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学生潜能 促进有效学习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7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的课程。以前我总是觉得小学信息技术课就是教会学生如何操作,上课时无非是教师演示,学生再照着“葫芦画瓢”。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好,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你还没有讲完,他就会操作了;接受能力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更有部分学生走神了,压根儿就没有听见你在说什么。因此,我们在课堂上不仅要关注信息技术本身更要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其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创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我校每个班学生都在四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个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学生也在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组织了学生开展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学生们自愿结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都有“小老师”的指导,都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制作的……最后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利用广播教学进行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状,大家畅所欲言,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也只有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下学生才不会受到压抑,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才能主动参与到大集体中去合作去深层次地探究问题。
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如: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熟悉,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2.引导观察感知体验。在上《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课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学生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动手实践掌握技巧。在教学画图时,我经常会利用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组成形象生动的各种画面,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奥运五环》、《海底世界》、《迷宫》等作品。在教学画图过程中,我将学生作品配上优雅的音乐播放给全体学生观看,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纷纷加以评论,我就适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学生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直到下课,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三、利用情境激励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其实有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加以设计,注意创设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确立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这样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时同学对老师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可能当面不好意思讲,本课就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学生自己参考旁边的同学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马上给老师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了。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然后在我这样不断的刺激下,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做到成功发送电子邮件。
我在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中键盘指法练习这一课时,发现教材内容比较枯燥,不太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练习英文指法,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设计了介绍中英文打字应用的重要性等相关内容,而且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网上会议的内容,试着输入短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输入速度还有待提高,然后设计一个打字竞赛练习软件,学生可以和计算机展开竞赛,可以和同伴比赛谁的输入速度快,准确率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热情和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所以,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巧妙利用情境激励的教学手段,就能帮助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尝试“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以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最终达成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挖掘了学习潜能。
我在教学《图形有移动和复制》一课,就是先给学生设计了情境优美的课件,并提出了三点任务:“让蝴蝶飞到花朵上”(移动)、“把你邀请的小动物复制到画图文件中”(复制、粘贴)、“添加自己的创意,展示个性”(体现层次性),前两个任务必须完成,第三个任务可选。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生,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确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总之,我们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采取多样实效的办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挖掘学习潜能,真正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年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2004年
3.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4.彭钢、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一、创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有效保持学生的学习情趣。
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创设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
我校每个班学生都在四十人左右,绝大部分学生上机操作时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作为教师根本忙不过来,有时不免会挫伤没有被辅导学生的积极性。于是,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先掌握的学生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个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了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学生也在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记得有一次,我在讲解完画图的基本操作后,组织了学生开展图画作品大赛活动。学生们自愿结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组都有“小老师”的指导,都有明确合理的分工,有负责设计、有负责制作的……最后各个小组还将作品存到指定的文件夹中利用广播教学进行评价,改变了以前由教师一人说了算的现状,大家畅所欲言,自评、他评、互评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也只有在这种融洽、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下学生才不会受到压抑,才能与老师、同学进行互动,才能主动参与到大集体中去合作去深层次地探究问题。
二、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基本上处在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因此,小学生是通过对实物、模型及形象性言语的直接感知、对学习材料的直接操作来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1.针对学情化繁为简。如:在给低年级上计算机课是件非常困难的事,学生键盘上的字母不熟悉,更谈不上让他们去记住字母和其它字符的位置。给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带来很大困难。通过实践,我把有趣味性的内容、图形编制成动画、配上音乐、设计新颖的导课,让学生欣赏,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或找一些较贴切且又能让学生感兴趣,能轻易理解的事物作比喻,效果显著。
2.引导观察感知体验。在上《计算机的组成》这一课时,我避开了复杂难懂的计算机结构,从课桌上的一台计算机说起,首先给学生介绍了各个部分的名字,然后让大家看一看各个设备的后面有些什么。所有的学生都兴致勃勃地弯下腰去查找,有的说显示器后面有两条线,有的说键盘后面有一条线,还有的学生说主机后面有很多很多线。然后我又引导他们顺藤摸瓜看看这些线都连到什么地方去的。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不仅了解计算机的各个设备,而且掌握了计算机的连接方法,更重要的是消除了他们对计算机的神秘感,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动手实践掌握技巧。在教学画图时,我经常会利用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组成形象生动的各种画面,使得抽象和枯燥的讲解变的形象有趣。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通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奥运五环》、《海底世界》、《迷宫》等作品。在教学画图过程中,我将学生作品配上优雅的音乐播放给全体学生观看,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纷纷加以评论,我就适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一定能成功。学生们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直到下课,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直观形象化的教学在使课堂更加活跃、有气氛地同时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形成全方位的立体空间,同时获得审美效果。
三、利用情境激励的教学手段,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往往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具体实施。其实有时我们可以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内容重新加以设计,注意创设与学习、生活相关的情景,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确立自己的课堂学习目标,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如在教学如何申请免费邮箱,并通过自己申请的邮箱发邮件到指定的邮箱这样一课时,我就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时同学对老师的一些建议和意见可能当面不好意思讲,本课就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来实现。在这么一个真实的情境下,我要求学生自己参考旁边的同学在网上申请一个免费邮箱并马上给老师的邮箱发送邮件,看谁最早完成。接下去学生就自己开始上机操作了。当有某位同学成功发送邮件后我就不止一遍的大声讲我已经收到了某某的邮件了,然后在我这样不断的刺激下,还没有发送成功的学生“驱使”他们去通过各种方法来完成这个“任务”。最后,一节课下来全班基本上都能做到成功发送电子邮件。
我在介绍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中键盘指法练习这一课时,发现教材内容比较枯燥,不太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了让学生能够认真练习英文指法,我在教学设计中,不但设计了介绍中英文打字应用的重要性等相关内容,而且让学生实际操作一下网上会议的内容,试着输入短文,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输入速度还有待提高,然后设计一个打字竞赛练习软件,学生可以和计算机展开竞赛,可以和同伴比赛谁的输入速度快,准确率高,这样就提高了学生的练习热情和兴趣,大大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
所以,如果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巧妙利用情境激励的教学手段,就能帮助引导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更好地实现自主学习,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四、尝试“任务驱动”的教学策略,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教学策略,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中注重学习的循序渐进和积累的老套路,不再按照教学内容的从易到难的顺序,而是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以完成一个“真实的任务”作为驱动来进行教学,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最终达成预设目标。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效挖掘了学习潜能。
我在教学《图形有移动和复制》一课,就是先给学生设计了情境优美的课件,并提出了三点任务:“让蝴蝶飞到花朵上”(移动)、“把你邀请的小动物复制到画图文件中”(复制、粘贴)、“添加自己的创意,展示个性”(体现层次性),前两个任务必须完成,第三个任务可选。上机时,我又将探究的主动权又交给了学生,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给他们多一些求知的欲望,多一些学习的兴趣,多一些表现的机会,多一份创造的信心,多一份成功的体验,给学生一种到达成功彼岸的力量。
确实,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体验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总之,我们作为教育改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积极探索,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采取多样实效的办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挖掘学习潜能,真正促成学生的有效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国家教育部2000年
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2004年
3.魏雄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
4.彭钢、蔡守龙《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