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信息技术在拼音教学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5-07-01 16:01
现代教育技术犹如一座架设在学生和教材之间的桥梁,它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下面笔者就以小学一年级语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多媒体技术在拼音教学中的应用。
一、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大大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像、声音的直观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从事教育多年的一线教师认为:“从你的学生进入教室起,就让他们感受到欢乐的气氛,音乐是营造气氛的最好工具之一。”在上课开始播放与语文主体吻合的乐曲,有助于激发一年级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在教“kgh”一课时,首先给学生们创设了一个去秋游的情境:“今天天气好极了,阳光明媚,拼音王国的拼音娃娃们邀请我们一(1)班的小朋友到儿童公园去秋游,小朋友们想去吗?”然后课件出示公园画面,伴随着《我们去郊游》的轻快的音乐,学生们来到公园,再逐个认识本节课的三个声母。学生们整节课都在欢快中学习,一下掌握了这三个声母的音和形。
2.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图文的生动性、直观性,强化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利用计算机融图、文、声、像于一体的特点,把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加深了学生的字母的形和音的记忆,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在“bpmf”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容易把b和d、p和q搞混淆,一开始教学b,就有意让学生记住b的形状跟小女孩听广播的收音机的形状有关。利用powerpoint中的画图技术,把收音机b的形状用红色笔画出来,然后b就从收音机中慢慢走出来。这样一来,学生只要记住了收音机的形状,就永远记住了b的半圆在右边,因为图中的收音机的半圆就在右边。教学“p”时先让学生看图说话,让学生注意到小朋友爬山坡时手拿的那面红旗的方向,同样把红旗的形状画成p,p再从红旗中慢慢飘出来。这样一来学生也就永远记住了爬山坡时手拿的红旗随风飘的方向,p的有半圆方向也就不会弄错了。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1.多媒体课件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和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
教学中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境,能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促进学生的综合运用和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拼音教学中,小ü跟jqx相拼省略两点的规则,跟大y一起去掉两点的规则,以及标调规则一直是较难突破的重难点。因为有了多媒体课件的帮助,轻而易举地突破了这些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掌握了这些规则。比如教学整体认读音节yu时,学生们才刚刚进入小学,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但是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帮忙,学生们学习得津津有味。笔者是这样设计教学的:倩oeiuü排成一列整齐的队伍向我们走来了,同学们,跟他们打声招呼吧?打完招呼后,小i和小u都找大y妈妈和大w妈妈出去玩了,成为整体认读音节yi和wu。这时,小ü看见别人都有妈妈带着,就他没有,急得大哭起来,然后,善良的大y妈妈走过来,牵起小ü宝宝的手,说:“我带你去玩吧,但是你要把眼泪擦掉哦!”同时,课件上大y伸出大手,擦去了ü的两个点,成为了整体认读音节yu。这样,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就掌握了三个整体认读音节而且掌握了小ü遇见大y去掉两点的规则,后来也就轻而易举地掌握了与jqx相拼省略两点的规则。
2.有利于解决教学难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即使学生把标调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到了给ui和iu标调时却总搞错。有了多媒体的帮助,笔者让学生轻而易举地解决了这一难题,并从中渗透了德育,可以这样设计倩ieiui的教学,当学完复韵母倩ieiui的读音和字形后,在读带调复韵母之前先利用多媒体图片编了一个故事:太阳火辣辣地照在头上,好热啊!瞧,拼音王国都被晒得变白了!江老师准备了三顶帽子,到底先给谁戴呢?请同学们先复习一下这首儿歌:“单韵母,六兄弟,倩oe是老大,iuü是小弟。”同学们,帽子是老大先戴还是小弟先戴呢?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
接着就利用多媒体把帽子戴在了倩跟o的头上。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小i的委屈:“为什么我跟大哥倩和e玩老是站在后面,帽子老是轮不到我戴呢?”接着多媒体展示u和i的对话:“我把帽子让给你戴吧,不过我们能不能约好,这次你站在后面,帽子给你戴,下次我站在后面,帽子就给我戴,好吗?”动画强调小i站在u的后面,帽子就从天而降戴在了小i的头上。就这样,因为有了多媒体的帮助,笔者不但突破了这节课给倩ieiui标调的难点,还为下节课学习倩oouiu给iu标调做好了铺垫。
总之,有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拼音教学变得轻松、愉快、高效。

上一篇:新课改素质教育中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下一篇:创设教学“新环境”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