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 提高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6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要想取得理想的效果,引起学生思维的共鸣,必须注意以下“四性”:
一、提问的原则性
1、具体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是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有直观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形象。
2、趣味性原则。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时性原则。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以“求平均数应用题”为例,当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不相等的几份数平均分成相等的每份数时,教师接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如果要求我们班上全体同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的数学平均成绩,仍用刚才“移苹果”的方法行不行?那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提问后,让学生自读课本,找出计算的方法。这种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集体性原则。提问活动是全体同学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一般问题应以中下等学生能解答出为前提,切忌“只为几个尖子学生”而设计一些偏难过深的问题。
二、提问的阶段性
1、铺垫引新,激趣见疑。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更要注重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可写出4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分数”两个字,然后出示以下一组提问:①这支粉笔已写了的字数占这支粉笔的几分之几?②还剩下几分之几?③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怎样求?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知识基础,引入新课,有趣有效。
2、设疑授新,启发解疑。这一阶段是新授知识的开始,也是激趣见疑的继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保持并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3、巩固新知,引疑强化。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方法后,可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老师第二次写了这支粉笔的2/5,剩下的还可以写几个字?②第三次写了第二次的1/2,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学生在解答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能出现思维上的障碍,要通过学生讨论、作分析图、教师指导,让学生深求解题的方法。
4、深化新知,存疑课后。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终止。教师如能设计出“新奇”或“需要”的问题,激发学生利用旧知和阅读课外新知解决存疑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提问。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形成“知识链”。
2、在学生的思路受阻处启发提问。教师应找准学生思路受阻的原因,作适当的启发提问,以使学生的思路上接轨。
3、在探索知识的规律中启发提问。小学数学知识间联系比较紧密,有些概念的揭示,可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或通过计算来发现新概念和新规律。
4、在知识的归纳中启发提问。在每堂课、每一章节、每学期、每一年级段学习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例如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本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③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设计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既归纳了本堂课的新授内容,又把以前学过的与比的基本性质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性质进行了区别比较,把这三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提问的双向性
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提问,从而培养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个性。课堂教学不能光有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而无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余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勇于提问,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积极提问的良好风气。
2、讲求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情境,激发学生提问。例如;用图示展现情境,以演示再现情境,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的欲望,待火候一到便激发学生提问。
3、突破疑难,诱发学生提问。有的问题由于学生捕捉不住要点而久思不解其意,教师可适当指点,使学生找到突破口。例如在六年级教学求积总复习时,教师出示不同规则的许多小石块,问学生是否能求出这些石块的体积总和。若学生不灵活运用所学过的求体积的方法是不容易迅速解答出来的,可让学生讨论、提问题,请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故事。这时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大家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这个原本“无法解决”的“难题”。
一、提问的原则性
1、具体性原则。小学生的思维活动一般是从直观和表象开始的,是由直观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具有直观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提的问题一定要具体形象。
2、趣味性原则。根据儿童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实时性原则。课堂提问要抓住时机、看准火候。以“求平均数应用题”为例,当学生采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把不相等的几份数平均分成相等的每份数时,教师接着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如果要求我们班上全体同学在一次期中考试中的数学平均成绩,仍用刚才“移苹果”的方法行不行?那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提问后,让学生自读课本,找出计算的方法。这种利用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适时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4、集体性原则。提问活动是全体同学同教师的信息交流,提问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一般问题应以中下等学生能解答出为前提,切忌“只为几个尖子学生”而设计一些偏难过深的问题。
二、提问的阶段性
1、铺垫引新,激趣见疑。我们的教学不仅要用有趣的形式来吸引学生,更要注重学生内在的认知需求。例如教学“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一支粉笔可写出40个字,接着在黑板上写出“分数”两个字,然后出示以下一组提问:①这支粉笔已写了的字数占这支粉笔的几分之几?②还剩下几分之几?③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怎样求?这样通过教师的直观演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复习了“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知识基础,引入新课,有趣有效。
2、设疑授新,启发解疑。这一阶段是新授知识的开始,也是激趣见疑的继续。教师在这一阶段中必须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要保持并继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思维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
3、巩固新知,引疑强化。课堂提问要讲求渐进性,不断加大难度,把思维引向深入。
比如在学生基本掌握了解答“稍复杂的分数乘法应用题”的方法后,可接着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老师第二次写了这支粉笔的2/5,剩下的还可以写几个字?②第三次写了第二次的1/2,剩下的还可以写多少个字?学生在解答这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时,可能出现思维上的障碍,要通过学生讨论、作分析图、教师指导,让学生深求解题的方法。
4、深化新知,存疑课后。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的终止。教师如能设计出“新奇”或“需要”的问题,激发学生利用旧知和阅读课外新知解决存疑问题,这样可以使课内知识的学习延伸到课外。
三、提问的启发性
1、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提问。教师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使新旧知识有机组合,形成“知识链”。
2、在学生的思路受阻处启发提问。教师应找准学生思路受阻的原因,作适当的启发提问,以使学生的思路上接轨。
3、在探索知识的规律中启发提问。小学数学知识间联系比较紧密,有些概念的揭示,可通过学生的已有知识或通过计算来发现新概念和新规律。
4、在知识的归纳中启发提问。在每堂课、每一章节、每学期、每一年级段学习后,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总结学习内容。例如学习了比的基本性质以后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本堂课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比的基本性质是什么?③比的基本性质与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商不变性质有什么关系?设计以上三个问题,使学生既归纳了本堂课的新授内容,又把以前学过的与比的基本性质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性质进行了区别比较,把这三个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系统的知识结构。
四、提问的双向性
1、要鼓励学生提问。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发现教材中有错误的地方,要抓住时机引导学生提问,从而培养学生不拘泥于教材、教师,批判地接受事物的个性。课堂教学不能光有教师提问、学生被动回答,而无学生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余地。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勇于提问,长此以往,就会养成一种积极提问的良好风气。
2、讲求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情境,激发学生提问。例如;用图示展现情境,以演示再现情境,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新知的欲望,待火候一到便激发学生提问。
3、突破疑难,诱发学生提问。有的问题由于学生捕捉不住要点而久思不解其意,教师可适当指点,使学生找到突破口。例如在六年级教学求积总复习时,教师出示不同规则的许多小石块,问学生是否能求出这些石块的体积总和。若学生不灵活运用所学过的求体积的方法是不容易迅速解答出来的,可让学生讨论、提问题,请学生回忆“曹冲称象”的故事。这时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大家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了这个原本“无法解决”的“难题”。
上一篇:浅析未成年网络道德教育探微
下一篇:浅析开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