础不好或词汇、句型不熟悉,只用简单的句子又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只好保持沉默。
2.冷热不均。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机会多,成为主角,而另外一些学生被冷落一旁,习惯于当听众。长此以往,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甚至掉下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成绩较好且外向、善谈的同学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想在其他成员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正在讨论的问题有较好的了解,所以能有出色的表现。另一方面,其他同学或许有自卑心理,或许基础较差,只是一声不响地听别人说,即使自己有问题也不愿提出,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主动与其他同学沟通,进行“交互”性的学习和讨论,导致有些同学觉得小组活动毫无意义,甚至是在浪费时间。
3.偃旗息鼓。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课堂教学既有集体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往往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导致合作学习不充分,使讨论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终止大家的讨论时间,使学生想表达的观点无法完全地表达,甚至连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的时间也没有。教师在作简要的总结归纳后,草草结束任务,使得小组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1.准备要充分。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首先要弄清活动的主题,即小组活动要达成的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确定本活动所属的类型,是操练某一语言现象,还是要解决某种交际问题,还是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产生共鸣?另外,教师还要考虑这一任务对于学生的适应性,包括任务的主题是否与所学课文的主题相关联?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方面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的,它们都会影响下一步学生分组的方式、小组活动的类型和讨论的效果等。同时,教师还要估计活动所需的时间,以便调控活动过程。
2.分组要有序。组建学习小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它们之间在人员数目、小组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小组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是指就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方面,人与人之间是各不同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构成的合作小组,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3.分工要明确。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应扮演一种角色,担当一定的责任,这会使他们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四人小组一般分为组长、检查员、联络员和评价员;六人小组分为组长、检查员、收发员、评价员、联络员和记录员。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实效性。小组成员的分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半个月轮换一次,这样让每位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对他们充满了刺激和挑战。同时,让每个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地位,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是实现小组共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景中的“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
4.评价要多维。“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时,教师要做好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今后小组活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把握住分寸,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表达流畅的小组代表给予表扬,如集体鼓掌;对那些表达“卡壳”或表达不清楚的代表,教师要做好引导与启发工作。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要只是评价小组活动的学习结果,要兼顾对小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哪一组小组活动中组员的参与最积极,哪组活动开展得最认真。教师评价中还要包括学生倾听他人发言的情况,对做得特别好的小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它发挥出重大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有教师对合作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做好精心的准备,才能真正减少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一、小组合作学习产生低效的现象及其原因分析
1.冷场。在开展小组合作活动时,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之无关的事,造成“冷场”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既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
(1)教师方面:分配小组成员时没有指定组长,大家谁也不愿意先开口,没有将任务分配给小组的每个成员,没有让成员明确各自的角色或地位;教师往往在没有语言输入的情况下就让学生进行一些多数情况下不太真实的活动,学生感到茫然,不知如何开口;在大班教学的现状下,学生大面积地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师多以抽查性的发言为主等等。
(2)学生方面:学生平时都习惯于“认真听讲”,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淡薄,被动接受多于主动探求;特别是对开口讨论的任务有畏惧心理,怕出错误被别人耻笑和丢面子,只希望听别人说。另外,有些学生虽然想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基础不好或词汇、句型不熟悉,只用简单的句子又很难将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因此只好保持沉默。
2.冷热不均。合作学习是小组或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集体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要承担特定的职责。但实际情况往往是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发言机会多,成为主角,而另外一些学生被冷落一旁,习惯于当听众。长此以往,会挫伤部分同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甚至对小组活动感到厌烦,甚至掉下队来。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成绩较好且外向、善谈的同学有很强的表现欲,他们想在其他成员面前表现一下自己,以满足自己的成就感;同时他们也可能对正在讨论的问题有较好的了解,所以能有出色的表现。另一方面,其他同学或许有自卑心理,或许基础较差,只是一声不响地听别人说,即使自己有问题也不愿提出,不愿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能主动与其他同学沟通,进行“交互”性的学习和讨论,导致有些同学觉得小组活动毫无意义,甚至是在浪费时间。
3.偃旗息鼓。在课堂教学中,教学时间是很有限的。课堂教学既有集体学习,又有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教师往往担心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因此不能留给学生充分的合作学习时间,导致合作学习不充分,使讨论停留在表层理解而缺乏深度。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刚刚展开,所研究的问题刚刚有所深入,教师便终止大家的讨论时间,使学生想表达的观点无法完全地表达,甚至连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的时间也没有。教师在作简要的总结归纳后,草草结束任务,使得小组讨论的效果大打折扣,小组活动流于形式。
二、消除低效现象,优化小组合作的对策
1.准备要充分。教师在设计小组活动时,首先要弄清活动的主题,即小组活动要达成的目标或要解决的问题,然后确定本活动所属的类型,是操练某一语言现象,还是要解决某种交际问题,还是就某一问题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形成共识,得出结论?活动能否引起学生的兴趣或产生共鸣?另外,教师还要考虑这一任务对于学生的适应性,包括任务的主题是否与所学课文的主题相关联?学生语言输出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这些方面都是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考虑到的,它们都会影响下一步学生分组的方式、小组活动的类型和讨论的效果等。同时,教师还要估计活动所需的时间,以便调控活动过程。
2.分组要有序。组建学习小组时,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组间同质是指就每个合作小组来说,它们之间在人员数目、小组的综合实力等方面是相等的,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小组之间不存在优劣之分,力求均衡,便于公平竞争。组内异质是指就每个小组成员来说,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各项能力的发展也有着高低之分,他们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方面,人与人之间是各不同的。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分组原则构成的合作小组,能充分调动每个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避免小组在完成任务质量上的明显差异,还有利于教师对小组展开评价,增强学生的成功体验。
3.分工要明确。每个成员在小组中都应扮演一种角色,担当一定的责任,这会使他们充满自豪感和使命感,提高每位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四人小组一般分为组长、检查员、联络员和评价员;六人小组分为组长、检查员、收发员、评价员、联络员和记录员。小组成员间互相合作,互相监督,互相帮助,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学习的实效性。小组成员的分工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般半个月轮换一次,这样让每位学生体验不同角色的不同感觉,对他们充满了刺激和挑战。同时,让每个学生明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有个人的成功,只有小组共同目标的达成,小组成员必须明确自己在小组合作中的地位,实现目标中的角色定位,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这种责任承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做好自己在组内分工的任务,因为这份工作是实现小组共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二是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这种“积极主动地协助他人”不同于其他学习情景中的“帮助”、“援助”,而是组内成员应尽的义务和不可推辞的责任。
4.评价要多维。“评价是一盏灯,能点亮学生学习前进的方向。”在每个小组汇报结束时,教师要做好客观、鼓励性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对激励学生参与活动、提高今后小组活动的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的评价一定要把握住分寸,要有针对性和指导性。对表达流畅的小组代表给予表扬,如集体鼓掌;对那些表达“卡壳”或表达不清楚的代表,教师要做好引导与启发工作。另外,教师还要注意不要偏重于对学生个体的评价,要注意对学生所在小组集体的评价;不要只是评价小组活动的学习结果,要兼顾对小组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评价,如哪一组小组活动中组员的参与最积极,哪组活动开展得最认真。教师评价中还要包括学生倾听他人发言的情况,对做得特别好的小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正在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如何使它发挥出重大的功效,有赖于广大教师对课堂合作学习作更深一层的探讨、尝试和研究。只有教师对合作学习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对每一次活动设计做好精心的准备,才能真正减少小组合作低效现象,提高教学效率。
上一篇: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