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8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也是课程建设的“灵魂’,。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也给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带来挑战和机遇,我们应该主动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并抓住教育信息化这个机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跃式发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使用给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吸收高索质人才
就信息技术这一门来说,教师本该是专业人才,可现实中。许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半道出家,从零开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技术开课较晚;(二)学校重视得不够;(三)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与新观念作支撑。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思想来更新大家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使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什么,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努力以科研为先导.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人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来规划安排,努力探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适应培养21世纪新人的课堂教学摸式,设计“创设环境,激励兴趣,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和环节流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一流教育目标。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家级、市级的科研课题实验,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所召开的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观摩、研讨和交流活动,了解和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以科研为主导、以实践为基础,建立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群众素质,使教师们尽快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前。我校45岁以下教师100%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中青年教师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都能结合教学需要,自己制作课件。最近学校接人了宽带网,初步实现了学校的联网,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广大教师正在探索网络教学,加快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的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会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计算机是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学校应该有比较规范的学生机房、教师电子备课中心以及多媒体教师。在这方面我校就做得非常好,学校为学生及老师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我校教师已有多人的课件获市级省级奖。有了先进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能胜任操作,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要。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
积极开发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新进程
在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上,使学校成为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人力资源库和知识创新信息库,从而有效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我们才刚刚起步,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终身化发展趋势,我们将按照教育部精神和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拓展计算机网络的地域覆盖面,在已有骨干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中小学基础网站,充分利用全国网络课程资源,努力开发地方特色课程,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努力构建以交互性在线教育为主导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体系,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飞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有鉴于此,应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吸收高索质人才
就信息技术这一门来说,教师本该是专业人才,可现实中。许多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是半道出家,从零开始。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多是以下几个方面:(一)信息技术开课较晚;(二)学校重视得不够;(三)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转变观念,提高教师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有相应的科学理论与新观念作支撑。因此我们组织教师认真研读邓小平同志的教育理论,尤其是以邓小平同志的“三个面向”思想来更新大家的观念和思维方式,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和讨论,使大家明白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是什么,现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关系,从全新的视角出发,挣脱传统教学的羁绊,自觉摒弃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条条框框,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努力以科研为先导.推进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利用信息技术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融人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工程来规划安排,努力探索应用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构建适应培养21世纪新人的课堂教学摸式,设计“创设环境,激励兴趣,自主探究,协作学习”为主要特征和环节流程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一流教育目标。同时,通过积极参与国家级、市级的科研课题实验,使现代教育技术真正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为实现教育现代化服务。积极参加各级教育部门所召开的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观摩、研讨和交流活动,了解和学习先进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经验。努力以科研为主导、以实践为基础,建立一支科研型教师队伍,从整体上提高教师队伍的群众素质,使教师们尽快将现代教育思想教育技术与实践结合起来。目前。我校45岁以下教师100%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中青年教师都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都能结合教学需要,自己制作课件。最近学校接人了宽带网,初步实现了学校的联网,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广大教师正在探索网络教学,加快把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个图文声像的形象生动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会获得信息、分析信息和应用信息,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计算机是信息的主要载体,那么学校应该有比较规范的学生机房、教师电子备课中心以及多媒体教师。在这方面我校就做得非常好,学校为学生及老师提供了较好的学习环境、工作环境。我校教师已有多人的课件获市级省级奖。有了先进教学设备,还需要教师能胜任操作,把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这就需要提高教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需要。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教育,必须有高质量的教师。”
为适应信息技术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一)学校应成立教学设备管理领导队伍,从教育科研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上制定管理、科研工作计划,探索课题研究中近期计划、内容、方法等。(二)学校还应成立“多媒体计算机教研中心组”,挑选部分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中、青年教师担任实验组成员参与实验。组织所有语文、数学、英语、美术、体育科教师学习更新教育观念,统一认识,加强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实验,在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上下功夫,鼓励教师承担国家级、市级有关多媒体辅助教学,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探素和研究。(三)加强校内、外培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认知理论和教育教学理论,开展教研活动,积极探索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四)举办多形式、多层次的教师计算机知识培训班,聘请市、区教育局有关科室领导和技术人员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讲座和培训班,学习和培训信息技术,先后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多媒体计算机在教学上的应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使用技巧、多媒体素材库的编辑和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几何画板的应用、怎样开展课题研究等。(五)加强学习交流,积极参与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研学术研讨活动。在课堂教学上,鼓励教师应用多媒体组合教学手段上课,探索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六)开设多媒体教学公开周活动。鼓励中、青年教师大胆的教学尝试和实践,把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其成果列人教师的评价体系,不断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水平。(七)要求教师及时进行实验研究的专题总结,并不断上升为教育理论。教师根据各自所教学科特点及实践经验,撰写出专题总结或教学经验文章,这些理论来自于他们的课堂实践和经验体会,有一定的理性分析和理性认识。
积极开发教师继续教育课程,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新进程
在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与应用研究及教育信息化的理论研究上,使学校成为教育信息化工程的人力资源库和知识创新信息库,从而有效推进继续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我们才刚刚起步,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知识化、信息网络化、教育终身化发展趋势,我们将按照教育部精神和我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拓展计算机网络的地域覆盖面,在已有骨干网站的基础上,建成中小学基础网站,充分利用全国网络课程资源,努力开发地方特色课程,积极开展中小学教师远程教育的实验与研究,努力构建以交互性在线教育为主导模式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体系,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新飞跃。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有鉴于此,应该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作为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
下一篇:以生为本 点燃学生自主管理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