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5-07-01 16:01
【摘要】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新课程理念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但也有部分教师更多的在形式上下工夫,而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重温课标、立足课堂、集集体与个人的智慧,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对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而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也的确影响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和谐互动等动人的画面,但通过反思,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刻意追求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于是不管是否合适,我们的数学课堂总习惯于安排一到几次小组合作学习;不管是否需要,我们总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不管是否合理,我们总要在课尾挖空心思想一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唯恐没有这些环节,我们的课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理解,导致我们在预设教案时,更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本身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
二教师在课堂中迷失了方向
新课程呼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来理解这句话,我想应该就是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老师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尽量开放教学时空,这应该是提倡的。但出现了放出去不知道该怎么收回来的现象。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敢正面说:不!怕自己不符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要求。
三过分依赖集体备课,缺乏自己的思考
课改之初,因为考虑到教师备课任务的艰辛,同时也想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这样的构思。一方面可以节省教案书写的时间,教师拿到教案以后只要把自己的思考通过微调反应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能更多的交流教师教学方面的信息。因此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但目前教师的集体备课似乎和我们的设想很不一致。很多学科的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从网上下载以后人手一份(有的教案非常简单),不知道我们有多少教师在上课前能认认真真坐下来仔细推敲一下手里的这份教案,这和不备课进课堂没有什么区别。长此以往,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将逐渐削弱,教师将沦为教案机械的执行者而不是思考者。
1.重温课标
虽然我们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解读,但实施一轮之后再回过头来细读课标,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再次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我们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在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生成时,才会处惊不变,从容应对。
2.立足课堂
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会看得更远。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还是教师。理论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实践才是真正让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浓厚日常的教研氛围,对薄弱教师要多开展跟踪听课活动,同年级教师要多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学校领导层要多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听过以后要注意反馈和反思,针对共性问题要通过沙龙等形式展开研讨,对个别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加以指导。
3.群策群力
集体备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备课模式,不仅能促使教师个体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更能集群体的智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以为,每周业务学习除了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外,还要有一段固定的时间,让同年级学科的教师坐在一起,对未来一周的数学教学任务进行探讨,可以是对一个单元的总体分析和理解,也可以是对教材某一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交流时要各抒己见,然后由一人执笔,资源共享。这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4.张扬个性
虽然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我们对教材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立足本班,对现有的教案做深入的思考。比如: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否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这样的情景设计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应如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些环节在本班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教师应如何有效引导?等等。这些问题的思索与实践,会使我们的课堂闪现人文的光芒,促使我们的教师逐渐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
5.勤于反思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要善于直面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十多年前备《圆的认识》先后一共写了72页,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坚持每天课后写教学反思,或几十字或几千字,坚持反思为他们今天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那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反思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在思想上对如何改善教与学的方法,如何科学评价学生,如何处理师生关系等问题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而这样的新课程理念也的确影响着自己的教学实践。因此,在课堂上我们更多地看到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和谐互动等动人的画面,但通过反思,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在课程改革中还存在不少问题,而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教学中刻意追求形式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要体会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于是不管是否合适,我们的数学课堂总习惯于安排一到几次小组合作学习;不管是否需要,我们总想方设法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不管是否合理,我们总要在课尾挖空心思想一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例子。唯恐没有这些环节,我们的课就不是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这样的理解,导致我们在预设教案时,更注重形式而忽略了课堂本身需要达成的三维目标。
二教师在课堂中迷失了方向
新课程呼吁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如何来理解这句话,我想应该就是要求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这个主体的积极性,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因此我们的老师努力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的空间,尽量开放教学时空,这应该是提倡的。但出现了放出去不知道该怎么收回来的现象。面对学生的错误,不敢正面说:不!怕自己不符合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要求。
三过分依赖集体备课,缺乏自己的思考
课改之初,因为考虑到教师备课任务的艰辛,同时也想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教材,学校提出了集体备课这样的构思。一方面可以节省教案书写的时间,教师拿到教案以后只要把自己的思考通过微调反应出来。另一方面可以做到资源共享,能更多的交流教师教学方面的信息。因此这样的做法得到了广大教师的认同。但目前教师的集体备课似乎和我们的设想很不一致。很多学科的集体备课几乎都是从网上下载以后人手一份(有的教案非常简单),不知道我们有多少教师在上课前能认认真真坐下来仔细推敲一下手里的这份教案,这和不备课进课堂没有什么区别。长此以往,教师独立备课的能力将逐渐削弱,教师将沦为教案机械的执行者而不是思考者。
一轮课程改革之后,我们开始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的有效性是在实现基本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追求更大的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作为一线教师,面对目前我们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整改:
1.重温课标
虽然我们对新课程标准进行了多次解读,但实施一轮之后再回过头来细读课标,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所以教师要再次认真阅读课程标准,加深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我们在理解教材、处理教材、驾驭教材的时候才能胸有成竹。在面对课堂中出现的意外生成时,才会处惊不变,从容应对。
2.立足课堂
一个人只有站得高,才会看得更远。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还是教师。理论能起到引领的作用,实践才是真正让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浓厚日常的教研氛围,对薄弱教师要多开展跟踪听课活动,同年级教师要多开展相互听课评课活动,学校领导层要多开展推门听课活动,听过以后要注意反馈和反思,针对共性问题要通过沙龙等形式展开研讨,对个别出现的问题也要及时指出,加以指导。
3.群策群力
集体备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备课模式,不仅能促使教师个体对教材进行深入思考,更能集群体的智慧,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我以为,每周业务学习除了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以外,还要有一段固定的时间,让同年级学科的教师坐在一起,对未来一周的数学教学任务进行探讨,可以是对一个单元的总体分析和理解,也可以是对教材某一重难点的确定和突破,交流时要各抒己见,然后由一人执笔,资源共享。这有利于教师的成长。
4.张扬个性
虽然通过有效的集体备课,我们对教材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每个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每个班级的学情不尽相同,所以教师要立足本班,对现有的教案做深入的思考。比如:这样的小组合作是否可以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这样的情景设计是否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应如何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这些环节在本班的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教师应如何有效引导?等等。这些问题的思索与实践,会使我们的课堂闪现人文的光芒,促使我们的教师逐渐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特色。
5.勤于反思
有人说教师的成长=学习+实践+反思。教师要善于直面自己的课堂,反思自己的教学。著名特级教师黄爱华十多年前备《圆的认识》先后一共写了72页,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坚持每天课后写教学反思,或几十字或几千字,坚持反思为他们今天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华东师大许纪霖教授有一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收获、有进步、有提高,那我们的课堂就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