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6 10:09
论文关键词:职业道德;家庭道德;社会道德;高职学生;德育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德育评估是把德育落到具体实处,使德育由虚变实的一项重要实施工程‘卜石’。现代德育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从注重诊断评价向重视激励评价转变;二是从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即从单纯注重道德知识成绩考查向重视学生日常道德品行与综合素质考查转变;三是以他人评价为主的外在形式向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内在形式转变,即引导学生形成以自省为核心的自律意识,用自律引导学生把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四是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评价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道德标准,即以科学构建道德规范为约束底线的自律和他律机制,用以影响学生的道德选择。总之,道德评估是一个综合体系,除了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自律)和他人评价(他律)相结合的机制外,还应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导向评价与现实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机制上进行。
总之,高职学校德育应把促进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作为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向,把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本质特征以及学生品质形成与发展规律来实施和构建德育体系,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论文摘要:现代高职教育要求培养出的高职人才,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而且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健康的心理素质。现调查320名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对其思想道德现状进行阐析,就其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及解决的措施进行探讨。
1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调查结果
本课题围绕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问题,从在校的二、三年级学生中随机抽取32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278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社会道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3个方面。根据对问卷的分析我们发现,高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如下。
1.1社会道德意识(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高职护理专业学生在公众场合的行为大多数符合道德行为规范,对于发生在身边的日常行为,大部分学生都能按道德规范要求自己,关于社会道德的制约作用,大部分学生持乐观态度,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目前社会公德正在弱化,有待于加强。在当今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正处在道德转型时期的大学生,其价值观、道德标准也必然受到多元因素的影响,似乎无论选择哪一种标准都有它的合理性。然而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面对社会道德评价变得模棱两可,处事态度或爱憎的鲜明性也变得日益淡化,故他们的道德取向也趋向多元性。
1.2职业道德意识(见表2)
表2显示,尽管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但大多数学生仍然热爱护理专业,选择毕业后从事护理工作,并格守职业道德与责任,乐于奉献。但另有23%的学生不能确定自己今后的发展。在求职竞争中,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应遵守道德原则,不能只顾追求个人利益而泯灭良心。在求职时,一半以上(58%)的学生看重单位的发展,另一部分学生注重个人兴趣或薪水待遇。对于择业,大多数学生注重守信,反对违约,并希望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签约行为进行制度规范。
1.3家庭道德意识(见表3)
表3显示,大多数学生能深切感受到父母寄予的关怀和期盼,并以此勉励自己上进。在惦记家庭或责任牵挂方面,大部分学生每周打电话回家,很少有只等着家里打电话的学生,这说明大多数学生有责任心。当家里遇到困难时,多数学生会选择克服困难,勇往直前,为家庭分忧。有的学生表示在家里有自我发展的能力,完全被动听从父母安排的仅占11%。对大学生通宵上网、高消费及校外租房等行为,分别有81%、80%和84%的人不赞成,但也有学生不同意学校给予处分。原因在于倾向让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同时也给大学生埋下了生活的隐患。
2高职学生思想道德问题存在的原因
2.1道德价值取向的困惑
在多元化的社会条件下,各种传统与现代思想道德的碰撞或激烈交锋,价值观或价值标准的多元性正以一种难以避免的趋势深刻影响着人们(包括大学生)的观念、认知、伦理、行为表现等诸多方面!。人们也常常感觉到任何价值选择似乎都有它的合理性和价值标准的文化支持,而同时也会受到另一种价值标准的否定或批评,这就可能导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价值取向困惑、道德选择迷失和价值失范。
2.2家庭道德培育的弱化
家庭是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家风如何必定反映和影响社会风尚。家长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启蒙教师,而且对其道德的终生修养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孩子会在无形中模仿家长的一切言行举止,家长的道德观、道德评价标准和为人处世原则也会影响子女的道德品行。所以,家长要肩负家庭德育的责任,以身作则,不断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积极配合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在学校和家庭所受的教育相辅相成,口径一致,否则就难以巩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果。
2.3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
社会要稳定、健康地发展,精神文明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因此,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构建和谐的精神文明和社会道德实施体系是十分必要的,这个实施体系一靠强有力的社会舆论监督,二靠每个社会公民的“良知”自律。然而,在这个新旧道德观交替和社会转型的时期,由于社会价值标准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新的权威的道德评价系统尚未完全建立,这必然导致社会舆论监督的混乱和个人良知的淡薄,从而使社会道德实施体系弱化,社会道德正气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些乏力。
2.4德育目标应然与实然错位
德育的价值目标,就是追求和促进人的德性自我发展与完善,实现人性基本道德需求的主体价值。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下的德育已偏离了实然(即现实)的根基,给人一种“不食人间烟火”、背离现实的“空场”或虚无的异位感觉,它超越社会发展阶段和青少年心身发展水平,表现出理想化的倾向。在操作中过分强调行政高压管教式,强调群体统一性,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价值和个性培养,即忽视了贴近人性的个性基本需求与追求。在德育教学过程中,基本上是以重说教的灌输方式,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主要向学生灌输抽象的理论,似乎要把学生培养成德育理论工作者,忽视了学生面对现实生活处事做人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培养,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难以找到具体道德的联系点和落脚点,这样,学生也很难把德育要求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品质。
3高职学校德育的应对理念
3.1与时俱进,社德育与现代精神接执
事实上,学校现实德育工作显得苍白乏力,这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当下德育的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及严重的守旧倾向,不仅脱离现代社会的发展主流,而且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在世界日趋开放、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德育必须与时俱进,主动与现代精神接轨川,用现代眼光、现代精神审视传统德育,开创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德育。因为旧的传统德育主张约束人,埋没人的主体个性、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新的现代德育主张发展人、激励人,关怀和呵护人的独立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现代德育应积极关注社会,主动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环境中去体验和关注德育生活与信仰。在多元性的现实生活中,学校德育应善于从融合性、吸纳性、开拓性的视角处理一元与多元的关系,学会驾驭多元性的挑战局面,研究和解决多元化时代的新问题,只有与时俱进,才能让高职学校为社会培养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人格健康,富有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诚实守信与遵纪守法的高职技术人才。
3.2以人为本
传统德育约束人,而现代德育发展人,强调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终生发展。虽然现代德育也包含一些道德规范的约束,但更主张关怀人、呵护人,尤其是追求人格的独立与尊严。因为人可以被奴役地生活,也可以自由地生活;可以有等级地生活,也可以平等地生活。而只有当人真正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并自觉捍卫这种做人的基本权利的时候,人才真正成为“人”—即现代人。现代德育反对专制和等级制,强调人格、权利、机会平等,强调增强自主意识和公平意识,以充分发展人,使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因此,德育只有注重以人为本,才能体现尊重与平等、对话与沟通。德育工作中只有尊重、平等与对话,才是真实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什么内容都可以谈。当然,对话不一定达到认识上的统一,只要在自由的思想交流与碰撞之后能达到某种理解与沟通就够了。事实证明,对话与对抗、交流与命令、沟通与封闭,其效果分别是前者优于后者。
德育以人为本,还能产生激励效应。激励最具有人性化的教育特点,它不仅意味着宽容与尊重,也意味着肯定与期待;它既充分考虑人性的弱点与缺点,也充分注重人性的亮点和优点。因此,激励犹如人性化教育中一缕温暖、明媚的阳光。
德育以人为本,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内驱性,激发人的内在动力,道德动力是现实人们自主道德活动的前提,因为道德动力可以激发道德情操、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信念和意志,促进道德品质和行为。道德活动真正出于自我的内在需求(即内在动力的驱动),把日常道德规范化为自己内心的律令,把道德意识变成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并完善自身道德价值的精神追求,这些都离不开道德动力的推动和支撑。另外,道德动力的激发并不是以经济利益为全部驱动力的,其中也包含着人们对精神追求和满足的强力驱动因素。因此,我们更应引导大学生从道德行为中获取精神满足,加强道德修养,使内心世界更加充实、富有,使个体人格变得更为完善与高尚。
德育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个体自主性,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意识。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所以,高职学校德育要重视和加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所处的社会地位、社会责任和自我需求有清醒的认知,由此培养出其强烈的自主、自立、自我教育、追求自我发展与完善的人格意识,促进个体潜能的发挥,使一切外在实施的教育转换成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动行为。因此,高职学校可采用一系列方法,如通过知识传授讲座、校园文化活动等载体,提高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能力,培养其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通过教育管理、生活管理、行政管理的载体,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还可通过传媒等载体,注重用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典型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使他们主动关注自身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按照社会需要塑造自己,努力实现自我超越。
3.3强化德育实践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尤尼斯提出日常道德概念,他认为道德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养成,并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表露的一种情感或品质;人们日常的道德活动并不是严谨推理、确定行动正确之后才做出的反应,而是日常生活情境中自发地表现出的道德行为。一位曾参加营救犹太人活动的妇女对自己救人行为的解释是:这不是一个推理问题,有人需要帮助,然后就自然而然地帮助了。正是这样,在许多日常生活情境和社会交往的活动中,青少年逐渐养成了特定的道德习惯,培植了对社会与他人的关爱和道德责任感,道德行为的转变机制就是在个体与他人的直接交往关系中实现的。因而,评价德育的效果也应以学生平时的言行举止所表现出来的道德素质行为来检验,并以此促成德育的内容在实践中不断内化与升华。让社会的基本价值观,如“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尊重关怀(或扶植)他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和谐相处”及“八荣八耻”荣辱观等基本道德要求融人大学生的生活实践中。
3.4强化德育综合评估
德育评估是把德育落到具体实处,使德育由虚变实的一项重要实施工程‘卜石’。现代德育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原则应从以下方面人手:一是从注重诊断评价向重视激励评价转变;二是从单一性评价向综合性评价转变,即从单纯注重道德知识成绩考查向重视学生日常道德品行与综合素质考查转变;三是以他人评价为主的外在形式向以自我评价为主的内在形式转变,即引导学生形成以自省为核心的自律意识,用自律引导学生把德育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的动力,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节的有效载体,以达到自我实现的精神境界;四是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它包括评价社会行为和经济行为的道德标准,即以科学构建道德规范为约束底线的自律和他律机制,用以影响学生的道德选择。总之,道德评估是一个综合体系,除了建立有效的自我评价(自律)和他人评价(他律)相结合的机制外,还应从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导向评价与现实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机制上进行。
总之,高职学校德育应把促进高职学生素质发展作为培养目标和发展趋向,把握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本质特征以及学生品质形成与发展规律来实施和构建德育体系,从而更科学、更有效地促进大学生素质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上一篇:谈谈如何激励学生进步
下一篇:浅谈人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