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教师教学决策的问题及改进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3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学决策 经验主义教学决策 教学决策意识 教学决策优化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的决策权,但教师从课程与教学的被动“消费者”到主动的“决策者”的转换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经验主义的教学决策。这一现象表现为教学决策的经验固化、教学决策异化、教学决策依赖等方面。有效的教师教学决策应走向交互性的师生协商决策;增强教师的教学决策意识;通过反思促进教学决策优化。
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为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充分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信息结构,审慎地判断、制定、选择适应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是自主和理性的专业活动。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的决策权,但权力的获得与充分行使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教师从教学的被动“消费者”到主动的“决策者”的转换过程依然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的经验主义教学决策。透视教师教学决策实践中的经验主义,有助于分析现有教师教学决策的不足,促进自觉、主动的教师教学决策的实现。
一、教师教学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经验主义教学决策
审视教师教学决策的实际运行过程,既有着追求创新、不断优化的有效教师教学决策,也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经验主义教学决策。经验主义教学决策不是对经验的否定,从一般意义上说,当教师教学经验不再适应教学决策的实践,脱离具体教学决策情境时,或者教师拘泥于过去的实践经验,不肯正视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变革的现实要求时,经验就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依据,而质变为捆绑教师创造性教学决策的无形绳索,也就意味着经验主义教学决策的形成。僵化、“茧化”的经验主义教学决策因其保守和封闭行为,最终会结束经验决策本身拥有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生命力和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经验主义教学决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决策的经验固化
教学决策的经验固化是教师对教学决策经验的“抱残守缺”。教师对零散累积或所借鉴的经验既缺乏本质上的分析和概括,也没有对经验应用的情境、个体教学风格、课程内容等条件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判断,盲目因循惯例与规则。具体表现为教师经验教学决策的程式化和简单随意决策。
程式化是教师把教学决策程序机械处理,不能够根据教学决策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比如上课过程碰到偏离教学设计的教学事件时,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即使出现计划之外的教学问题,教师也可以“按图索骥”,将生成规约在计划的“版图”内。随意教学决策“更多的是反应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是直觉的而不是理性的、是程序化的而不是自觉的。”反应性的教学决策或者只是被动应付教学问题的出现,或者采取简单草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缺乏高程度的、主动的思维参与,甚至表现为教师对决策问题的漠视状态。
(二)教学决策异化
决策异化是决策行为与决策目的、目标的偏离。教师教学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教学决策仅仅从怎样教来思考教学选择,忽视对学生学的关注和三维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教学决策就偏离了它应有的价值追求。教师教学决策异化主要表现为“教”为中心的决策和教师教学决策过程中对知识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的忽视。
1.“教”为中心的决策
教学决策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决策的有效,优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主体间性的交互关系使教师教学呈现协商决策的特点。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的决策者”,与教师这一“教的决策者”是“共舞”的交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决策引导学生思考与选择、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的决策水平的需要。彰显民主性的教师教学决策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权能,使教师教学决策“始于教”而“功于学”。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决策是在“师主生客”的观念下,服务于教师的“教”的决策,学生因素在教师决策中是单纯做为教学决策的客体和对象加以分析的。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决策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学生做为主体逐渐进人教师决策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师教学的决策意识淡薄和课堂互动决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决策的价值和意义怎样去认定和生成依然是教师面对的决策难题。已有的研究发现,教师在84%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扮演了主角。当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决策只是在教师决策的控制和筛选中得以外显地存在时,教学决策是否“生本”就成为我们不断要追问的问题。
2.教学决策过程重知识传递,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在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换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师“依然把教材视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惟一载体,把讨论的、活动的或探究的内容首先改造成结论性知识,而后灌输给学生去掌握。这实际上已经吞噬教材的发展功能以及方法的、激活思维的乃至策动创造精神的功能”新课程三维教育目标的提出是为了克服知识传输的片面追求,但教师对知识能力目标的偏重和“很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究竟要使学生获得怎样的发展并不明了”,因此教师教学决策中此类目标表述的空洞和宽泛反衬着知识能力目标设计的明确具体和统摄地位。
(三)教学决策依赖
教师教学决策依赖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对教师集体教学决策的依赖和对教科书的依赖。
1.集体决策依赖
集体决策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对一组可能的备选方案做出抉择的过程,是集体成员的个人偏好妥协、协商,最终达成一项社会决策的结果现在很多的学校为了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并要做到“五统一”,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或“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业练习等这些要求的初衷虽然很好,但却出现了教师为了达到统一的标准,应付教案检查,所写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甚至抄写别人教案的情况;或者出现将备课内容分给本备课组的成员单独去完成,备课组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后,备课组成员拿着集体备课的现成教案直接进课堂上课等现象。集体合作计划决策作为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的分享、互促与“放大”的方式,是教师个体计划决策的必要补充。如果备课过程缺乏观念互激和多种方案的寻求,没有不同教师决策风格的互补,集体备课就会滋生教师决策的群体依赖,不利于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提高。
2.教科书依赖
虽然教材是教学决策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它只是社会层次和学校层次的课程,这些课程进人教学层次需要教师的教学决策加以转化。教师不外在课程知识的搬运工和输送管道,不是忠实贯彻制度课程的执行者。教师作为专业决策者的决策职责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理念,凭借专业技能,理性判断,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合乎规律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依赖把教材作为唯一需要决策的决策内容,教科书的内容就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全部内涵,教学就是围绕学科课程展开,教师关心的是怎样把教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且教教材也减少了很多的麻烦,教师不必选择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不用担心众多学生的“奇思异想”,这都体现了教师教科书依赖的惰性决策心态。
二、教师教学决策实践的应有转变
教师教学决策并不单纯是对备选教学方案择优的心理过程,也不是遵循决策逻辑和概率规则的技术过程,而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综合考虑认知、伦理、人际等教学因素做出整体性决定的过程。
教学即决策。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主体在各种教学问题构成的困境中不断做出行动选择的过程。但教师教学决策面对的是学生主体,在不确定和动态的教学决策情境中,教师和班级几十名学生对流动中的课堂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和判断,表现出多样的心理变化和选择倾向,这种多样的差异和冲突构成了课堂教学决策的现实困境。教师即使在单方选择中暂时解决了教学问题,也会在选择后产生新的问题。
教师决策视角中的师生协商决策不是从教师走向学生,把课堂决策的任务全部交给学生,教学决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理智行为。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有主体性,即个体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这种发展受个体生长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体要成为现实主体必须经过多次确证,这多次确证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个体某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虽然协商课程的倡导者之一澳大利亚的布莫认为,当学生倾向于承担责任并力图实现课程目标时,学生参与课程方案的决策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教学决策的学生参与不仅要求参与的内在愿望和要求,还要有参与决策的能力。否则与决策就会徒有形式,不能保证教学决策的质量。
在这样的前提下,师生协商教学决策就是一种多维度的民主互动,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课程文本为媒介,不断选择学习经验和学习方式的过程。学生自主表达的选择活动而不仅仅是间题行为做为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课前的教学预设,之更加适应教学情境的变化,满足学生学习的现时需求;师生协商教学决策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认真面对学生课堂决策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以自己的专业判断与目标预设引导不断生成的学生决策。
(二)教师教学决策意识的增强
教师教学意识不等于教学决策意识。教学意识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敏感性与自觉程度。”教学决策意识则是对决策教学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积极地进行教学决策的心理倾向。教学意识关注的重点是课程标准规定了哪些教学目标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使学生听懂学会考好。而决策的核心是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判断,判断是对教学各要素信息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学决策意识是根据一定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审慎和开放地设计、权衡、选择教学方案的自觉性,是教师做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批判性、反思性的领导者而不是制度性知识的“邮递员”(佐滕学,2003)的主体性意识。教师教学决策意识包括教学决策权力意识和决策能力意识。教师既是决策的制定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教学决策的权力意识要求教师摆脱单纯地消化外在课程材料的消费者状态,充分利用课程改革赋予教师参与决策的主体性权力,在课堂层面与学生共同进行自主的教学决策。但很多教师对教学与决策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教学决策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教师只是一线的被领导者。长期没有决策权力意识的教师成为了“心平气和”的、无权力的被动执行者,而一旦被教育改革的外在力量赋予课程与教学的决策权力时又会陷人无所适从的茫然和无措的状态。缺乏决策能力意识的教师则对教师教学决策的必要性产生质疑:教师每天的工作不就是在决策吗?决策教学的能力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能力吗?他们将教学决策等同于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管理学生行为等权威性、技术性的工作,将教学决策简单化为在教学指南的遵循和教学习惯的重复中做出的一个个决定。教学决策能力是批判和反思地建构教学的能力,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充分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信息结构,审慎地判断、选择、制定适应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师教学决策的过程受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决策信息获得的有限性、时间的紧迫性和决策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制约,没有决策能力的教师不可能根据变化发展的教学实践不断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决策,没有决策能力意识的教师也不可能在决策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主动增强自我的教学决策能力。
(三)促进教学决策优化的不断反思
教师教学决策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决策优化不是追求逻辑的、数理的纯技术技巧,而是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果的最大实现。教师的教学决策既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价值判断,不同教育价值观、教学信念的教师往往具有不同的教学选择。教学决策优化作为不断生成中的主体行为,是使教学在适应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师生的成长状态的同时又不断超越这种状态的更新过程。而这种更新不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决策的冷静反思与评价。教学决策是一种“瞻前顾后”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主体不仅有‘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顺时思维,而且还要有‘将来一现在一过去’的逆向思维和‘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立体网络思维”,不仅要对教学决策的内容反思、对教学决策的过程反思,也要对教学决策的前提假定与后果反思;教师既要理性谦虚地反观自身的教学得失,也要有判断分析的教育教学标准意识和专业知识基础。杜威认为,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反省思维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以便达到未来的目的。”因此,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使教师教学决策成为一个不断改进的循环过程,使不断改进的决策成为促进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师教学决策问题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问题,也关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行为的合理有效,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实现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机械到自觉的思想转变,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领导者。
论文摘要: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的决策权,但教师从课程与教学的被动“消费者”到主动的“决策者”的转换过程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经验主义的教学决策。这一现象表现为教学决策的经验固化、教学决策异化、教学决策依赖等方面。有效的教师教学决策应走向交互性的师生协商决策;增强教师的教学决策意识;通过反思促进教学决策优化。
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为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充分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信息结构,审慎地判断、制定、选择适应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案的过程,是自主和理性的专业活动。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课程开发与教学的决策权,但权力的获得与充分行使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教师从教学的被动“消费者”到主动的“决策者”的转换过程依然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和突破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师的经验主义教学决策。透视教师教学决策实践中的经验主义,有助于分析现有教师教学决策的不足,促进自觉、主动的教师教学决策的实现。
一、教师教学决策存在的主要问题:经验主义教学决策
审视教师教学决策的实际运行过程,既有着追求创新、不断优化的有效教师教学决策,也存在低效甚至无效的经验主义教学决策。经验主义教学决策不是对经验的否定,从一般意义上说,当教师教学经验不再适应教学决策的实践,脱离具体教学决策情境时,或者教师拘泥于过去的实践经验,不肯正视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变革的现实要求时,经验就不再是一种有效的教学依据,而质变为捆绑教师创造性教学决策的无形绳索,也就意味着经验主义教学决策的形成。僵化、“茧化”的经验主义教学决策因其保守和封闭行为,最终会结束经验决策本身拥有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生命力和促进教学的积极作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经验主义教学决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学决策的经验固化
教学决策的经验固化是教师对教学决策经验的“抱残守缺”。教师对零散累积或所借鉴的经验既缺乏本质上的分析和概括,也没有对经验应用的情境、个体教学风格、课程内容等条件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判断,盲目因循惯例与规则。具体表现为教师经验教学决策的程式化和简单随意决策。
程式化是教师把教学决策程序机械处理,不能够根据教学决策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灵活的调整。比如上课过程碰到偏离教学设计的教学事件时,教师严格按照教学计划进行,即使出现计划之外的教学问题,教师也可以“按图索骥”,将生成规约在计划的“版图”内。随意教学决策“更多的是反应性的而不是反思性的,是直觉的而不是理性的、是程序化的而不是自觉的。”反应性的教学决策或者只是被动应付教学问题的出现,或者采取简单草率的方式解决问题,对问题的发现和解决缺乏高程度的、主动的思维参与,甚至表现为教师对决策问题的漠视状态。
(二)教学决策异化
决策异化是决策行为与决策目的、目标的偏离。教师教学决策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当教学决策仅仅从怎样教来思考教学选择,忽视对学生学的关注和三维教学目标的整体实现,教学决策就偏离了它应有的价值追求。教师教学决策异化主要表现为“教”为中心的决策和教师教学决策过程中对知识目标之外的其他目标的忽视。
1.“教”为中心的决策
教学决策的目的是通过教师教学决策的有效,优化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师生主体间性的交互关系使教师教学呈现协商决策的特点。从学的角度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学的决策者”,与教师这一“教的决策者”是“共舞”的交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决策引导学生思考与选择、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调动其积极性的过程,也是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判断能力,不断提高学生“学”的决策水平的需要。彰显民主性的教师教学决策才能在教学实践中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主体权能,使教师教学决策“始于教”而“功于学”。
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决策是在“师主生客”的观念下,服务于教师的“教”的决策,学生因素在教师决策中是单纯做为教学决策的客体和对象加以分析的。这种教师中心的教学决策已经受到了广泛的批评和质疑,学生做为主体逐渐进人教师决策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师教学的决策意识淡薄和课堂互动决策能力不足的情况下,学生决策的价值和意义怎样去认定和生成依然是教师面对的决策难题。已有的研究发现,教师在84%的课堂交流过程中扮演了主角。当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决策只是在教师决策的控制和筛选中得以外显地存在时,教学决策是否“生本”就成为我们不断要追问的问题。
2.教学决策过程重知识传递,轻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
在学校教育还没有真正从应试教育转换到素质教育的今天,很多教师“依然把教材视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惟一载体,把讨论的、活动的或探究的内容首先改造成结论性知识,而后灌输给学生去掌握。这实际上已经吞噬教材的发展功能以及方法的、激活思维的乃至策动创造精神的功能”新课程三维教育目标的提出是为了克服知识传输的片面追求,但教师对知识能力目标的偏重和“很多教师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究竟要使学生获得怎样的发展并不明了”,因此教师教学决策中此类目标表述的空洞和宽泛反衬着知识能力目标设计的明确具体和统摄地位。
(三)教学决策依赖
教师教学决策依赖主要表现为教师个体对教师集体教学决策的依赖和对教科书的依赖。
1.集体决策依赖
集体决策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群体对一组可能的备选方案做出抉择的过程,是集体成员的个人偏好妥协、协商,最终达成一项社会决策的结果现在很多的学校为了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力量,要求教师集体备课并要做到“五统一”,即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统一、教学难点统一、教学方法统一、教学过程统一;或“四统一”,即统一教学进度、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内容、统一作业练习等这些要求的初衷虽然很好,但却出现了教师为了达到统一的标准,应付教案检查,所写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甚至抄写别人教案的情况;或者出现将备课内容分给本备课组的成员单独去完成,备课组形成集体备课的教案后,备课组成员拿着集体备课的现成教案直接进课堂上课等现象。集体合作计划决策作为教学经验与实践智慧的分享、互促与“放大”的方式,是教师个体计划决策的必要补充。如果备课过程缺乏观念互激和多种方案的寻求,没有不同教师决策风格的互补,集体备课就会滋生教师决策的群体依赖,不利于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提高。
2.教科书依赖
虽然教材是教学决策的主要课程资源,但它只是社会层次和学校层次的课程,这些课程进人教学层次需要教师的教学决策加以转化。教师不外在课程知识的搬运工和输送管道,不是忠实贯彻制度课程的执行者。教师作为专业决策者的决策职责是运用自己的专业理念,凭借专业技能,理性判断,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合乎规律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科书依赖把教材作为唯一需要决策的决策内容,教科书的内容就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全部内涵,教学就是围绕学科课程展开,教师关心的是怎样把教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且教教材也减少了很多的麻烦,教师不必选择和开发各种课程资源,不用担心众多学生的“奇思异想”,这都体现了教师教科书依赖的惰性决策心态。
二、教师教学决策实践的应有转变
教师教学决策并不单纯是对备选教学方案择优的心理过程,也不是遵循决策逻辑和概率规则的技术过程,而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教师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综合考虑认知、伦理、人际等教学因素做出整体性决定的过程。
(一)交互性的师生协商决策
教学即决策。教师教学决策是教师主体在各种教学问题构成的困境中不断做出行动选择的过程。但教师教学决策面对的是学生主体,在不确定和动态的教学决策情境中,教师和班级几十名学生对流动中的课堂事件有着不同的反应和判断,表现出多样的心理变化和选择倾向,这种多样的差异和冲突构成了课堂教学决策的现实困境。教师即使在单方选择中暂时解决了教学问题,也会在选择后产生新的问题。
教师决策视角中的师生协商决策不是从教师走向学生,把课堂决策的任务全部交给学生,教学决策是有意识有目的的理智行为。根据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并非每一个人都是现实的主体,只有当人有了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并现实地作用于客体的时候,他才有主体性,即个体本身具有发展的潜力,只是这种发展受个体生长因素的制约。学生个体要成为现实主体必须经过多次确证,这多次确证的过程其实是学生个体某方面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虽然协商课程的倡导者之一澳大利亚的布莫认为,当学生倾向于承担责任并力图实现课程目标时,学生参与课程方案的决策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但教学决策的学生参与不仅要求参与的内在愿望和要求,还要有参与决策的能力。否则与决策就会徒有形式,不能保证教学决策的质量。
在这样的前提下,师生协商教学决策就是一种多维度的民主互动,是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以课程文本为媒介,不断选择学习经验和学习方式的过程。学生自主表达的选择活动而不仅仅是间题行为做为教学信息反馈给教师,使教师能够及时调整课前的教学预设,之更加适应教学情境的变化,满足学生学习的现时需求;师生协商教学决策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在认真面对学生课堂决策时,能够更好地理解不同学生的发展程度,以自己的专业判断与目标预设引导不断生成的学生决策。
(二)教师教学决策意识的增强
教师教学意识不等于教学决策意识。教学意识是指教师“对教学的敏感性与自觉程度。”教学决策意识则是对决策教学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积极地进行教学决策的心理倾向。教学意识关注的重点是课程标准规定了哪些教学目标和如何实现这些目标,以使学生听懂学会考好。而决策的核心是选择,选择的前提是判断,判断是对教学各要素信息的理性思考。因此教学决策意识是根据一定的课程标准与教学目标,审慎和开放地设计、权衡、选择教学方案的自觉性,是教师做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批判性、反思性的领导者而不是制度性知识的“邮递员”(佐滕学,2003)的主体性意识。教师教学决策意识包括教学决策权力意识和决策能力意识。教师既是决策的制定者,也是决策的执行者。教学决策的权力意识要求教师摆脱单纯地消化外在课程材料的消费者状态,充分利用课程改革赋予教师参与决策的主体性权力,在课堂层面与学生共同进行自主的教学决策。但很多教师对教学与决策的关系认识模糊,认为教学决策是学校领导的事情,教师只是一线的被领导者。长期没有决策权力意识的教师成为了“心平气和”的、无权力的被动执行者,而一旦被教育改革的外在力量赋予课程与教学的决策权力时又会陷人无所适从的茫然和无措的状态。缺乏决策能力意识的教师则对教师教学决策的必要性产生质疑:教师每天的工作不就是在决策吗?决策教学的能力是教师的一种基本专业能力吗?他们将教学决策等同于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管理学生行为等权威性、技术性的工作,将教学决策简单化为在教学指南的遵循和教学习惯的重复中做出的一个个决定。教学决策能力是批判和反思地建构教学的能力,是为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充分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的教与学的信息结构,审慎地判断、选择、制定适应特定教学情境的教学方案的能力。教师教学决策的过程受决策任务的复杂性、决策信息获得的有限性、时间的紧迫性和决策环境的动态变化的制约,没有决策能力的教师不可能根据变化发展的教学实践不断做出合理有效的教学决策,没有决策能力意识的教师也不可能在决策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主动增强自我的教学决策能力。
(三)促进教学决策优化的不断反思
教师教学决策伴随着教学过程的始终。教学决策优化不是追求逻辑的、数理的纯技术技巧,而是教师教学决策能力的提升和决策效果的最大实现。教师的教学决策既是一种事实判断,也是价值判断,不同教育价值观、教学信念的教师往往具有不同的教学选择。教学决策优化作为不断生成中的主体行为,是使教学在适应特定教学环境中的师生的成长状态的同时又不断超越这种状态的更新过程。而这种更新不是自动发生的,它需要教师对教学决策的冷静反思与评价。教学决策是一种“瞻前顾后”的思维活动,“它要求思维主体不仅有‘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顺时思维,而且还要有‘将来一现在一过去’的逆向思维和‘过去一现在一将来’的立体网络思维”,不仅要对教学决策的内容反思、对教学决策的过程反思,也要对教学决策的前提假定与后果反思;教师既要理性谦虚地反观自身的教学得失,也要有判断分析的教育教学标准意识和专业知识基础。杜威认为,反复的、严肃的、持续不断的反省思维能够使我们的行动具有深思熟虑和自觉的方式,把单纯情欲的、盲目的和冲动的行动转变为智慧的行动,以便达到未来的目的。”因此,只有不断的反思才能使教师教学决策成为一个不断改进的循环过程,使不断改进的决策成为促进教学优化的重要手段。
总之,教师教学决策问题不仅仅是知识和方法问题,也关乎教师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教学行为的合理有效,正视这些问题有助于教师实现从观望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机械到自觉的思想转变,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领导者。
下一篇:让反思成为教学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