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提高学习能力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7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一种双边心理活动过程。“以生为本”、“多元解读”预示着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念重新认识课堂教学,建立新的课堂教学观。
心理学研究表示: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没有学习的快乐,不仅体力透支,而且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数学课堂呈现的是和谐、民主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时间短,精神面貌好,学习质量高。结合以上分析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更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生成与即时生成,焕发课堂教学的无限活力。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作为教师,理应“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惜学生在这双边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并且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因此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多方面的自主参与,提高学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好的情境创设,给学生创造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引导他们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因此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智力层次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故事、猜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参与。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课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动画显示一只羊用绳子牵住,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运动形成一个圈。这个动画的问题情境很吸引学生,学生很想知道: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些什么条件?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计算方法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了,学生也很乐意、很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发现的问题——圆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探索中来。此时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这样的学习就显得更为主动。
二、激发学生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意向。
现代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动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经常在课堂中运用直观激趣等途径,借助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大圆这一知识点,我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动画面。
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地感染着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心可想而知。
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能以宽容的心态调整教学,使教学过程富有弹性,富有人性。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投入,主动思考,通过学生质疑前后情况的不同比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尊重与宽容,使课堂出现了意外的精彩。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先请学生估算有关圆锥的体积,然后请学生根据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若干个,沙子及实验盆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验证刚才的估算是否准确。最后交流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实验不是在教师指令下被动进行的,而是具有明确的验证自大猜想的目的,因此保证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促其自主参与学习。
四、体验创造过程,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体验创造过程就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指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或有所发现和创造。
例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规则形体的体积知识后,老师特意安排了一次数学再创造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分别围在一起,每个组的桌上均放一个鸡蛋、一盆水、一个矩形水槽、一个圆柱形茶杯和一把尺子,要求每个组的同学想办法,齐心协力计算出鸡蛋的体积。经过充分讨论,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测算方法,并期盼得到老师和其他小组的认可,此时全班同学标新立异的心情很急切,人人欲当“发明者”。
生1:把鸡蛋捣破,把蛋黄、蛋清挤碎后的蛋壳都倒入圆柱体的杯中绞匀,测量杯子的底面直径和蛋汁在杯中的深度再计算。
生2:把鸡蛋放入长方体的水槽内,注满水,再取出鸡蛋,空出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生3:把圆柱形茶杯装满水,再放入鸡蛋,溢出水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
顿时,教室里像沸水滚开了锅,各小组合理分工,配合默契,持蛋、拿容器、灌水、测量、计算,很快算出了结果。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出现并进行碰撞,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各交互作用,以“动”激“活”,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尊重质疑,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辨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思维,丰富课堂的内涵,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出和谐的乐章!
心理学研究表示:在被动学习的状态下,学生往往缺乏学习的兴趣。他们只有学习的压力而没有学习的动力,只有学习的苦恼而没有学习的快乐,不仅体力透支,而且心力憔悴。而学生在主动学习状态下所产生的学习效率则截然不同,数学课堂呈现的是和谐、民主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时间短,精神面貌好,学习质量高。结合以上分析和自己的教学实践,觉得新课程的实施使我们更紧迫地感到必须对课堂教学进行多角度的反思,关注课堂教学中的预设生成与即时生成,焕发课堂教学的无限活力。在课堂教学双边参与的动态过程中,作为教师,理应“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权,尊重并珍惜学生在这双边参与的过程中不断变化的学习需求,并且把它作为推进课堂进程的重要资源。因此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下面就如何让学生多方面的自主参与,提高学习能力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自主参与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理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更好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创设情境,能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而好的情境创设,给学生创造了许多活动,这些活动给他带来的体验会深深地刺激他、引导他们在知识与情感两条主线的相互作用下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而知识就往往通过情感功能更好地被学生接受内化。因此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知识规律、智力层次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采用故事、猜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欲望,乐于发现问题,自主参与。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课始,我运用多媒体手段,动画显示一只羊用绳子牵住,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羊绕着运动形成一个圈。这个动画的问题情境很吸引学生,学生很想知道:羊能够吃多大范围的草?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些什么条件?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计算方法又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这些有价值的问题就在有趣的情境中产生了,学生也很乐意、很积极地投入到自己发现的问题——圆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的探索中来。此时学生带着自身的情感成为他们自主参与学习活动的需要,这样的学习就显得更为主动。
二、激发学生动机,形成自主参与意向。
现代学习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教师的教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因此,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能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动丰富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发掘数学自身的魅力,更能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意识和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的思想感情。因此,我们经常在课堂中运用直观激趣等途径,借助多媒体声形图文并茂的特点,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理,当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学习动机,进而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24时记时法》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在一天时间里,时针正好走两大圆这一知识点,我运用多媒体的音、形、像等功能,再现生动画面。
先摄取了学生的几组生活画面,扫进电脑,并给每个画面配有钟面,能看到时针、分针在不停地转动。教学时,熟悉的画面、悦耳的音乐,使学生赏心悦目,真切地体会到一天有24小时,时针在钟面上走了两圈。这样的导入,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地感染着生活中的数学知识,学生思维活跃,兴趣浓厚,参与心可想而知。
三、提供探索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能以宽容的心态调整教学,使教学过程富有弹性,富有人性。学生在这种民主、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中,积极投入,主动思考,通过学生质疑前后情况的不同比较,启发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的尊重与宽容,使课堂出现了意外的精彩。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时间和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学《圆锥体积》时,先请学生估算有关圆锥的体积,然后请学生根据已经准备好的材料(等底等高的、等底不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不等高不等底的圆柱和圆锥若干个,沙子及实验盆等)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验证刚才的估算是否准确。最后交流实验过程,得出实验结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体积的1/3。这样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实验不是在教师指令下被动进行的,而是具有明确的验证自大猜想的目的,因此保证了学生实践操作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给他们留下思考的空间,他们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结论,促其自主参与学习。
四、体验创造过程,提高自主参与能力。
体验创造过程就是让学生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去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也就是指凝聚在教材中的思维成果经过再创造转化为自己的思维成果或有所发现和创造。
例小学六年级学生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等规则形体的体积知识后,老师特意安排了一次数学再创造活动:把全班分成若干组,分别围在一起,每个组的桌上均放一个鸡蛋、一盆水、一个矩形水槽、一个圆柱形茶杯和一把尺子,要求每个组的同学想办法,齐心协力计算出鸡蛋的体积。经过充分讨论,每个小组都有了各自的测算方法,并期盼得到老师和其他小组的认可,此时全班同学标新立异的心情很急切,人人欲当“发明者”。
生1:把鸡蛋捣破,把蛋黄、蛋清挤碎后的蛋壳都倒入圆柱体的杯中绞匀,测量杯子的底面直径和蛋汁在杯中的深度再计算。
生2:把鸡蛋放入长方体的水槽内,注满水,再取出鸡蛋,空出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生3:把圆柱形茶杯装满水,再放入鸡蛋,溢出水的体积就是鸡蛋的体积。
……
顿时,教室里像沸水滚开了锅,各小组合理分工,配合默契,持蛋、拿容器、灌水、测量、计算,很快算出了结果。这样的设计有利于不同的思考方法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出现并进行碰撞,又在观察、讨论、思考中相互接纳,满足了学生的不同需要,尽显了学生潜在的能力,发挥了课堂教学中的多各交互作用,以“动”激“活”,从而培养了学生自主参与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尊重质疑,张扬学生的课堂主权;引导辨析,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思维,丰富课堂的内涵,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奏出和谐的乐章!
下一篇:学习校本课程后的几点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