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丰富教学情景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发布时间:2015-07-10 08:38
科学课经常是在下午,学生往往一脸倦容或睡眼惺忪,走进教室,要来点气氛。魏书生是先唱首歌再上课,而且是全体起立合唱,大声高歌。我们学不到,那就说个笑话,猜个谜语。天冷了,大家搓搓手,感受一下摩擦生热;呵口气,观察一下水汽液化。我们有一位同事,人未进教室,先闻其声,嘻笑怒骂,皆出口成章,甚至在走廊上唱着京剧。等走进教室学生早在那里笑成一团。老师以个人的魅力,积极乐观的心态感染学生,学生才有稳定乐观的情绪,更好地接受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例如有的学生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科学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科学的概念和基本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科学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科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科学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观察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科学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教学中由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小球、木块等,更多的是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感知的科学事物和现象。例如曲线运动中的有导弹、铅球、水平飞行的飞机空投救助物资等,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减速的汽车或电梯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科学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1.以“奇”激趣,引入新课
在讲到《惯性》一节时,我在上新课之前先在讲台上面放了一个大的玻璃杯,上面垫了一块塑料片,片上放一只鸡蛋。然后我迅速一拉塑料片,鸡蛋没有一起跟着飞出去,而是落到了杯子里面。这时全场一片哗然,同学们开始议论。随后我马上叫一位同学亲身上台体验,他照着我的方法,果然鸡蛋又再次落到了杯子里。这时全班同学炸开了锅,都想上台试试看。我看到同学们的兴趣起来了,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带着这份兴趣进入到了正课——惯性的学习。
质疑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观察、比较中获取知识。
在讲授《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时,在讲完熔化和凝固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杯0℃的水放在0℃的环境中会怎么样?学生立即回答会结冰。我没有马上对此作出评价。然后我又问了一个问题:那么一杯0℃的冰放在0℃的环境中会怎么样?另外一个学生立即回答会熔化成为水。这时我问:刚才有同学说在0℃的情况下水会结冰,而另外一同学又说在0℃的情况下冰会熔化成为水。那到底是结冰还是化水呢?我发现同学们立马鸦雀无声,我知道同学们开始静心思考了。这时我马上话题一转来开始熔化和凝固条件的研究。经过这种引导激趣的方式,我发现效果比一般的一味灌输要好很多。
3.引入各种手段,增强求知欲
我们还可以利用名人趣事,激发兴趣。如在讲授《浮力》一节时,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中学生又有较强的竞争心理,他们争强好胜,上进心强,对荣誉感有强烈追求。因此我们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如《功》的一节内容我采取了自学讨论法,让他们自己看书,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而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和主动认知,建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有效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把提高教学效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心声。本文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教学的实践,谈谈个人的体会。
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师要全面地了解学生,承认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发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性,这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例如有的学生对实验特别感兴趣,尤其喜欢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对科学与生活及社会问题的联系感兴趣,喜欢带着问题去做社会调查;有些学生对科学的概念和基本规律感兴趣,喜欢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解决问题的不同认知水平和认识方式,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科学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相结合
科学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科学知识能帮助人们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科学教学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自然观察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与科学有关的生活现象,探索隐藏在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教学中由于问题研究的对象不仅仅局限于小球、木块等,更多的是采用学生在生活中能感知的科学事物和现象。例如曲线运动中的有导弹、铅球、水平飞行的飞机空投救助物资等,受力分析例子中可以列举加速、匀速、减速的汽车或电梯等,以此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勤于思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的良好习惯,增强将科学规律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1.以“奇”激趣,引入新课
在讲到《惯性》一节时,我在上新课之前先在讲台上面放了一个大的玻璃杯,上面垫了一块塑料片,片上放一只鸡蛋。然后我迅速一拉塑料片,鸡蛋没有一起跟着飞出去,而是落到了杯子里面。这时全场一片哗然,同学们开始议论。随后我马上叫一位同学亲身上台体验,他照着我的方法,果然鸡蛋又再次落到了杯子里。这时全班同学炸开了锅,都想上台试试看。我看到同学们的兴趣起来了,马上趁热打铁,让学生们带着这份兴趣进入到了正课——惯性的学习。
2.质疑引导感知,拓展思维方式
质疑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观察、比较中获取知识。
在讲授《熔化和凝固》这一节时,在讲完熔化和凝固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一杯0℃的水放在0℃的环境中会怎么样?学生立即回答会结冰。我没有马上对此作出评价。然后我又问了一个问题:那么一杯0℃的冰放在0℃的环境中会怎么样?另外一个学生立即回答会熔化成为水。这时我问:刚才有同学说在0℃的情况下水会结冰,而另外一同学又说在0℃的情况下冰会熔化成为水。那到底是结冰还是化水呢?我发现同学们立马鸦雀无声,我知道同学们开始静心思考了。这时我马上话题一转来开始熔化和凝固条件的研究。经过这种引导激趣的方式,我发现效果比一般的一味灌输要好很多。
3.引入各种手段,增强求知欲
我们还可以利用名人趣事,激发兴趣。如在讲授《浮力》一节时,给学生讲“曹冲称象”的故事和“阿基米德鉴别皇冠”的故事,引起学生兴趣。中学生又有较强的竞争心理,他们争强好胜,上进心强,对荣誉感有强烈追求。因此我们可以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
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只有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因而在课堂教学中不可面面俱到,应尽量缩短讲课时间,教材中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一律不讲,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如《功》的一节内容我采取了自学讨论法,让他们自己看书,充分思考,不懂的问题在课堂上大胆提出来,师生共同分析相互交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有效教学行为会使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挥,而学习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投入和主动认知,建构认知结构基础之上的。有效的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教师不断学习,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更新教育观念,把提高教学效率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科学教学的质量。