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学术参考网

浅析青少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7
论文关键词:互联网 网络道德
论文摘要:互联网以飞快的速度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网络在带给社会生活巨大变革的同时也时青少年的行为准则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不良的网络行为引发了道德失范。据此,文章分析了存在于青少年身上的不良网络行为和网络道德危机,探讨了如何加强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互联网自其产生以来就以迅猛势态不断发展壮大。互联网络以其即刻性、跨地域性、个性化和交互性,使电子信息网络给社会阶层、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都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革命性影响。世界已进人信息互联时代。
信息时代的来临,使人类的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我们的青少年—“网上一族”一代,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形成,因特网对他们的冲击更加直接、更加激烈。因特网上不仅体现出科技应用的正面效应,而且也折射出人类道德的负面阴影,如网络病毒、网络色情、网络欺诈、网络黑客等,对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的形成都产生了巨大的负作用。因此净化网络,加强青少年的网络伦理、网络道德意识的培养,已是迫在眉睫。
道德是人们关于善和恶、荣誉和耻辱、正义和非正义等问题上的观念、原则以及根据这些观念、原则形成的人们相互行为的某种准则和规范。网络道德就是对信息社会中,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wWW.lw881.com
在网络时代,基于互连网络的即刻、虚拟、隐匿、快捷、交往的自主性,网络道德呈现出自主、开放、多元的特征。
置身于网络中,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点击世界各个角落;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习惯、生活方式都更加频繁地、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各种独特的行为和奇异的风俗都要接受人们目光的洗礼;人们不再有时空的限制,道德从现实拓展到“虚拟”的网络世界。在这样虚拟的交往与伦理的相互交融与碰撞中,不良的刺激对青少年影响最为显著。
与其他人相比,青少年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更容易受时尚潮流的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个性心理与人格结构尚不成熟,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容易追求新奇、刺激的事物。面对网上形形色色的诱惑,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道德危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阻碍青少年正确态度的形成
网络中到处都是新鲜的事物,而且在不断地增加着,因此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青少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往往会导致青少年对网络的极度迷恋。每个上网者都可以自由地在网上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冲浪,从中享受到纷纭的网络文化内容,而网络文化更给上网者带来既超越现实规范束缚,又能满足感官刺激的网上生活。这对涉世未深又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来说,无疑具有极大的诱惑力。这种强烈的诱惑力往往容易使涉世不深的青少年在上网时忘记了上网以发展能力和培养兴趣为宗旨,而一味追求新奇的娱乐形式。一到周末,街上的网吧便座无虚席,成为青少年的“快乐之家”。游戏、聊天、听音乐和看电影,是青少年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其中不乏每周末都要上网至深夜甚至通宵的“网痴”。还有一些学生甚至占用学习时间泡网吧,沉醉于网络构建的娱乐空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对现实社会的关注和了解,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与现实人际交往形成障碍、学习成绩下降、耗费金钱与时间。此种不良网络行为在青少年学生中最为普遍,也是学校和家长最难管理的网络行为问题。青少年的这种“网络痴恋”,会使他们迷失在网络世界中,从而很容易忘记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责任,最终阻碍青少年形成乐观向上、勇于负责和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人生态度。
(二)助长自我中心主义,放纵自我,追逐低级庸俗的网上活动
网络中,网民是自己的主人,他们以自己的意志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极大地调动了其自主性。然而,网民为了自我利益、愿望、目标的满足与实现,经常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滥用自由、极度强调自我。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自我意识非常强烈的时期,他们急于追求个性、确立自我,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于是,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可以不顾忌他人的存在,沉浸于“爱我所爱”、“欲我所欲”中。久而久之就会依赖于这个虚拟的世界,陷入自满自足的自我中心主义。
一些道德意志薄弱的青少年学生,利用虚拟的网络放纵自我,塑造虚拟的自我,在网上寻求满足本能需要的场所。据调查了解。在网络世界中,一些中小学生与网友交谈时毫无顾忌地吹牛撒谎,以蒙骗网友为乐趣;有的学生在网上频繁使用污言秽语;很多青少年专门去寻找带有刺激的不良信息,玩耍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游戏。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不少青少年学生对色情网站和网页感兴趣。对这种青少年学生网络行为低级庸俗化和非道德化的现象,如不加以多方面的治理和控制,则可能泛滥成为网络时代严重的社会问题。
(三)加剧了道德情感冷漠,加重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网络是一个由图文所构成的虚拟世界。这种虚拟性使网络有了巨大的诱惑力。随着“虚拟情人”、“虚拟朋友”等虚拟事物的诞生,一些人开始在网络上寻找精神家园。如果过分依赖于网上交际而忽视社会交往,人际关系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冷漠而缺乏人性,使亲朋好友、同学之间的感情联系淡漠。由于越来越多的“朋友”出现在网络上,人的情感交往也产生“随风飘逝”的现象,这也将间接地影响到现实社会中的情感交往。
“没有人知道你在网络上是一条狗”。这句网络名言道出了网络的另一个突出特点:自由性和匿名性。在网络上,大多数参与交往的人都可以将自己的真实身份隐藏起来,用一个面具代替自己,将自己平时不敢暴露的内心隐私畅快地倾吐出来。有专家指出,网络既为许多人“撒谎”提供了巨大的方便,也为许多人说真话提供了巨大的方便。加之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任意创制自己喜欢的角色,“理直气壮”地撒谎,以至于人们分不清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这就加剧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信任危机。

(四)淡化社会责任意识,不负责任地在网上散布有害信息
网络的交互性使每一个上网者既是网上信息的接受者,也是网上信息的发布者、制造者。在这里有的只是电子化的信息交流,所有人都可以随心所欲地说任何话、做任何事,而不必担心去负责。而青少年正处于心理、行为上的不成熟期,自律性及自制性较差,如果沉缅于网络社会,甚至盲目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则有可能使个人主义膨胀,淡化应有的道德责任意识。

青少年喜欢思考和发表见解,网上发言是他们比较热衷参与的活动内容之一。一些青少年缺乏网上发布信息的道德法律意识,经常随意在网上发布不良或有损他人的信息。归结起来有以下两类:(1)暴露隐私或造谣伤人,对他人造成隐私权、名誉权侵害。如有的青少年或是为了发泄个人私愤,或是出于嫉妒,随意将他人隐私公诸网上。有的学生与同伴闹点小矛盾,便无中生有编造信息攻击和诽谤他人。(2)发生黑客行为,危害网络安全。青少年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随着计算机网络在青少年中的普及,近几年来黑客行为正在向着低龄化的方向发展,少数法律意识淡薄者,在一定的情境引诱下,则可能产生危害他人财产安全和网络安全的网络犯罪动机和行为。
对于网络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道德问题,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积极探索解决方法,寻求最佳的途径,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
(一)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重点,以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为基础,紧密结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际,遵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规律,坚持以人为本,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努力培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积极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我位置
1996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必须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自我观,使他们清醒地了解现实、了解自我,走出封闭的虚幻社会,抛弃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树立集体主义价值观,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于为社会多作贡献。
(三)增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感,多开辟健康有益网站
要坚持求真务实,认真研究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探索和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针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加强青少年信息网站建设,通过网络阵地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活动。
(四)正确处理好正常人际交往和网上虚拟交往的关系
网上交友是人际交往模式的新形式。然而,网上交友毕竟不能取代正常的、现实的人际交往,它缺乏一种真实感、真诚感,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种欺骗性。因此,应引导青少年适度控制对网络的依恋,既要扩大网上交际面,又要重视现实生活中的正常人际交往,将网上网下的朋友结合起来,使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五)强化网上文明行为规范
首先,要加强道德自律,提高全民的道德素质,这一点是极为迫切的。其次,要强化舆论的道德评价,利用新闻媒体,对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道德现象进行谴责,形成舆论压力。再次,要靠社会、学校、家庭共同携手,强化道德教育,形成道德良心,使文明上网成为网民的自觉行为。
(六)建立健全网络法规,使网上行为有法可依
近年来,我国相继出台了关于信息网络管理的有关法律法规,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国际联网保密管理规定》等,这对规范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活动,促进互联网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地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立法往往有滞后性,跟不上网络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网络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范性文件。国家有关部门应通过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在鼓励和支持青少年运用网络学科学、学技术的同时,进一步对网上不良信息进行过滤,净化网上环境。对网上的那些有害信息和言论及其他一些有违社会公德的信息,应依法加以规制。
总之,当代青少年作为“网上一代”,网络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有一定位置。如何利用网络造福于人类取决于他们如何使用这一工具,网络道德教育任重道远。

上一篇:浅谈多媒体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下一篇:浅析元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