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信息时代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初探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6
作者:李凌云 张敏锐 韩之乃 胡孔赞
论文关键词:网络 网络道德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愈来愈强烈。本文分析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其原因,从两个维度对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作了初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具有数字化、多元化、全球化、虚拟化、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传播的触角渗人到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网络的日益普及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向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川表明,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0300万,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数占15.8%,18-24岁占37.7%,25-30岁占17.4%。www.lw881.com在所有网络用户中,学生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用户大多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无疑是十分迫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网络道德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中道德的延伸。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所遵循的规范和操守也应属于现实中的道德范畴。现实中的道德又是网络道德的继续,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活动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此,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信息时代所赋予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失范”主要体现于以网络不文明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道德的失范”,具体表现有:
1.人格冲突突出,有双重人格的倾向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人都试图变成心目中所理想的另一种类型,于是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在cbs或聊天室里污言秽语、脏话连篇。在网络开放、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极易放纵自己,丧失道德感。
2.人际关系冷漠化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使身处异地、互不相识的人们能够频繁交往。然而,这种交互方式使得人们从传统的“人一人”交互变成“人一机一人”交互。人与媒体的亲近使得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最终将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人与人之间越发冷漠,极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价值冲突更直接,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隐藏性等特征,致使传统的校园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并迅速传播,对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批判的能力是一个考验。
4.网络文化侵略
英语强势文化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冲击很大。众所周知,民族语言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它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特定文化的载体。学校教育的一大使命,就是传递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然而,当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都是美国人的发明,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使得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英语强势文化。这种英语强势文化挟裹着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新殖民主义”或“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这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5.网络犯罪
网络“黑客”和“病毒”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不容忽视的是,造成网络安全失控的“元凶”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其中大多数为在校学生。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对黑客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他们学校有18.26%的同学非常想成为黑客,甚至已经尝试过;有43.91%的同学虽然还没有尝试,但表示想成为黑客,两者相加高达62.17%;只有29.5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想成为黑客,因为这不道德;有高达41.3%的同学很欣赏黑客,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网络英雄;有23.91%的同学认为他们不简单,两者相加达65.21%;表示很讨厌、认为黑客是网络幽灵的有9.13%;表示很反对、认为黑客是网络罪犯的有21.3%。
造成网络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瞬时性和超时空特征似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必然地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其次,传统的德育方法简单陈旧,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时,传统的德育方式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容易使高年级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学生身心特点是失范的重要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较多,他们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强,生理与心理成熟滞后,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无法抵抗各种诱惑。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年时期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由于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方案中,认为所谓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学会共同生活”是这四种能力的基础。强调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教育、社会舆论以及国家法律的保障,而在网络社会中的自由和信息共享的观点,使得网络社会更多依靠网民的自律来维护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现今道德教育内容延伸的选择。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研究的新主题。
笔者认为,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
1.纵向上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呈低龄化的趋势。小学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思维判断依据自己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根据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在小学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应该“一刀切”,应该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学和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又有所不同。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应尽早抓起,从小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遵循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的各自侧重面以及教育关键期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在生理成熟与最佳学习期中接受网络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具有判别是非的网络道德观念,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1)课堂内
①更新、扩展教育内容
网络道德作为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根据2003年对江西省南昌、忧州、鹰潭、景德镇四个城市的中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来看,60%的中学迄今未对学生开展过网络道德、网络文明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教育,而希望能接受此类教育的学生却高达66%。因此,在新形势下,应把中小学的德育课和大学的两课教育中的内容进行延伸,将网络道德教育包含进来,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教育。中小学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放在与之并重的地位。
②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要使网络道德教育真正达到有效引导、约束、规范网络行为的目的,必须注意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使个体的价值观内化到认同、升华阶段。为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前面所述,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原先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低年级儿童,由于其模仿性强,可通过榜样示范、教导、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订出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教儿童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们在适当场合表现适当行为。而当学生进人青年期以后,其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会引起对自我在社会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会不断加深对人生观的思考,会经常把社会中所接触到的现象提高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衡量,并为此不断地开展争论。因此,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宜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和讨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信息道德、文化以及社会问题方面的兴趣。
(2)课堂外
①组建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建立两支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即教师队伍(包括思政工作者和青年教师)和学生队伍(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学校应帮助他们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他们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开设网上答疑,在线交流等栏目,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人bbs、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探讨各类问题。
②积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
对于各个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可以通过班团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举办辩论赛、各类讲座、网络文明安全月等活动,创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特点,在学校的网站、学生组织建立的网站的主页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这个渠道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反馈机制。bbs是言论的集中地,也是学生最活跃的场所。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对bbs的信息的组织、对网上用户的管理,建立论坛的正确的舆论导向。虚拟社区是思想意识交流最迅速的地方,已经成为网上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虚拟社区中主要的目的除了学习、交流和讨论之外,还有就是沟通思想。我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讨论,培养道德意识。学生则可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教师在了解学生深藏在内心的想法、困惑以后,可以有的放矢地答疑解难,尽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将人际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了,还避免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情感抵触情绪,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③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要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责。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发挥着不可估摸的作用。家庭环境和父母影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进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社会则应当进一步发挥和加强其在管理、监督网络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网吧的治理力度,尽快完善有关网络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清查和惩处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行为,为青少年接触网络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学校、家庭与社会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德教育的新格局。
总之,对于网络道德教育,不应该用消极的、“堵”的方式,不能把批评与惩罚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而是用积极的、引导的方式,调动虚拟世界等一切可能的资源,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律能力。希望更多的教育主管部门、教师、教育网站在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大中小学如何开展网络道德文化教育的讨论中,让我们共同来改变大中小学课程中缺失、轻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局面。
论文关键词:网络 网络道德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愈来愈强烈。本文分析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其原因,从两个维度对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作了初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具有数字化、多元化、全球化、虚拟化、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传播的触角渗人到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网络的日益普及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向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的最新调查川表明,截至2005年6月30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0300万,其中年龄在18岁以下的人数占15.8%,18-24岁占37.7%,25-30岁占17.4%。www.lw881.com在所有网络用户中,学生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用户大多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无疑是十分迫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网络道德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中道德的延伸。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所遵循的规范和操守也应属于现实中的道德范畴。现实中的道德又是网络道德的继续,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活动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此,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信息时代所赋予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失范”主要体现于以网络不文明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道德的失范”,具体表现有:
1.人格冲突突出,有双重人格的倾向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人都试图变成心目中所理想的另一种类型,于是表现出“双重性格”。平时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在cbs或聊天室里污言秽语、脏话连篇。在网络开放、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极易放纵自己,丧失道德感。
2.人际关系冷漠化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使身处异地、互不相识的人们能够频繁交往。然而,这种交互方式使得人们从传统的“人一人”交互变成“人一机一人”交互。人与媒体的亲近使得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最终将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人与人之间越发冷漠,极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价值冲突更直接,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隐藏性等特征,致使传统的校园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并迅速传播,对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批判的能力是一个考验。
4.网络文化侵略
英语强势文化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冲击很大。众所周知,民族语言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它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特定文化的载体。学校教育的一大使命,就是传递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然而,当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都是美国人的发明,互联网上90%的信息是英文,使得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英语强势文化。这种英语强势文化挟裹着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新殖民主义”或“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这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5.网络犯罪
网络“黑客”和“病毒”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不容忽视的是,造成网络安全失控的“元凶”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其中大多数为在校学生。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对黑客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他们学校有18.26%的同学非常想成为黑客,甚至已经尝试过;有43.91%的同学虽然还没有尝试,但表示想成为黑客,两者相加高达62.17%;只有29.5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想成为黑客,因为这不道德;有高达41.3%的同学很欣赏黑客,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网络英雄;有23.91%的同学认为他们不简单,两者相加达65.21%;表示很讨厌、认为黑客是网络幽灵的有9.13%;表示很反对、认为黑客是网络罪犯的有21.3%。
造成网络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瞬时性和超时空特征似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必然地为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其次,传统的德育方法简单陈旧,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时,传统的德育方式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容易使高年级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再次,学生身心特点是失范的重要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较多,他们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强,生理与心理成熟滞后,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无法抵抗各种诱惑。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年时期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由于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联合国“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方案中,认为所谓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学会共同生活”是这四种能力的基础。强调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教育、社会舆论以及国家法律的保障,而在网络社会中的自由和信息共享的观点,使得网络社会更多依靠网民的自律来维护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现今道德教育内容延伸的选择。如何在信息时代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研究的新主题。
笔者认为,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
1.纵向上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呈低龄化的趋势。小学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10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思维判断依据自己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根据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在小学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应该“一刀切”,应该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学和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又有所不同。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应尽早抓起,从小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遵循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的各自侧重面以及教育关键期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在生理成熟与最佳学习期中接受网络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具有判别是非的网络道德观念,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
2.横向上应坚持课堂内教学与课堂外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1)课堂内
①更新、扩展教育内容
网络道德作为道德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令人担忧的是,这一教育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和重视。根据2003年对江西省南昌、忧州、鹰潭、景德镇四个城市的中学生进行的一项抽样调查来看,60%的中学迄今未对学生开展过网络道德、网络文明和行为规范诸方面的教育,而希望能接受此类教育的学生却高达66%。因此,在新形势下,应把中小学的德育课和大学的两课教育中的内容进行延伸,将网络道德教育包含进来,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应积极开展网络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教育。中小学通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还应把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放在与之并重的地位。
②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
要使网络道德教育真正达到有效引导、约束、规范网络行为的目的,必须注意价值观的内化过程,使个体的价值观内化到认同、升华阶段。为此,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时,要根据不同教育对象的特点建构不同的教学模式。根据前面所述,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必须改变原先单一的灌输式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低年级儿童,由于其模仿性强,可通过榜样示范、教导、与亲身体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订出明确可行的道德规范和规则,教儿童遵守既定的行为规范,教他们在适当场合表现适当行为。而当学生进人青年期以后,其价值观已经初步形成,会引起对自我在社会中应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认识,会不断加深对人生观的思考,会经常把社会中所接触到的现象提高到社会价值和社会意义上来衡量,并为此不断地开展争论。因此,对于中学生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宜采用创设问题情境、主动探究和讨论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主动探讨信息道德、文化以及社会问题方面的兴趣。
(2)课堂外
①组建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建立两支网络道德教育宣传队伍,即教师队伍(包括思政工作者和青年教师)和学生队伍(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学校应帮助他们通过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和提高他们熟练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开设网上答疑,在线交流等栏目,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此外,教师还可以以平等的身份进人bbs、虚拟社区与学生进行探讨各类问题。
②积极利用各种宣传阵地,促进师生交流与沟通。
对于各个学校,尤其是中小学,可以通过班团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如举办辩论赛、各类讲座、网络文明安全月等活动,创建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对于大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自身特点,在学校的网站、学生组织建立的网站的主页上,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通过这个渠道加强师生的沟通和交流,形成反馈机制。bbs是言论的集中地,也是学生最活跃的场所。教师可以积极参与对bbs的信息的组织、对网上用户的管理,建立论坛的正确的舆论导向。虚拟社区是思想意识交流最迅速的地方,已经成为网上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们在虚拟社区中主要的目的除了学习、交流和讨论之外,还有就是沟通思想。我们可以在虚拟社区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讨论,培养道德意识。学生则可以抒发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教师在了解学生深藏在内心的想法、困惑以后,可以有的放矢地答疑解难,尽快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既将人际交往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了,还避免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情感抵触情绪,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③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
学校作为德育的主要阵地,要承担起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职责。而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也发挥着不可估摸的作用。家庭环境和父母影响对孩子一生的成长进步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家长的网络安全与网络道德意识,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监护和指导作用。社会则应当进一步发挥和加强其在管理、监督网络资源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非法网吧的治理力度,尽快完善有关网络监督和管理的法律法规,清查和惩处网络中的不良信息和行为,为青少年接触网络提供健康安全的环境。学校、家庭与社会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网德教育的新格局。
总之,对于网络道德教育,不应该用消极的、“堵”的方式,不能把批评与惩罚作为主要的教育手段,而是用积极的、引导的方式,调动虚拟世界等一切可能的资源,激发青少年学生的创造力和自律能力。希望更多的教育主管部门、教师、教育网站在认识到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的同时,积极参与到大中小学如何开展网络道德文化教育的讨论中,让我们共同来改变大中小学课程中缺失、轻视网络道德教育的局面。
上一篇:关于教师职业声望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