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教学价值的旨归: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4
〔论文关键词〕教学价值 课堂管理 课堂领导 教师
〔论文摘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领导则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学生朝健康方向自我实现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和艺术。二者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都有本质性的差别。教师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的行为变革是教师教学价值的回溯和延伸。
在教育改革浪潮澎湃的今天,课堂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西方工业时代“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影响着国内外的教育事业,由于“管理太多,领导太少”,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管理日趋精细化,而在人文主义教育突显时代,这种管理取向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模式的需要。据悉,在素质教育刚刚启动的2001年有专家对小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行为占大多数,教师的指导性组织行为与诱导性组织行为厦乏,严重压抑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发生了偏差:课堂教学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突出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作用:追求民主、开放,抛弃秩序、规则。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价值的思考:教师的工作重心到底在哪儿?难道只是为了完成超额的升学率而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吗?抑或是仅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现实是残酷的,答案却是肯定的—教师要深化自己的职业生命价值,必须学习课堂领导的艺术,真真实实践行“教书育人”的理想。
一、从课堂管理现状透视学生人性的缺失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态场域,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首先有思考、交往、沟通的自由才有共享共创知识的可能,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形成的课堂管理体系为此做出的贡献却相当有限。即使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大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现状也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调研及其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教师的课堂管理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原则倾向于任务中心;管理风格倾向于专制独断;管理方式多为控制监督;管理内容侧重纪律约束。从这些结论来看,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为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教学成绩。这种管理取向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尊严的不平等—民主精神的缺失;个人发展特质的抑制—创新精神的缺失;心灵交往的绳束—人文关怀情感的流失;成就动机的误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断层。
著名学者昊康宁说过“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因此很多教育实践必须从人来考虑”。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现行的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是极有限的,因此,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必须对课堂管理进行“人性”的开发,深化教育工作。
二、从课堂领导诉求寻觅教学的价值旨归
领导理论之所以受时下国内外专家的推祟,是因为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思想已在侵蚀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知性和灵性。领导理论相继引人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正好是人们对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呼唤。课堂领导作为一个话题在此讨论并不是因为我国传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没有过教师的领导,而是因为各种考试制度的劣根性与教师对教育改革的非理性适应导致了今天的课堂教学价值在渐渐模糊和淡漠。从理论上的分析来看,课堂管理与课堂领导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主体的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有着区别(如表1)。
由表1可见课堂领导在“育人”的教育价值上要远远大于课堂管理,更彰显出对学生人性的关照。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相互独立的,一定程度上,课堂管理为课堂领导提供“基层”工作的准备和支持,如学习质量的管理就包括对课堂环境、纪律的管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前提下才能从更深层面展开对学生在知识、文化、人格和道德上的领导。我国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传统,从孔子的“道而弗牵,牵而弗抑”到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国际教育理念的呼应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的永恒价值在于对人更好生存的引导,而课堂领导的本质就在“引领”学生自我实现。因此,辩证地来说,教师既需要有课堂管理的技术,又要深谙领导的艺术,只有超越常规的管理站在领导的高度来统领教学才能深化“育人”这一教学价值。
课堂管理的工作主要围绕提升学习质量展开,主要体现在课堂环境管理和对教学监控的事务上。教师参与课堂领导就要在管理和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在获悉知识、感悟文化、人格提升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引领”职能。教师要实现“引领”职能,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情境是指课堂环境与各种课堂资源的一种动态组合。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对课堂情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利于师生建构、互动生成知识的角度出发。传统与现行的课堂管理多限于对物质条件、心理氛围与纪律状态的改观与调适,而情境创设则侧重于在教学策略上开发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这种情境不仅要安全、人性化,还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未来的动机,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探究、合作。
2.组织课堂文化,开发感化力量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课堂文化不仅体现在课程中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中围绕文化进行的活动中。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文化普遍的特点是:专断、单调、背离,原因就在于多数教师将课堂管理与教学环节隔离了,所以教师不仅要依靠知识、能力组织好教学活动,还要动用其文化修养、人格道德上的魅力创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在这种文化中感悟学生,潜移默化其“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的素养和功力。
3.建立学习共同体,融合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学习组织形式,它体现了人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共同体意在师生融洽沟通、交流,共同分享课堂资源,在相互影响、促进中实现共同的学习、成长目标。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组织团体学习、工作的形式,取得集体努力的“一致性”,因此教师要具体做到:指导个人学习目标,确立集体共向;赋权学生参与组织合作活动;权责义务和分享权利的角色定位;运用课堂文化引领学生成员理解、体验共同信念,融合共同愿景;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
4.整合师生人力资源,开发互导式领导
师生人力资源是课堂资源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师生以知识、经验为载体的各种智力和能力。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活资源”,引导学生自动生成经验。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要有一种意识:这些资源同时也是学生群体影响力的见证,教的活动同时也应该合理接受学的过程的领导,这种主体间的互导式领导就是一种隐形的课堂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教学价值。
5.驱动学生成就动机,引导“自我实现”
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学生的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情感上,外在动机则体现在对学习的奖赏和对外在的压力承受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森豪斯的成就动机理论,教师要驱动学生内外动机要从以下细节着手:了解学生“成长上限”,包括学生的……创设实践条件;强化成就感;归因引导,帮助形成成就的心理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这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而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工程。因此,教师的课堂领导最终的着力点在对学生可持续生长能力的培养上。
归结全文,教育的价值在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课堂领导思想的成熟和领导力量的践行是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旨归,是新教育时代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中对教育家园的张望。本文的撰写就在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平台,厘定教师的认识,坚定教师的信念,继续他们的崇高事业之旅,不畏风雨。
〔论文摘要〕课堂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课堂领导则是指教师凭借自己的影响力引导和激励学生朝健康方向自我实现的课堂教育教学活动和艺术。二者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都有本质性的差别。教师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的行为变革是教师教学价值的回溯和延伸。
在教育改革浪潮澎湃的今天,课堂始终是教育关注的焦点。一直以来,西方工业时代“科学高效”的管理思想影响着国内外的教育事业,由于“管理太多,领导太少”,教育的主阵地课堂的管理日趋精细化,而在人文主义教育突显时代,这种管理取向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培养人才模式的需要。据悉,在素质教育刚刚启动的2001年有专家对小学课堂教学上教师课堂行为进行了调查,发现教师对课堂秩序的管理行为占大多数,教师的指导性组织行为与诱导性组织行为厦乏,严重压抑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发生了偏差:课堂教学活动“为活动而活动”;教学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突出学生主体,忽视教师作用:追求民主、开放,抛弃秩序、规则。这些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对教师课堂教学价值的思考:教师的工作重心到底在哪儿?难道只是为了完成超额的升学率而进行严格的教学管理吗?抑或是仅仅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现实是残酷的,答案却是肯定的—教师要深化自己的职业生命价值,必须学习课堂领导的艺术,真真实实践行“教书育人”的理想。
一、从课堂管理现状透视学生人性的缺失
课堂是一个动态的社会生态场域,教师和学生都必须首先有思考、交往、沟通的自由才有共享共创知识的可能,而长期以来在我国中小学校普遍形成的课堂管理体系为此做出的贡献却相当有限。即使在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大部分教师的课堂管理现状也不容乐观。笔者通过对近几年(新课程改革以来)的调研及其相关文献的分析发现,教师的课堂管理习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管理原则倾向于任务中心;管理风格倾向于专制独断;管理方式多为控制监督;管理内容侧重纪律约束。从这些结论来看,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带有明显的“工具主义”倾向—为实现教学目标,为提高教学成绩。这种管理取向的教育带给学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格尊严的不平等—民主精神的缺失;个人发展特质的抑制—创新精神的缺失;心灵交往的绳束—人文关怀情感的流失;成就动机的误导—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断层。
著名学者昊康宁说过“教育是关于人的事业,因此很多教育实践必须从人来考虑”。从上述的分析来看,现行的课堂管理制度对学生的人性关怀是极有限的,因此,要给学生全面、丰富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以利于学生自主、多样、持续地发展,必须对课堂管理进行“人性”的开发,深化教育工作。
二、从课堂领导诉求寻觅教学的价值旨归
领导理论之所以受时下国内外专家的推祟,是因为工业时代精细化管理思想已在侵蚀作为行为主体的人的知性和灵性。领导理论相继引人教育事业的各个领域正好是人们对教育中人的主体性发挥的呼唤。课堂领导作为一个话题在此讨论并不是因为我国传统和现代的课堂教学没有过教师的领导,而是因为各种考试制度的劣根性与教师对教育改革的非理性适应导致了今天的课堂教学价值在渐渐模糊和淡漠。从理论上的分析来看,课堂管理与课堂领导在教育教学目标、运行基础、主体的行为方式、工作侧重以及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上有着区别(如表1)。
由表1可见课堂领导在“育人”的教育价值上要远远大于课堂管理,更彰显出对学生人性的关照。需要注意的是二者并非完全对立、相互独立的,一定程度上,课堂管理为课堂领导提供“基层”工作的准备和支持,如学习质量的管理就包括对课堂环境、纪律的管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以及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在这些工作完成的前提下才能从更深层面展开对学生在知识、文化、人格和道德上的领导。我国历来就有“教书育人”的传统,从孔子的“道而弗牵,牵而弗抑”到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的国际教育理念的呼应说明了一个问题—教育的永恒价值在于对人更好生存的引导,而课堂领导的本质就在“引领”学生自我实现。因此,辩证地来说,教师既需要有课堂管理的技术,又要深谙领导的艺术,只有超越常规的管理站在领导的高度来统领教学才能深化“育人”这一教学价值。
三、从课堂管理到课堂领导—教师教学价值如何拓展
课堂管理的工作主要围绕提升学习质量展开,主要体现在课堂环境管理和对教学监控的事务上。教师参与课堂领导就要在管理和教学中渗透对学生在获悉知识、感悟文化、人格提升和品质形成过程中的“引领”职能。教师要实现“引领”职能,应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创设课堂情境,促进师生互动
课堂情境是指课堂环境与各种课堂资源的一种动态组合。新课程改革中专家对课堂情境的研究主要是从利于师生建构、互动生成知识的角度出发。传统与现行的课堂管理多限于对物质条件、心理氛围与纪律状态的改观与调适,而情境创设则侧重于在教学策略上开发一种支持性的学习环境,这种情境不仅要安全、人性化,还要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成就未来的动机,有利于促进师生、生生探究、合作。
2.组织课堂文化,开发感化力量
课堂文化是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学主体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方式。课堂文化不仅体现在课程中要学习的文化内容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中围绕文化进行的活动中。目前我国中小学课堂文化普遍的特点是:专断、单调、背离,原因就在于多数教师将课堂管理与教学环节隔离了,所以教师不仅要依靠知识、能力组织好教学活动,还要动用其文化修养、人格道德上的魅力创建亲密的师生关系、平等自由的互动方式,在这种文化中感悟学生,潜移默化其“学做人,学做事”“学求知”“学共处”的素养和功力。
3.建立学习共同体,融合共同愿景
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学习组织形式,它体现了人的主体间性,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课堂学习共同体意在师生融洽沟通、交流,共同分享课堂资源,在相互影响、促进中实现共同的学习、成长目标。组织行为学理论认为领导的主要职能之一在于组织团体学习、工作的形式,取得集体努力的“一致性”,因此教师要具体做到:指导个人学习目标,确立集体共向;赋权学生参与组织合作活动;权责义务和分享权利的角色定位;运用课堂文化引领学生成员理解、体验共同信念,融合共同愿景;发挥集体教育的力量。
4.整合师生人力资源,开发互导式领导
师生人力资源是课堂资源的核心部分,主要包括师生以知识、经验为载体的各种智力和能力。著名学者叶澜教授认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而,教师要敏锐地捕捉这些“活资源”,引导学生自动生成经验。教师不仅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还要有一种意识:这些资源同时也是学生群体影响力的见证,教的活动同时也应该合理接受学的过程的领导,这种主体间的互导式领导就是一种隐形的课堂资源,蕴含着巨大的教学价值。
5.驱动学生成就动机,引导“自我实现”
动机可分为内在和外在两种,学生的内在动机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情感上,外在动机则体现在对学习的奖赏和对外在的压力承受上。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森豪斯的成就动机理论,教师要驱动学生内外动机要从以下细节着手:了解学生“成长上限”,包括学生的……创设实践条件;强化成就感;归因引导,帮助形成成就的心理模式。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这是一个人发展的最高形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给我们的最大启发就是:人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而教育就是培养和发展一个人全部潜能的教养工程。因此,教师的课堂领导最终的着力点在对学生可持续生长能力的培养上。
归结全文,教育的价值在于: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信念的塑造师。教师课堂领导思想的成熟和领导力量的践行是对教育教学价值的旨归,是新教育时代我们在错综复杂的道路中对教育家园的张望。本文的撰写就在于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平台,厘定教师的认识,坚定教师的信念,继续他们的崇高事业之旅,不畏风雨。
上一篇:千里教师教学幽默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