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的若干思考——青少年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7
论文关键词:青少年 不良网络行为 网络道德教育 家庭 社会 学校
论文摘要:当今情况下,开放的、虚拟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网络不良道德问题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其危害不可低估。一方面它会大大衰减青少年对计算机互联网文明有效的利用率,使一些青少年学生情趣低俗、理智消解、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滑入犯罪泥坑,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联合,共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绿色空间。
1、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己经来临。
2、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不良网络道德出现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但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
为成熟的是非观,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王国”,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
2.2家长、师长、社会等他律因素与青少年的脱节
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
2.3传统道德教育的滞后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绩效。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2.4学校对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粗枝大叶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社会化出现的新的道德范畴,它应包含哪些道德规范和要求,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构成什么关系,理论界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问题,这是一种带有共性的错觉。
3、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3.1学校肩负的重大责任
在信息环境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具备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从而也难以具备正确导向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这个责任只能历史地落在学校的肩上。
3.1.1把优良道德伦理学相关知识引入到对学生的网德教育上。
学校要增设与网络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知识科目,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情怀,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无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体网络行为健康、文明、有益。从而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1.2教师要主动学习的信息技术与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同时,要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对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到“与时俱进”,缩小与学生在文化_l的差距,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伦理网站、各种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网络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网络世界也应当受现行法律,法规约束,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3.2.1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快网络立法建设
当前网络犯罪率不断的上升,加快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有意识的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发展计划,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同时,也在逐渐健全网络道德管理法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严惩违法违规者。
3.2.2政府应大力加强舆论导向
法律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往往许多事情如果得助于舆论的力量,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青少年网络犯罪防范于未然,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利用鲜明的正面案例教育青少年,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潜在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3.3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者的威信,树立自己正确的网络道德指导态度
家长对孩子上网的认识,体现在教育指导态度上,我提倡热爱型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格外的关怀和爱护,他们重视用爱的温暖去感化孩子,善于从孩子现有的心理水平出发,因势利导教育他们正确对等网络和网上信息。
3.3.1以尊重为前提,家长应该监督青少年的上网内容。
要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如上网电脑不放在他们的寝室中,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诱发不良网络行为。通过安装反黄软件等技术措施,避免网上毒流的出现;要经常查看他们的上网记录,查看系统日志记录,实行有效监督;指导并监督他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3.3.2引导青少年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
家长应多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没有孤独感,感到被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平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4、结语
伴随着网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关起门来进行德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德育观念。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受人们尊敬的。一个国民道德品格高尚的国家,是强大的、有竞争力的。网络道德建设是国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民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上网是青少年的“必修课”,我们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提高信息化素质,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我们坚信,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齐努力,是完全能够阻止这种所谓的“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侵蚀和腐化的。
论文摘要:当今情况下,开放的、虚拟的、交互式的、个性化的网络,给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青少年网络不良道德问题是网络时代出现的新问题,其危害不可低估。一方面它会大大衰减青少年对计算机互联网文明有效的利用率,使一些青少年学生情趣低俗、理智消解、责任淡化、道德丧失,甚至滑入犯罪泥坑,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社会,学校,家庭,三者联合,共建青少年网络道德建设绿色空间。
1、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在短短20年间从无到有,异常迅猛地扩展到了全球的每个角落。网络的出现,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从根本上改变了信息被接收和分配的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和合作交流的环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名副其实的网络时代己经来临。
2、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产生的原因
2.1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是不良网络道德出现的重要原因
青少年时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发展期,但他们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还尚未形成较
为成熟的是非观,从而使青少年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而网络则是一片没有国界、没有师长管束、崇尚自我和可以标新立异的“自由王国”,由于青少年独特的心理特征,更促使他们远离现实社会,寻求压力的摆脱而逃进虚拟的网络社会。
2.2家长、师长、社会等他律因素与青少年的脱节
家庭、学校与社会面对网络文化冲击,却显得过于无力。由于多数父母对网络知之甚少,大部分家庭没有承担起对青少年指导与监督的责任;在青少年品德形成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学校,其传统的德育则显得滞后与低效;面对网络,社会价值取向过于单一。
2.3传统道德教育的滞后
现在,我们的一些道德教育形式单一,功利主义和形式主义色彩浓厚,很容易让学生反感,因此削弱了德育绩效。网络社会所要求的道德,是一种以“慎独”为特征的自律性的道德。“慎独”即在个人独处之际,没有任何的外在监督和控制,也能遵从道德规范,格守道德准则。传统社会中以服从为主的道德范式在网络社会中已部分失效,只有上升到道德习惯和道德信念的高层次上的自律性道德,才能有效地规范个体的网络行为。
2.4学校对网络道德规范和要求的粗枝大叶
网络道德是伴随网络社会化出现的新的道德范畴,它应包含哪些道德规范和要求,与一般社会道德规范构成什么关系,理论界至今未有明确的定论。在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学生学的是理论和技能,基本不探讨网络道德问题。即使教材中有所涉及,往往也会被教师所忽视。思品课所讲内容同样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道德研究的新领域。所以网络道德对学生而言基本处于“道德任意”的状态。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计算机网络与道德问题不沾边,网络的使用存在知识技术问题而不存在社会道德问题,这是一种带有共性的错觉。
3、针对青少年网络道德现状,我们应采取的对策
3.1学校肩负的重大责任
在信息环境日益发展的今天,大部分家长在孩子面前不具备信息知识与技能方面的优势,从而也难以具备正确导向的意识与干预的权威性。这个责任只能历史地落在学校的肩上。
3.1.1把优良道德伦理学相关知识引入到对学生的网德教育上。
学校要增设与网络道德相结合的网络伦理知识科目,以科学的态度和人文情怀,让学生获得相关的网络道德知识,解决学生网络道德意识的无知。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个人的网络行为不仅存在“能不能”的技术操作规定,更存在“该不该”的伦理道德要求,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保证网络安全有序,保证个体网络行为健康、文明、有益。从而培养他们内在的网络责任感、道德自主和自律,激发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
3.1.2教师要主动学习的信息技术与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
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代的变化,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努力学习信息技术,成为网络时代的“行家里手”,同时,要提高自身网络道德修养。对网络环境下的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做到“与时俱进”,缩小与学生在文化_l的差距,努力适应并开创网络时代道德教育的新模式和新方法。充分利用伦理网站、各种教育软件等现代教育手段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
3.2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社会义不容辞
网络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网络世界也应当受现行法律,法规约束,因此需要政府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把网络人的行为控制在一个有助于网络健康发展的范围之内。
3.2.1政府要加大管理力度,加快网络立法建设
当前网络犯罪率不断的上升,加快网络立法势在必行。可喜的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法》、《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相继出台,政府有意识的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发展计划,计算机网络管理法规,同时,也在逐渐健全网络道德管理法规,从而真正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严惩违法违规者。
3.2.2政府应大力加强舆论导向
法律的力量是强大的,但往往许多事情如果得助于舆论的力量,则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使青少年网络犯罪防范于未然,就必须充分发挥社会传媒的舆论导向功能。利用鲜明的正面案例教育青少年,使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逐渐深入人心,并形成潜在的必须遵守的规则。
3.3家长应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者的威信,树立自己正确的网络道德指导态度
家长对孩子上网的认识,体现在教育指导态度上,我提倡热爱型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格外的关怀和爱护,他们重视用爱的温暖去感化孩子,善于从孩子现有的心理水平出发,因势利导教育他们正确对等网络和网上信息。
3.3.1以尊重为前提,家长应该监督青少年的上网内容。
要消除家用计算机网络存在的不良诱因,如上网电脑不放在他们的寝室中,以防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诱发不良网络行为。通过安装反黄软件等技术措施,避免网上毒流的出现;要经常查看他们的上网记录,查看系统日志记录,实行有效监督;指导并监督他们理智地处理上网娱乐与上网学习的关系。
3.3.2引导青少年向追求知识和锻炼能力的方向发展。
家长应多与孩子谈心,了解他们所思所想,帮助孩子解决所遇到的困难,拉近与孩子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没有孤独感,感到被关怀。鼓励他们参与社会、学校以及亲朋好友间的各项活动,培养他们的多种兴趣和爱好。要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家长平日以身作则,努力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养。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孩子的道德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素质。
4、结语
伴随着网络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关起门来进行德育的时代已经过去,取而代之的是开放的德育观念。一个有道德的人,是受人们尊敬的。一个国民道德品格高尚的国家,是强大的、有竞争力的。网络道德建设是国民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国民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就是每一个公民都要遵守社会道德规范。上网是青少年的“必修课”,我们只能以积极的态度引导青少年提高信息化素质,同时要大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使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网络,成为网络世界的主人。我们坚信,只要家庭、学校、社会各个方面齐努力,是完全能够阻止这种所谓的“电子海洛因”对青少年的侵蚀和腐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