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喜爱的教师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3
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新课程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舒展灵性的空间,是师生共同创造、探索世界的窗口,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课堂是学生愉悦成长的地方,是充满阳光的地方,这是一个社会的雏形,学生在这里应该学会堂堂正正地做人,教师应把社会责任、公民素质、教育目标转化为和风细雨滋润学生成长,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是我们每位教师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时刻在内心铭记,也时刻为之努力。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教师了,才更加喜欢你所教的那门课程,这样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可见,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对提高课堂效率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呢?
一、尽展爱心,创造奇迹
关于“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国内外教育家有过许多论述。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过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更是一种能够触及学生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学生张某,单亲,在刚升入高一时在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该生比较聪明,成绩一直不错,但后来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先是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之后一直跟奶奶生活,后来到了高二分科分班,听说她的奶奶也去世了。陡然间,他变成了“孤儿”,他原本觉得这个词离他好远,可突然间如此不幸的命运就降临在一个高中生的身上,一时间他不知所措。好长时间没有他的消息,到高三的时候,偶然一次在办公室里听到一位班主任提到张某找他要调班,他以为该生恃才自傲,很不耐烦地说:“赶紧走,爱去哪班去哪班,明天之前就离开。”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无助,也深深地明白:他其实哪里是仗着自己学习还不错而“挑三拣四”,根本就是刚入高三又分班,他觉得无从适应罢了,他只不过想借助外表的冷漠和故作的高傲来掩藏那失去了父母疼爱的孤苦无依彷徨凄楚。我想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必是伤心到了极点,沮丧到了极点。
我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助他。我相信——唯爱无敌;我也深知——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走后,我与他的班主任进行了一次长谈。那位班主任说不清楚个中缘由,才误会其自以为是,早知道这样,无论如何也不说出那样的话了。长谈过后,我们一起又找到张某,做了思想工作,并且在以后的时间对他的生活也尽可能地加以照顾。爱心所至,冷漠尽释。从此,该生经常到办公室帮老师收发练习,而且变得更加自信阳光。我想这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深挚的“爱”,而这种爱使这失去父母爱的孩子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幸福,帮他走出自闭的阴影。
由此看出,“爱”是神奇的,“爱”的力量更是无穷的,爱确是一种能够触及学生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本来就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的基本理念,我们要对“完整的人”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的原则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原则。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数学课上,稍微困难一点的题目,可让优秀学生主动来讲台展示自己的思路,而稍微基础的题目,可点名让一些学困生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时间长了,每位同学都会认真完成课前该做的练习,课上便会争先恐后地来表现自己。我坚持了一个多学期这种做法,学生的成绩还真是提高了不少,而且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比我的做法还好,这样的效果还真不错。其实,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各有长短,只要激发其兴趣,就能发挥其潜能。
三、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即使是高中的学生,有时他们的自制力还是很欠缺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能否抓住学生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师生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直接影响其效果。在情绪低落时则思维阻塞,操作迟缓,学习效率低。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成长。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情境,需要做到“量体裁衣”和“因需而设”,选择与教学内容、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增强情境的针对性,同时提高其有效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想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教师还必须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更佩服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关于教育有这样一句世界性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会真正理解。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落实五个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的学校、班级,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从不同的广度、深度、综合训练);针对性原则(即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备不一样的课,如可以进行提高题训练、选做题训练);计划性原则(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统筹安排,教学更不例外);有效性原则(教师选题要注重有效及纠错功能,课堂有效:加强课堂容量,不是题目多少,而是思维容量要够);思想性原则(如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基础多渗透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与整合等)。
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教育天地中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之路亦是漫长,但我将矢志不渝,永不言弃地求索,创新,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的教师。
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展开,如何建构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如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成为学生喜爱的教师,是我们每位教师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
做学生喜欢的老师,我时刻在内心铭记,也时刻为之努力。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只有学生喜欢教师了,才更加喜欢你所教的那门课程,这样学习才会更加有效。可见,做一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对提高课堂效率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成为一名学生喜爱的教师呢?
一、尽展爱心,创造奇迹
关于“爱”的教育的重要性,国内外教育家有过许多论述。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教师如果只爱事业他是一个好老师;一个教师如果只像父母那样爱孩子,他是一个比那种虽读过万卷书但既不爱事业也不爱孩子的教师更好一些的教师;而如果教师把对事业和对学生的爱兼备于一身,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了。”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爱更是一种能够触及学生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我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学生张某,单亲,在刚升入高一时在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该生比较聪明,成绩一直不错,但后来家里发生了一系列的变故,先是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之后一直跟奶奶生活,后来到了高二分科分班,听说她的奶奶也去世了。陡然间,他变成了“孤儿”,他原本觉得这个词离他好远,可突然间如此不幸的命运就降临在一个高中生的身上,一时间他不知所措。好长时间没有他的消息,到高三的时候,偶然一次在办公室里听到一位班主任提到张某找他要调班,他以为该生恃才自傲,很不耐烦地说:“赶紧走,爱去哪班去哪班,明天之前就离开。”我深切地感受到他内心的痛苦无助,也深深地明白:他其实哪里是仗着自己学习还不错而“挑三拣四”,根本就是刚入高三又分班,他觉得无从适应罢了,他只不过想借助外表的冷漠和故作的高傲来掩藏那失去了父母疼爱的孤苦无依彷徨凄楚。我想此时此刻他的内心必是伤心到了极点,沮丧到了极点。
我一定要尽全力去帮助他。我相信——唯爱无敌;我也深知——解铃还须系铃人。学生走后,我与他的班主任进行了一次长谈。那位班主任说不清楚个中缘由,才误会其自以为是,早知道这样,无论如何也不说出那样的话了。长谈过后,我们一起又找到张某,做了思想工作,并且在以后的时间对他的生活也尽可能地加以照顾。爱心所至,冷漠尽释。从此,该生经常到办公室帮老师收发练习,而且变得更加自信阳光。我想这是因为他感受到了来自教师的深挚的“爱”,而这种爱使这失去父母爱的孩子感受到了无尽的温暖和幸福,帮他走出自闭的阴影。
由此看出,“爱”是神奇的,“爱”的力量更是无穷的,爱确是一种能够触及学生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二、充分了解,激趣挖潜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学本来就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我们的基本理念,我们要对“完整的人”施以“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全”的原则是指全面发展,“全体学生”的原则。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真实状态是决定有效课堂教学一切活动的出发点。每一个学生都是完整的、鲜活的个体,有其特殊的年龄特征和复杂的心理需要。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全体学生,掌握和分析学生的需求,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只有充分了解学生,才能作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堂教学设计。
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承认差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情况,有的放矢地备课;要利用多种反馈渠道,积极创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条件和情境,尽可能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如数学课上,稍微困难一点的题目,可让优秀学生主动来讲台展示自己的思路,而稍微基础的题目,可点名让一些学困生来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时间长了,每位同学都会认真完成课前该做的练习,课上便会争先恐后地来表现自己。我坚持了一个多学期这种做法,学生的成绩还真是提高了不少,而且经常会有学生提出一题多解,有时学生的方法比我的做法还好,这样的效果还真不错。其实,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学困生,他们都各有长短,只要激发其兴趣,就能发挥其潜能。
三、创设情境,因材施教
即使是高中的学生,有时他们的自制力还是很欠缺的。“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伊始能否抓住学生也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是一种特定的群体活动,师生情绪的高涨与低落直接影响其效果。在情绪低落时则思维阻塞,操作迟缓,学习效率低。在新课程有效教学中,教师应建立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情境中愉快地学习、成长。
教师要设计好问题情境,需要做到“量体裁衣”和“因需而设”,选择与教学内容、学习主题有关的问题,增强情境的针对性,同时提高其有效性。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当然,想要真正做到让学生喜欢,教师还必须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让学生更佩服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关于教育有这样一句世界性名言:告诉我,我会忘记;分析给我听,我可能记住;如果让我参与,我会真正理解。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落实五个原则:因材施教原则(针对不同的学校、班级,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从不同的广度、深度、综合训练);针对性原则(即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备不一样的课,如可以进行提高题训练、选做题训练);计划性原则(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统筹安排,教学更不例外);有效性原则(教师选题要注重有效及纠错功能,课堂有效:加强课堂容量,不是题目多少,而是思维容量要够);思想性原则(如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基础多渗透数学思想,如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化归与整合等)。
教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在教育天地中做一名学生喜爱的老师之路亦是漫长,但我将矢志不渝,永不言弃地求索,创新,成为学生心目中永远的教师。
上一篇:浅论提高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对策
下一篇:试析新课堂学生话语权的缺失及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