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机制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2
论文摘要:思想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道德教育与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其关键之处就在于使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道德主体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要真正实现这一内化,必须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真正触及人的内心世界,升华人的灵魂。
论文关键词:道德规范;内化;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现今,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大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本文试图从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过程与思想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来予以分析和阐述。
一、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
众所周知,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根据不同的道德意识层次,我们可把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处于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是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自觉到了该道德规范是社会向他提出的要求,自己应该遵守;并且意识到,如果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自己将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但是他对这种道德规范还没有很深的情感,没有形成由衷地来按照这种道德规范行事的内在需求。也就是说,道德规范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可以说,现阶段的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就处于这个意识层次。道德规范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将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意识观念,然后再由意识观念控制人的行为。自觉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但这种意识观念还只是浅层次的和外在的,如果人们不谨慎、不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那就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违反该道德准则。自觉层次道德规范的保障机制主要是社会舆论,一想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人们便会自觉地按照规范来行事,不敢轻易跨越“雷池”。
第二,上升到无意识的、不自觉层次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形式是人们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该道德规范来行事。不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深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人格,使之成为自己心理世界的一部分。这个层次是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深化与升华,此时道德主体不用谨小慎微就可以按照规范来行事,处在这种道德意识下的道德行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靠道德良心对道德主体的控制。如果道德主体不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的话,自己的内心就感到愧疚、不自在、不踏实。只有当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人们才会感到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慎独”层次的道德行为,不需要社会舆论作保障,道德主体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
当然,上述两个层次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深处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经常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但总体而言,前者属于较浅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不坚定的道德信念,一旦有强烈的诱惑(如金钱、权力、美色等),道德主体很可能把持不住而做出有违人伦纲常和社会规范之事。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道德意识,纵使威逼利诱,道德主体也不会违反行为规范与良心准则。由此看来,道德教育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使更多的人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内化的规范的道德意识。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机制
实现道德意识从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的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要正确、科学,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否则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前进的路标。另外,道德规范体系还要符合现实国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到人们原有道德观念传统,与传统道德心理和思想观念完全相悖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人们要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体系,并以此为准则来行为处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确立是实施道德教育与建设的第一步,行为规范还只是游离于人之上的外在社会标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人们深刻认识、理解规范要求。这样,人们就会了解并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严格谨守伦理要求。不过,处在这个层次的道德主体还需时时提防“恶念”,才能把持住自己的言行,使其不断趋向完善。能够使人们形成这种浅层次的道德意识,应该说道德建设已初有成效,但这种道德观念还很不坚定,在诱惑面前常常会摇摆不定,而我们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就处在这个层次上,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下极易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这里的道德建设的转化阶段,只是从理论上概括或说明道德观念实现的逻辑演化进程,而实际的道德教育与完善过程还与人们原有的心理观念和思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任何思想道德建设都不可能完全割裂旧有的道德习性和行为习惯,只有在传统道德意识中剔除腐朽糟粕,融人新观念与新思想,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建设目标。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途径
真正有效的道德建设既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又必须实现道德规范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的逐渐内化过程,而后者则是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实际运作问题。就我国而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实施纲要,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便是实现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这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思想道德建设应从社会多方面、全方位来推进。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物质前提,道德建设就会流于虚空。一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人们也就无需为果腹之食而去做违背道德之事了。经济发展为高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利益也促使人的道德行为和向善观念得以积极形成。人们越来越发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信誉保证是占据市场、赢得商机、获得利润的必备条件,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促使人们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加强道德宣传。道德宣传并不是指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小说、诗歌等各种大众文化传播形式去教育人、影响人、感动人,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目前人们的温饱已不再是问题,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精神需求将被提到建设日程上来。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我国今后大众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影视等大众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往往是强烈而深远的,尤其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与教育下,人们会自觉地唾弃违背道德的言行,赞颂具有高尚之举的英雄人物,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并最终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
第三,强化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或完成的。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其道德素质关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应尤其重视从娃娃抓起。同时,青少年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提高德育品质的最佳时期。当前,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虽很重视,但大多关注孩子智育的培养,对德育素质则常常忽视。另外,家长自身的道德水平如何,也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形成。
第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内蕴,无数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如何将这些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宣传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历史带给人类的影响常常是潜在而久远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印刻在心灵里;只是有时会受到市场经济下利益观念,尤其是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冲击而被暂时蒙蔽和歪曲。只有通过以上诸种方式对它进行解蔽、修正与弘扬,才会使原有优秀道德思想被重新激活,并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论文关键词:道德规范;内化;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极其重要的方面。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现今,虽然思想道德教育和建设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是实际效果却不大尽如人意。究其原因,本文试图从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过程与思想道德内化的实现途径等方面,来予以分析和阐述。
一、思想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
众所周知,道德是靠舆论、信念来维系的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根据不同的道德意识层次,我们可把道德意识的作用机制分为两种形式。
第一,处于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作用形式是人们有意识地、自觉地履行道德规范。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自己的道德规范,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自觉到了该道德规范是社会向他提出的要求,自己应该遵守;并且意识到,如果违反了这种道德规范,自己将会受到整个社会的谴责。但是他对这种道德规范还没有很深的情感,没有形成由衷地来按照这种道德规范行事的内在需求。也就是说,道德规范还没有真正深入人心,形成心理品质和道德人格。可以说,现阶段的集体主义道德规范就处于这个意识层次。道德规范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通过将道德规范变为人们的意识观念,然后再由意识观念控制人的行为。自觉的道德规范就是社会道德规范已经变成了人们的意识观念,但这种意识观念还只是浅层次的和外在的,如果人们不谨慎、不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那就很有可能不自觉地违反该道德准则。自觉层次道德规范的保障机制主要是社会舆论,一想到社会舆论的压力人们便会自觉地按照规范来行事,不敢轻易跨越“雷池”。
第二,上升到无意识的、不自觉层次的道德规范的作用形式是人们由衷地、心甘情愿地按照该道德规范来行事。不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人们对这种道德规范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并且将这种道德规范深化为自己的心理品质、道德人格,使之成为自己心理世界的一部分。这个层次是自觉层次的道德意识的深化与升华,此时道德主体不用谨小慎微就可以按照规范来行事,处在这种道德意识下的道德行为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起作用的机制主要是靠道德良心对道德主体的控制。如果道德主体不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的话,自己的内心就感到愧疚、不自在、不踏实。只有当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时,人们才会感到心安理得,“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这是“慎独”层次的道德行为,不需要社会舆论作保障,道德主体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
当然,上述两个层次的道德意识在人们内心深处并非泾渭分明,二者经常是相互交织、不可分割的。但总体而言,前者属于较浅层次的道德意识,是不坚定的道德信念,一旦有强烈的诱惑(如金钱、权力、美色等),道德主体很可能把持不住而做出有违人伦纲常和社会规范之事。后者则是深层次的道德意识,纵使威逼利诱,道德主体也不会违反行为规范与良心准则。由此看来,道德教育与建设的关键就在于使更多的人在最大限度上形成内化的规范的道德意识。
二、思想道德建设的转化机制
实现道德意识从较浅层次向较深层次的转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内化(internalization)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首先,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道德规范体系要正确、科学,有利于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否则思想教育与文化建设就会失去前进的路标。另外,道德规范体系还要符合现实国情,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要考虑到人们原有道德观念传统,与传统道德心理和思想观念完全相悖的道德规范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
其次,人们要认识和理解道德规范体系,并以此为准则来行为处事。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的确立是实施道德教育与建设的第一步,行为规范还只是游离于人之上的外在社会标准,要使其真正发挥作用,就必须使人们深刻认识、理解规范要求。这样,人们就会了解并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来行事,严格谨守伦理要求。不过,处在这个层次的道德主体还需时时提防“恶念”,才能把持住自己的言行,使其不断趋向完善。能够使人们形成这种浅层次的道德意识,应该说道德建设已初有成效,但这种道德观念还很不坚定,在诱惑面前常常会摇摆不定,而我们大多数人的道德意识就处在这个层次上,在金钱、权力、美色的诱惑下极易滑向腐化堕落的深渊。
最后,实现道德规范的内化。人们遵从道德规范的自觉行为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惯性,慢慢地就会对某种道德规范产生隋感认同,逐渐地培养成不用“谨小慎微”也能按照道德规范来表现自己的品性。这时,外在的道德规范已转变为人们内心深处的行为信念。信念对人的举止言行的控制是潜在的、无意识的,是不由自主的真情流露,这样的道德主体会不知不觉、自然而然地按照自己的内心道德指令来行事。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本质上就是一个外在的道德规范内化为人们心中道德信念的过程。这个过程“正如消化食物一样,食物虽然是身外的东西,但一经摄取消化之后,就变成我身体内的东西了”。这是道德教育与建设最关键的阶段,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实现了这一内化,现代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平将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里的道德建设的转化阶段,只是从理论上概括或说明道德观念实现的逻辑演化进程,而实际的道德教育与完善过程还与人们原有的心理观念和思想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换句话说,任何思想道德建设都不可能完全割裂旧有的道德习性和行为习惯,只有在传统道德意识中剔除腐朽糟粕,融人新观念与新思想,才能真正实现道德教育与建设目标。
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现途径
真正有效的道德建设既要求形成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又必须实现道德规范在社会个体成员身上的逐渐内化过程,而后者则是更为重要、更为困难的实际运作问题。就我国而言,目前已基本形成了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体系和道德实施纲要,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便是实现道德规范的个体内化,这是复杂而艰难的过程。思想道德建设应从社会多方面、全方位来推进。
第一,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都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道德的发展必然受制于生产力;没有生产力的物质前提,道德建设就会流于虚空。一古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人们也就无需为果腹之食而去做违背道德之事了。经济发展为高尚道德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中,利益也促使人的道德行为和向善观念得以积极形成。人们越来越发现,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基本的信誉保证是占据市场、赢得商机、获得利润的必备条件,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促使人们自觉地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二,加强道德宣传。道德宣传并不是指空洞的道德说教,而是指利用广播、电视、电影、网络、小说、诗歌等各种大众文化传播形式去教育人、影响人、感动人,从而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境界。目前人们的温饱已不再是问题,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们的精神需求将被提到建设日程上来。精神文化需求将成为我国今后大众社会需求的重要内容,这是思想道德建设的良好契机。影视等大众艺术作品的感染力与震撼力往往是强烈而深远的,尤其在优秀艺术作品的影响与教育下,人们会自觉地唾弃违背道德的言行,赞颂具有高尚之举的英雄人物,主动遵从道德规范,并最终使之内化为自己的道德人格。
第三,强化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复杂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或完成的。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其道德素质关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所以道德教育应尤其重视从娃娃抓起。同时,青少年期也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更是提高德育品质的最佳时期。当前,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虽很重视,但大多关注孩子智育的培养,对德育素质则常常忽视。另外,家长自身的道德水平如何,也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道德素质的形成。
第四,发扬优秀文化传统。中华文明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内蕴,无数优秀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念。如何将这些优秀品质和优良传统发扬光大,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宣传工作者乃至整个社会面前的重要课题。历史带给人类的影响常常是潜在而久远的,优秀的传统思想在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会不知不觉地印刻在心灵里;只是有时会受到市场经济下利益观念,尤其是不正当思想意识的冲击而被暂时蒙蔽和歪曲。只有通过以上诸种方式对它进行解蔽、修正与弘扬,才会使原有优秀道德思想被重新激活,并在精神文化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下一篇:浅论美国现代品格教育运动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