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开展活动区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9
【摘要】活动区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幼教界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合理投放材料促进幼儿发展,教师灵活地转换角色等方面做了必要阐述,对实现使活动区成为幼儿亲自实践、操作的天地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活动区教育指导
活动区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幼教界的高度重视。活动区教育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开展好活动区教育?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相对于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更需要幼儿形成规则意识。首先要让幼儿知道如何选择区域,如何取放材料,如何与同伴协商使用材料,如何尽可能控制自己的音量以保持活动区的安静,如何向老师求助,如何保持专注的态度等等。良好的常规是幼儿一日生活愉快进行的保证。有了良好的常规,可减少老师要求纪律的时间,也可减少幼儿犯错和告状的机会。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从众心理强,出现了有些区人数“超编”,而有些区没有幼儿光顾的现象。因此,我给每个活动区做好一定数量的标记卡,让幼儿持卡进活动区,当某个活动区的标记卡没有了,表明此活动区人数已满,后到的幼儿就到其他活动区操作,这样既避免了某一区因人数过多而引发纠纷,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安全、有序、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使活动区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理投放材料,促进幼儿发展
1.材料投放注意计划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小班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娃娃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因此多提供一些模拟实物的材料。如餐具、炊具以及一些塑料的鱼虾、青菜、萝卜等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让幼儿进行游戏。中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而需要更多创造和探索,在科学区“奇妙的磁铁”,我给幼儿投放了各种质地的物品(布、积木、铁钉、塑料、钥匙等),让小朋友在实践中感知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起来,哪些吸不起来,为什么?从而得出结论,什么质地的物品能被磁铁吸起来。益智区里有“多变的智方”、“走谜宫”、“拼插、建构”等操作。
2.材料投放注意目的性
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发展幼儿的什么能力,做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在小班上学期,我考虑因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包办代替多,幼儿动手能力差,尤其自我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在游戏中,我投放了动手操作的“给娃娃穿衣服”、用雪碧瓶制作的大鞋子、让幼儿练习穿鞋等。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自己解扣纽扣、系鞋带、拉拉链。通过操作材料,幼儿较快地掌握了这些技能,提高服务能力,增强自信心。每当起床老师要帮忙穿衣服时,经常听到“我自己来”、“我会扣”、“我自己做”等自豪、自信的声音。医院、中国银行、当心触电、邮政储蓄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是我们常见的,但它们的标志是什么,似乎孩子们都不太在意,我把生活中常见的标致自制成一个棋盘,变为“会说话的标志”,让幼儿在玩棋的过程中认识各种标致,了解它们各自的用途。
3.材料投放注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易产生兴趣。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设计和制作一些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和使用、形式多样、创设新颖、颜色鲜艳和谐的学具,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幼儿在动中玩、玩中学、学中益,例如小班生活区的“喂豆豆”,把形象生动的动物头饰粘在纸盒上,挖出小动物的嘴,幼儿在操作时,如同真的在喂一只蹲在自己面前的小动物。投放材料还要有可操作性。我在科学区自制了天平,投放了石头、海绵、小动物,还有豆子。让幼儿在天平两边的筐子里放物品,使天平平衡。幼儿掌握了天平平衡的简单原理后,又放了体积大小相近的石头、木块、泡沫块、塑料积木、布片、海绵、纸等。让幼儿分别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看一看谁重、谁轻。我发现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兴趣浓厚,从不产生厌倦情绪。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能让幼儿有兴趣玩,却又不易产生厌倦的情绪,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份材料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同一年龄的幼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起点上,因而制作学具时必须考虑它的层次性。我在投放时,注意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同一教育目标中有水平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在小班的撕纸区内,投放难易不同的各种图纸,有直线图盒子、书、小房子,曲线图葡萄、苹果、梨等。纸的厚度也各不相同:有报纸、卡纸、牛皮纸等。生活区“喂豆豆”有豆子、跳棋子、勺子、叉子、筷子等。比如剪正方形,我给幼儿准备彩笔、剪刀、蜡笔,已剪好的大小正方形纸板,高水平的幼儿可以直接在彩纸上剪正方形,中等水平的幼儿自己先画出正方形,再沿线剪。低水平的幼儿在正方形纸板的帮助下照着画剪。
5.材料投放要丰富多彩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是否能很好地发挥其主动性,直接关系到活动区活动质量的好坏。如果我们能用丰富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积极主动的操作欲望。这就说明活动材料的投放为活动区活动的顺利进行开了一个好头。因此,为了丰富我班的活动区材料,我号召幼儿和家长把家中废旧的挂历、小碎布、小贝壳、小竹签、小药瓶、药盒、酒瓶盒、化妆品瓶子、还有饮料瓶、卫生纸的筒芯带到幼儿园来,经过清洗、消毒、加工制成半成品,投放到活动区。
6.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新材料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投放的新材料时,就应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游戏的渴望。在我反复地摸索和尝试中,对小班幼儿以游戏的形式将材料展现在他们面前,效果非常好。如用木偶做介绍材料的主角,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教师灵活地转换角色
设置活动区和提供材料时,老师是观察者;在幼儿操作时,老师参与幼儿的活动,这是合作者;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是指导者。小班初期,幼儿还不会操作,这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会幼儿一定的技能,如建筑区,开始先教幼儿建筑一些他们熟悉的简单物体,用对称的方法搭路、搭围墙,使幼儿懂得搭积木也像工人叔叔造房子一样,要很细心才能搭得好,搭得像。对原有基础较好的一些幼儿注意不要限制他们的创造性,可让他们自由选择建筑主题,逐渐地教给幼儿一些较复杂的技能,如搭滑梯、小桥、房子等。当他们掌握了这些技能建造出一些成果时,他们就围绕主题开展游戏了,这时就让幼儿观摩并进行评价。这样做既鼓励了幼儿的积极性,形成相互学习的气氛,又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技能。在串珠游戏中,当幼儿掌握了手眼协调串珠后,我就引导幼儿利用红黄两色间隔起来,并让幼儿举一反三,练习用三色珠间隔串以及两红两绿间隔串等,让幼儿在串珠的游戏中既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又训练了幼儿间隔排序的能力,同时发展了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总之,活动区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还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活动区教育,使活动区真正成为幼儿亲自实践、操作的天地,使幼儿人人有事做,人人乐意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做”为“我要做”。
参考文献
[1]任培晓.中班教学活动区活动的指导[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8(5):6~7
[2]丁翎.多元智能观指导下的活动区教育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50
【关键词】幼儿活动区教育指导
活动区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幼教界的高度重视。活动区教育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发展的需要,设置一定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与材料、同伴、教师相互作用的活动得以全面发展。怎样才能开展好活动区教育?下面笔者谈几点体会:
一建立必要的活动规则
相对于集体活动,区域活动更需要幼儿形成规则意识。首先要让幼儿知道如何选择区域,如何取放材料,如何与同伴协商使用材料,如何尽可能控制自己的音量以保持活动区的安静,如何向老师求助,如何保持专注的态度等等。良好的常规是幼儿一日生活愉快进行的保证。有了良好的常规,可减少老师要求纪律的时间,也可减少幼儿犯错和告状的机会。在活动中,我发现孩子从众心理强,出现了有些区人数“超编”,而有些区没有幼儿光顾的现象。因此,我给每个活动区做好一定数量的标记卡,让幼儿持卡进活动区,当某个活动区的标记卡没有了,表明此活动区人数已满,后到的幼儿就到其他活动区操作,这样既避免了某一区因人数过多而引发纠纷,给幼儿创设了一个安全、有序、富有吸引力的环境,使活动区有了良好的开端。
二合理投放材料,促进幼儿发展
1.材料投放注意计划性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投放材料。小班幼儿年龄小,模仿性强,“娃娃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游戏,因此多提供一些模拟实物的材料。如餐具、炊具以及一些塑料的鱼虾、青菜、萝卜等材料,满足幼儿的需求,让幼儿进行游戏。中大班幼儿已不满足于单纯的模仿,而需要更多创造和探索,在科学区“奇妙的磁铁”,我给幼儿投放了各种质地的物品(布、积木、铁钉、塑料、钥匙等),让小朋友在实践中感知哪些物品能被磁铁吸起来,哪些吸不起来,为什么?从而得出结论,什么质地的物品能被磁铁吸起来。益智区里有“多变的智方”、“走谜宫”、“拼插、建构”等操作。
2.材料投放注意目的性
在投放材料时,要考虑发展幼儿的什么能力,做到目的明确,心中有数。在小班上学期,我考虑因独生子女家庭对幼儿包办代替多,幼儿动手能力差,尤其自我服务意识不够等问题,在游戏中,我投放了动手操作的“给娃娃穿衣服”、用雪碧瓶制作的大鞋子、让幼儿练习穿鞋等。目的是让幼儿练习自己解扣纽扣、系鞋带、拉拉链。通过操作材料,幼儿较快地掌握了这些技能,提高服务能力,增强自信心。每当起床老师要帮忙穿衣服时,经常听到“我自己来”、“我会扣”、“我自己做”等自豪、自信的声音。医院、中国银行、当心触电、邮政储蓄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是我们常见的,但它们的标志是什么,似乎孩子们都不太在意,我把生活中常见的标致自制成一个棋盘,变为“会说话的标志”,让幼儿在玩棋的过程中认识各种标致,了解它们各自的用途。
3.材料投放注意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幼儿对新鲜、变化的事物易产生兴趣。
因此,我们要尽可能地设计和制作一些科学合理、易于操作和使用、形式多样、创设新颖、颜色鲜艳和谐的学具,从而激发幼儿学习的主动积极性,让幼儿在动中玩、玩中学、学中益,例如小班生活区的“喂豆豆”,把形象生动的动物头饰粘在纸盒上,挖出小动物的嘴,幼儿在操作时,如同真的在喂一只蹲在自己面前的小动物。投放材料还要有可操作性。我在科学区自制了天平,投放了石头、海绵、小动物,还有豆子。让幼儿在天平两边的筐子里放物品,使天平平衡。幼儿掌握了天平平衡的简单原理后,又放了体积大小相近的石头、木块、泡沫块、塑料积木、布片、海绵、纸等。让幼儿分别放在天平上,称一称,看一看谁重、谁轻。我发现幼儿在操作这些材料的过程中兴趣浓厚,从不产生厌倦情绪。教师提供的材料既能让幼儿有兴趣玩,却又不易产生厌倦的情绪,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份材料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材料投放注意层次性
同一年龄的幼儿,处于不同层次的学习起点上,因而制作学具时必须考虑它的层次性。我在投放时,注意提供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尽可能做到同一教育目标中有水平层次不同的操作材料。在小班的撕纸区内,投放难易不同的各种图纸,有直线图盒子、书、小房子,曲线图葡萄、苹果、梨等。纸的厚度也各不相同:有报纸、卡纸、牛皮纸等。生活区“喂豆豆”有豆子、跳棋子、勺子、叉子、筷子等。比如剪正方形,我给幼儿准备彩笔、剪刀、蜡笔,已剪好的大小正方形纸板,高水平的幼儿可以直接在彩纸上剪正方形,中等水平的幼儿自己先画出正方形,再沿线剪。低水平的幼儿在正方形纸板的帮助下照着画剪。
5.材料投放要丰富多彩
幼儿在活动区活动中是否能很好地发挥其主动性,直接关系到活动区活动质量的好坏。如果我们能用丰富的活动材料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充分调动幼儿积极主动的操作欲望。这就说明活动材料的投放为活动区活动的顺利进行开了一个好头。因此,为了丰富我班的活动区材料,我号召幼儿和家长把家中废旧的挂历、小碎布、小贝壳、小竹签、小药瓶、药盒、酒瓶盒、化妆品瓶子、还有饮料瓶、卫生纸的筒芯带到幼儿园来,经过清洗、消毒、加工制成半成品,投放到活动区。
6.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介绍新材料
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投放的新材料时,就应激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和对游戏的渴望。在我反复地摸索和尝试中,对小班幼儿以游戏的形式将材料展现在他们面前,效果非常好。如用木偶做介绍材料的主角,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三教师灵活地转换角色
设置活动区和提供材料时,老师是观察者;在幼儿操作时,老师参与幼儿的活动,这是合作者;当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是指导者。小班初期,幼儿还不会操作,这时,老师的主导作用在于教会幼儿一定的技能,如建筑区,开始先教幼儿建筑一些他们熟悉的简单物体,用对称的方法搭路、搭围墙,使幼儿懂得搭积木也像工人叔叔造房子一样,要很细心才能搭得好,搭得像。对原有基础较好的一些幼儿注意不要限制他们的创造性,可让他们自由选择建筑主题,逐渐地教给幼儿一些较复杂的技能,如搭滑梯、小桥、房子等。当他们掌握了这些技能建造出一些成果时,他们就围绕主题开展游戏了,这时就让幼儿观摩并进行评价。这样做既鼓励了幼儿的积极性,形成相互学习的气氛,又进一步提高了建筑技能。在串珠游戏中,当幼儿掌握了手眼协调串珠后,我就引导幼儿利用红黄两色间隔起来,并让幼儿举一反三,练习用三色珠间隔串以及两红两绿间隔串等,让幼儿在串珠的游戏中既巩固了对颜色的认识,又训练了幼儿间隔排序的能力,同时发展了幼儿手眼协调的能力。
总之,活动区教育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后还有待于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探索和研究,不断丰富和完善活动区教育,使活动区真正成为幼儿亲自实践、操作的天地,使幼儿人人有事做,人人乐意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要我做”为“我要做”。
参考文献
[1]任培晓.中班教学活动区活动的指导[j].幼儿教育(教师版),2008(5):6~7
[2]丁翎.多元智能观指导下的活动区教育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50
上一篇:班级管理中的惩戒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